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期末复习word版本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0 17:06: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友谊本身具有道德意涵

(2)儿童对友谊的理解伴随他们的道德成长

伴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儿童对友谊的体验、认知和理解与儿童对德性品质的体验和理解逐渐相关联,开始强一艘利他、理解、公平、宽容、互助。 (3)友谊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支持(在基础情感、道德认知及判断、道德能力锻炼等方面)

2.同伴接纳:指儿童被同伴喜爱的程度。 同伴拒绝:指儿童在同伴中不受欢迎的程度。 同伴接纳对儿童社会适应和道德发展的影响

儿童在同伴群体中被接纳的程度会影响儿童的学校、社会适应及儿童的道德发展。受欢迎的儿童容易体验到同伴的尊重和爱,从而更容易产生对自我的认同和肯定,这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在同伴交往过程中的积极互动。而对那些被拒绝的儿童来说,学校或某个同伴群体可能成为一个他不太愿意待着的地方,从而带来学业适应问题及以后的社会适应问题。哈特兹克里斯顿和霍普夫在对于关于同伴接纳的研究进行回顾时曾指出:在小学阶段,那些不被同伴接纳或是遭到拒绝的儿童通常都是高危儿童。他们更有可能产生辍学、违法乱纪等行为,在青春期和成年期出现情绪和心理问题。同时,由被拒绝带来的学业适应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可能会加剧儿童对自己的否定,长时间的不被认可或不被接受将使得儿童缺乏安全感和群体归属感,影响儿童确立健康的自尊概念以及对尊重、自爱、利他等基本价值的认识。

3、欺负:指儿童针对某个同伴的某个部分进行言语或身体攻击,通常是连续的,且指向特定的同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欺负—受欺负”的关系模式可能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这不仅是因为欺负行为本身是一种违反道德的行为,还在于它构成了一种不良关系的示范,展示了一种不讲情理地使用武力来解决冲突的模式。 4、

教师在小学生同伴互动中的角色扮演

(1)引导者:以平等身份参与,通过对话方式给予方向性引导,确保同伴交往的积极氛围

(2)补偿者:针对高危儿童,通过与儿童建立双向互动的对话关系,在给予情感支持的基础上进行疏导

(3)中介人:帮助学生辨别冲突的来源,考虑其他人观念,帮助他们解决 (4)仲裁者:以权威的姿态介入,采取直接干预的方式 (5)支持者:为儿童同伴交往提供各种支持性条件

第七章 师生关系与小学生品德养成

16、师生关系的主要类型及如何建立师生关系 类型: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民主型 如何建立师生关系?

一、 读懂儿童的表达,主要是理解儿童情绪表达的实质。懂得儿童语言表

达的真意,了解儿童的境遇,明白儿童行为的真意。

二、 掌握与儿童有效沟通的原则和技巧,提出遇事善为先,“悬置”自己

的“先见”;尊重儿童的生命状态,创造性地等待,提供适切帮助,相信儿童。

三、 洋溢人性的光辉。作为教师,应具有仁爱之心,对学生而言是关爱,

是无私给予,不求回报。从事教师职业之人,应宽容大度,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教师在于学生的交往中,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地采用正向积极的语言和行为,传递正能量;教师的自身境界如何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重要,一个人是在感悟他人的生命的经历、体验、感悟时受到的教育,从中模仿、比较、反思、设计、行动、追求,因此,教师要不断修炼自己,要对人性弱点,自己的个性弱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第八章 德行课堂与小学生品德养成

17、小学德性课堂的构建及其三原则 德性课堂的构建:

(一) 提升小学教育生活的品质 (二) 强化教师成长中的任务之维 (三) 共建“表达式”的德性课堂:

① 德育资源是在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成的,由教学资源自然体现 ② 学生在道德故事或道德事件中是处于自由的、有意识的状态

③ 学生愿意走进课堂中的道德自由,并能够在其中积极思考,同时伴有正

当的情感与态度

三原则:关心、榜样、艺术 1.关心

一些小学教师甚至唯一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德性的成长没有责任感,是关心意识缺乏的表现。构建德性课堂的关心原则,强调教师要有对小学生“同情之理解”的意识。教师具有对学生的关心意识,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具有同情心,在此基础上来理解学生及其成长.教师有同情心是对学生成长全面关心,进一步在课堂上积极实施道德教育的基础。小学教师在自己的理念中发展到的关心意识,是打造自身德育能力的基础。 2.榜样

学生的模仿需要有德性榜样。学生对权威的遵从,同样需要教师榜样的存在。小学教师权威来自两方面:职位权威,教师这种身份;教师个人魅力的权威,教师是怎么样的人。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构建德性课堂时,要在关心学生的基础上,时时注重把自己看做学生模仿和遵从的榜样。要想成为榜样,就是对教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要求。教师自身是什么样的人,具有重要的德育影响。教师自我要求,成为小学生成长的德性榜样,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能力”,是构建德性课堂的必需。 3.艺术

道德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构建德性课堂时的德育有效渗透体现在其方式的间接性。艺术性上。科学的真,自然的美,这些的实现都需要依赖小学教师对德育艺术的掌握。

第九章 校园游戏与小学生品德养成

183页第二节读 188-190页:教师介入校园游戏的益处及其方式 18、如何引导小学生在游戏中发展品德

一、恰当介入校园游戏能够促进小学生品德发展

(一)关注小学生的游戏行为

1、小学生的校园游戏可分为5大类型:奔跑游戏、韵律游戏、叙述性游戏、追逐游戏、球类游戏。教师应该寻找机会和小学生一起合作,以一种具有发展性的、适宜的方式去组织游戏活动。教师应了解小学生的基本游戏需求,增进对小学生的理解,有选择地走进他们的游戏生活之中。 2.思考影响小学生游戏活动的因素 (二)教师介入校园游戏的益处及其方式 1.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作用

根据教师对游戏介入程度的高低,约翰逊将教师的角色分为六种 (1)不参与者:成人对游戏有不予关注。

(2)旁观者:成人旁观儿童的游戏而不处于其中。

(3)舞台管理者:成人帮助儿童微游戏准备,并在游戏进行过程中给予支持。 (4)共同游戏者:成人参与游戏并成为游戏同伴。 (5)游戏带头人:成人参与游戏并积极地丰富和延伸游戏。

(6)导演:成人控制游戏,并告诉儿童怎样做,或重新引导儿童关注教育性事宜。

教师要适时引导游戏中的学生,调整他们在游戏中的状态,善于捕获学生在游戏中的细微心理,必要时帮助他们调整游戏心态。

2.教师可采取“筛选” 、“改造”、“再造”三种策略去走近小学生的校园游戏,不断增进对游戏价值的认识,借助游戏里了提高我国校园游戏的品德发展功能,多渠道丰富小学生的校园游戏资源,鼓励学生发展多样玩伴,挖掘传统游戏的宝贵价值。

第十章 仪式活动与小学生品德养成

19、仪式教育的主要类别及影响维度 主要类别:家庭仪式教育、学校仪式教育、

社会仪式教育、朋辈仪式教育、 媒介仪式教育

影响维度:行为维度/情感维度/精神维度

几种典型的学校仪式(考一两个)

1.升国旗仪式 2.入学仪式 3.颁奖仪式 4.扫墓仪式 5.上下课仪式

第十一章 传统文化与小学生品德教育

20、将中华美德融入品德教育目标内容体系

最核心和根本的是:完整吸收和接纳中国传统美德体系的思想精髓,使之系统性地融入当代品德教育目标体系,发挥支撑作用。 (一)“美德族”与仁、义、礼、智、信五德框架

仁德教育——善良慈爱包容柔和,感恩教育、孝道教育、关怀教育 义德教育——正直勇敢忠诚毅力,人权教育、公正教育、爱国教育

礼德教育——诚敬尊重光明畅达明礼自律,纪律教育、礼仪教育、心理教育 智德教育——谦虚谨慎知足不贪,学科教育、法制教育

信德教育——对人生有信仰、对未来有希望、对自己有信心、对他人讲诚信,希望教育、信仰教育

(二)充分发挥国学经典的核心承载作用 1、国学经典教育的争议与批判继承

2、内容与方法的匹配,选取时候诵读与背诵的经典篇目

3、根据经典的不同类型,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在思维模式方面,“慧性经典”启用的是直觉和灵感思维,应该注重以音韵促进意蕴和境界的领悟,“智性经典”不仅要诵读,也需要理解和践行。所以用“知行合一”方式来学习这些经典。

(三)利用传统文化的多样资源涵养儿童品德 1、神话故事作为德育资源 2、琴棋书画等技艺作为德育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德性之善于技艺之美融为一体,在进行这种形式的道德涵养的时候,把握住美善如影随形这个特点,充分挖掘德性价值并提取出来,是成功的关键。

第十二章 网络社会与儿童品德养成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