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6:00: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上):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
1、爱
【词义推导】
“爱”在古代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词义例释】
①故以其爱不若燕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亲爱,疼爱 ②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心爱的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爱护 ④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书博鸡者事》——爱戴 ⑤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怜惜,爱惜
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舍不得,吝啬 ⑦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喜爱,爱好 【成语助记】
爱不释手: 爱:喜爱。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节用爱民: 爱:爱护。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爱惜羽毛: 爱:爱惜,珍惜。羽毛:比喻人的声望。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 爱才若渴: 爱:爱慕。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像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爱财如命: 爱:吝惜;舍不得。吝惜钱财如同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形容对钱财的贪婪、吝啬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迁移练习】
楚人爱( )其子,虽爱( )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 )菊,众人爱( )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 )而不见。 【练习答案】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2、安
【词义推导】
“安”是个会意字,小篆上面是一个“宀”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表示安定“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词义例释】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安定 ②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稳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安适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奉养 ⑤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抚慰,安抚 ⑥敬亭亦无所不安也——《柳敬亭传》——安心
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怎么 ⑧沛公安在——《史记 鸿门宴》——哪里,什么地方 【成语助记】
安分守己: 安:安守。安守本分,规矩老实。
安土重迁: 安:安心,习惯,安于。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 安居乐业: 安:安于。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形容管理者把社会治理得很好。
安贫乐道: 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的环境。 安闲自得: 安:安闲。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安堵如故: 安:安稳。指相安无事没有改变或十分安定。
相安无事: 安:安稳。指彼此相处平安和睦,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
安身立命: 安身:容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计将安出: 安:怎么,怎样。如何制定计谋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迁移练习】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 )闲之地,得旦夕安( )寝,常与邻国相安( ),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 )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 ),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 )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 )在哉? 【练习答案】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3、被
【词义推导】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词义例释】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安定 ②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稳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安适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奉养 ⑤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抚慰,安抚 ⑥敬亭亦无所不安也——《柳敬亭传》——安心
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怎么 ⑧沛公安在——《史记 鸿门宴》——哪里,什么地方 【成语助记】
泽被后世: 被:覆盖。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被褐怀玉: 被:通“披”,穿。褐,泛指粗布衣服。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指上阵战斗或做好战斗准备。 被发佯狂:被,通“披”,披散。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聪明反被聪明误: 被:表被动。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坑害。 被灾蒙祸: 被、蒙:遭受。指遭受灾祸。 【迁移练习】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 )闲之地,得旦夕安( )寝,常与邻国相安( ),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 )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 ),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 )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 )在哉? 【练习答案】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
【词义推导】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词义例释】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鸿门宴》——背弃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加,加倍 ③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治安策》——反背,背叛 ④右倍山陵,前左水泽——《淮阴侯列传》——背后 【成语助记】
事半功倍: 倍:加倍。只用一半的功夫,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倍道而行: 倍:加倍;道:行程。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弃义倍信: 倍:通“背”,背叛,违背。背离信义。指不讲道义,不守信用。 【迁移练习】
苏武陷匈奴,不倍( )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 )思亲。
【练习答案】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5、本
【词义推导】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词义例释】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树木的根 ②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树木的干
③王欲行之,则何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根本,基本
④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农业 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入于人欤——《伶官传序》——推原,考察 ⑥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鱼我所欲也》——本来的,原来的 ⑦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本来,原来 【成语助记】
照本宣科: 本:书本;科:科条,条文。照着本子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发挥,不生动。
正本清源: 正:使之正,引申为整顿; 本:树根,引申为根本;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源:水源,源头;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本末倒置: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舍本逐末: 本:原义为树根,借指事物的根本。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现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贬义词。
原原本本:本:本来的,原来的。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
变本加厉:本:本来,原先;加:更加;厉:猛烈。原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事情的状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迁移练习】
柳宗元本( )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 ),反其本( )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 ),即今日所见本( ),以本( )其当日心境。 【练习答案】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6、鄙
【词义推导】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词义例释】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远的村邑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 曹刿论战》——鄙陋,鄙俗 ③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 东南飞》——轻贱 ④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鄙薄,轻视
⑤敢竭鄙诚,恭疏短引——《滕王阁序》——自谦之词 【成语助记】
肉食者鄙:鄙:眼光短浅。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
北鄙之音: 北鄙:北方边境地区。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贵远鄙近:以为与当世相隔久远的就珍贵,相隔近的就低贱。 【迁移练习】
晋之鄙( )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 )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 )人。 【练习答案】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