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23:30: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与措施
考情学情分析
一、继续研究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
(一)近三年山东试题基本特点
1、突出基础性,依托主干、重视阶段特征;
2、突出研究性,注重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考查,以史料创设新情境考查灵活迁移能力(或者说材料更加简约,但学科思维难度加大了),能力考查力度越来越大; 3、注重思想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能力考查有机融合;
4、注重新史观。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均有体现; 5、具有时代感,联系实际,不回避热点。
(二)课标全国卷与山东卷比较,明显不同的地方: 1、选修题试题情景、设问与教材内容直接关联不大。如2011年清朝盟旗制度教材中没讲;2010年唐朝刘晏实行榷盐法教材也没讲。选做题对课标、对教材的依赖更低,难度也相对较低。
2、注重必修与选修的无缝对接。 2010年:第30题“日本明治维新”为选修Ⅰ内容,2011年第30题皆是选修与必修的巧妙结合。山东卷则是必修与选修分别命题,大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势。
3、试题难度较大。没有组合式选择题,全是最佳选择题。选项的区分度较小。难度也体现在非选择题上。
4、对开放性试题的考查力度更大,而且SOLO的评价方式已经比较成熟。
6、关注了教材版本变化的内容。近两年的试题均有明显的体现,而山东卷近四年的试题基本没有涉及版本变化的内容。
二、研究考试说明,把脉2012高考命题趋势 :稳中求变 不变:
1、 考查内容: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阶段特征的考查不变(11、16、26);
2、呈现方式:“三新”不变(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 3、考查方式:能力立意、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切入角度:高考历史试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变。 变:
1、由注重考查教材知识向课程知识转变; 2、由注重考查历史知识向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转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由考查单一历史思维向开放多元思维转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 4、命题设计所依据的史学范式由单一走向多元、与所依据的课标若即若离、与所依托的教材渐行渐远。(向全国课标卷靠拢) 三、一轮复习结束后学情反馈
学生在一轮复习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回答问题的基本能力有待提高、历史知识的宏观驾驭方面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与措施 (一)基本思路
一、专题的复习思路:把握一条主线,抓两个策略,培养三种意识。
把握一条主线:即人类文明史的演进过程:人类文明史三个分支: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三个领域的文明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也是学科内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问题。
人类文明史纵向发展的三个阶段:
(古代)农业文明时代,古代的中华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 (近现)工业文明时代,英法美苏中等中西方文明碰撞交汇; (当代)信息文明来临,全球化加速与多样化的世界。 两个复习策略:纵向专题史;横向文明发展通史。
三种意识培养: “通史意识”“世界意识”“现代意识”。“通史意识”要求从人类文明史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 “世界意识”要求把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特别是近现代)放到世界发展的背景中来考察,立体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现代意识”要求以当前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切入。用历史眼光来看社会现实问题,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找到历史依据。
二、依据考纲、突出主干、模块整合,建构体系,实行专题到通史再到专题的逆向复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周密计划,保证落实
二轮复习的时间很紧,如果稍有懈怠就有可能完不成复习任务,所以,我们要在认真研究学生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把教学时间、复习内容、复习要求、学案编制人员、集体研讨时间等细化到每一天,列成一个表格,印发给每个老师和学生,既让师生按部就班,心中有数,又能够让学生监督落实,提高效率。
四、立足于课程标准,学习、研究考试说明,明确范围和内容。尤其第二轮复习开始后,新的考试说明即将发到教师手中,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考纲意识,准确把握其内涵。要帮助学生明确考试说明中各考查点的基本要求和考查的基本方式,让学生找准自己所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和复习的主攻方向。要引导学生分析考试说明中的典型题例,把握试题的基本特点及解题基本要求。要让学生了解以往考生在高考中的解题失误,分析自己在解题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寻找克服的有效措施。正如历届高考命题专家所反复提醒的那样,其实每年的高考信息中最大的莫过于考试说明了。
(二)具体措施
一、学生提早准备,形成通史意识
教学情况:我们学校根据省规要求,在高二下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三本选修,没有进行一轮复习,选修的复习放在年后进行。必修的复习内容多,复习的速度比较快,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落实有欠缺,一轮复习主要是单元+专题的形式,学生的通史意识较差,根据此情况,让学生利用寒假时间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打破三个模块的界限,以通史+断代史的形式进行。我们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现代史六大部分,把每一部分分成若干阶段,掌握每一个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阶段变化,三个领域的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提高学科内的综合能力。
抛砖引玉:春节放假前,老师打破三个必修模块界限,先领着学生整理了一个时期(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其它整合由学生在假期完成,只要教材中有的学生均依据此线索整理。
纵横向整合:具体的整合划分如下:
1、纵向整合系列:分为“中国古代、世界古代、世界近代、中国近代、世界现代、中国现代”六个纵向系列。(突出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
2、横向通史专题:分为中国古代6个时期;世界古代1个时期;中国近代2个时期;
中国现代4个时期;世界近代3个时期;世界现代2个时期。 (突出阶段特征和史实识记)
中国古代部分:
1、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2、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3、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4、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5、宋元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6、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世界古代部分:古代西方政治和文化 世界近代部分:以世界市场为主线
1、工场手工业时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 2、蒸汽时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 3、电气化时代(世界市场最终步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
中国近代部分:中国史先横后纵: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历程(把中国历史的发展放在世界历史发展这一大背景之下研究)
1、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近代前期、后期) 2、近代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3、近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中国政治近代化突出抗争与探索;中国经济近代化突出工业化历程;中国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近代化侧重联系政治经济
世界现代部分:横向通史断代扫描:
1、二战前(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2、二战后政治、经济、文化 中国现代化历程扫描:
1949-1956起步;1957-1978探索与曲折;1978-2012腾飞
中国现代政治外交、民主法制、祖国和平统一;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外开放、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现代20世纪重大理论成果、科教教育、文化
这样的整合有利于学生通史意识的形成和时代特征的把握,而且巩固了一轮复习的内容。当然不是每一个学生整理的要点都那么全,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认真的进行了整理,至少大多数学生做的比较好,春节回来检查,的确如老师所愿,这样的整理为即将进行的二轮复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专题为基本线索,精准定位各个知识点(必修史) 1、专题的确定。 “以大划小”,科学确定专题
根据学生已有的通史意识,我们把必修史划分为九个专题: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经济结构、主流思想(中国古代史) 专题二:古代希腊罗马政制与法律、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世界古代史)
专题三:欧美政治制度的演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世界近代史)
专题四: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中国近代史) 专题五:列强侵华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社会变迁(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