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期末复习word版本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17:32: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款),研究发现,儿童的移情反应随着年龄呈倒“U”型发展,6岁—8岁呈上升趋势,8岁之后稍有回落,儿童助人的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与移情反应成正相关,证明了移情是个体亲社会行为关系非常密切的重要的道德能力。

6、小学生道德意志的发展特点 1、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下,自觉地调节内心矛盾、克服内外困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具体表现为:用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动机战胜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动

机;根据社会的道德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行动过程中遇到的外部困难。

2、道德意志的一般特点: ①道德意志的目的性增强

②道德动机与言行从“脱节”到“一致”再到“分化”

2.道德意志品质的发展:包括自觉性、自治性(抵御诱惑)、坚持性和果断性(快速作出决策,既不草率也不优柔寡断)。自觉性和坚持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儿童遵守道德规则的自觉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强。 7亲社会行为

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捐献、谦让、安慰、同情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8攻击行为

指任何形式的有意损害另一生命的行为,且另一生命是力图避免这种遭遇的。从行为的动机和意图来看,攻击行为是故意的;从后过来看,共计将有害的刺激传输给了其他个体。根据行为的目的可将攻击行为划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第三章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主要内容

9.传统的经典性美德 诚信、勤俭、尊重、自律 10、时代凸显的美德与价值观 责任、尊重、规则、公正、宽容

第四章 小学生品德评价

11、道德发展的综合性评价方法 低年级: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

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 中、高年级:多主体、开放性的儿童评价

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达成水平评价、作品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

第五章 亲子关系与小学生品德养成

11、亲子关系的美德和模仿

父母用来转变儿童态度的方法有:使用权利、爱的回收、信息内化等 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他们可能希望通过模仿父母来获得父母对自己的感情,从而免于父母对自己的惩罚,也可能希望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来控制周围的环境。

12、“亲职教育”:即父母教育、家长教育、双亲教育,是针对已为人父母和即将成为父母的人,以及除父母之外与未成年人长期共处的亲属(如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兄长等)所进行的一种成年教育,属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其结构包括具体实施的对象,所教授的内容,实施亲职教育的具体形式与方法,影响亲职教育的因素等方面。教育重点是:以子女为中心,父母施教顾及子女的生活需要及困难。

第六章 同伴关系与小学生品德养成

14、同伴关系的主要表现及道德培养 1.友谊126页(对品德养成的贡献)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