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陕南移民与今天移民的对比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8 3:29: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明清陕南移民对我省移民搬迁的借鉴 1明代陕南移民 1.1通过军屯向陕南移民

早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就开始在全国实行军事屯田,陕南也是当时重要的军屯地,根据明朝嘉靖时期的《汉中府志》记载,汉中府设汉中卫,所属的金州(今安康)和勉县分别设千户所各一个,专门对军屯实行管理,从当时的建制看,大约5600人称卫,1120人称千户所,112人称百户所。以此推知,汉中府应该有5600人屯田和驻防,安康和勉县各有1120人屯田和驻防。从事屯田的士兵保留军籍,而且世代为军。这些屯田的军队,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军饷的大部分由屯田的收入支给,实行“以军隶卫,以屯养军”,即安置了为创建大明天下而建功立业的将士,又加强了地方治安,可谓一举两得。①(明代陕南屯田及移民,陈良学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8年第一期) 1.2破产的农民、灾荒等造成的流民向陕南移民

元末明初,陕南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如陕南的安康地区在元代“因兵 之后,地旷人稀,降金州为散州,废西城县(今安康市),并废汉阴、平利、旬阳、石泉,各设巡检司,省入金州,自此西城之名遂废。”②(嘉庆《安康县志》卷九《舆地考》上)。汉中地区各县人口流失也很多,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洪武十年(1377年)汉中府褒城县并入南郑县;洋州(今洋县)于洪武三年(1370年)降为县,洪武十年又并入西乡县;沔州于洪武七年降为县,洪武十年并入略阳县,③(具体内容见《明史》卷四二《地理志》)等等。充分说明元末明初陕南人口的剧减。明朝时期,皇帝、藩王、勋戚、官僚、豪绅凭借封建特权,肆意兼并土地。朝廷以搜刮“荒田”、“闲田”为名,将农民的良田、恒产变为

皇庄和“藩王庄田”。万历初年,潞王在湖广的庄田达到四万顷之多。万历末年,神宗皇帝朱翊钧为给其爱子福王朱常洵建立庄田,将河南的土地搜刮殆尽,还不够,“并取山东、湖广田益之”(吴纬业《绥寇纪略》卷八)。其他“藩王庄田”地跨数省占田万顷者比比皆是,“庄田侵夺民业,与国相终”(《明史·食货志》卷七七,一四页),官僚地主,土豪劣绅“假官爵之余威,劫夺乡民”,“率以田庐仆从相雄长,田多者千余顷,即少亦不下五、七百顷”。(郑廉《豫变纪略》卷二,一五页)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破产。闽浙“有田者什一”,安徽“绝无一亩者居十之七八”(《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苏州一带“有田者十一,为人佃作者十九”(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一,二四一页),同时,地租很高,每亩地租多达一石二三斗,有的甚至每亩高达二石以上。明政府赋税也越来越重,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辽饷”、“剿饷”、“练饷”三饷加派超过正赋三倍以上。明朝王公贵族官僚地主要么享有免赋役的特权,要么就用“飞洒”、“诡寄”等手段,把赋役转嫁到农民的头上,造成“流移日众,弃地日多”“留者输去者之粮,生者承死者之役”(《明史·吕坤传》卷二二六,十一页)的局面,导致大批农民逃离故土,潜入深水野林。荆襄陕南成为明代流民聚集地方。马文升奏报“切照汉中府地方广阔,延袤千里,人民数少,出产甚多。其河南、山西、山东、四川并陕西所属八府人民,或因逃避粮差,或因畏当军匠,及因本处地方荒旱,俱个逃往汉中府地方、金州(今安康地区)等处居住。彼处土地可耕,柴草甚便,既不纳粮,又不当差,所以人乐居此,不肯还乡。即目各处流民在彼,不下十万之上。”(《明经世文编》卷六二,马文升《添风宪以抚流民疏》)另据史料记载,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时有言逃民,聚居各处,殆四五万人。先后入山,抵汉中府深峪中潜住”④(《明

英宗实录》卷二八正统二年三月戊午),英宗景泰五年(1454年)开始抵达河南的流民二十多万户又“转徙南阳、唐、邓、湖广襄樊、汉、沔之间逐食”⑤ 《明英宗实录》卷二四七景泰五年十一月辛酉。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十二月巡抚荆襄右副都御史杨璿奏称:“荆、襄、安、沔之间,流民亦不下百万”⑥(《明宪宗实录》卷六一,成化四年十二月丁酉)明政府开始对流民采取驱赶回原籍的做法,导致了流民大起义,朱见深成化元年(1465年)刘千斤、石和尚在荆襄起义,被

>>鐏炴洖绱戦崗銊︽瀮<<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