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2 16:28: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3·胰液中除含有大量水分外,还含有多种消化酶,主要有胰淀粉酶、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胰脂肪酶、羧基肽酶、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主要的无机物有Hc03-,还有Na+、K+、C1-等无机离子。 (1)碳酸氢盐的作用: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保护肠粘膜免受盐酸的侵蚀;为小肠内的多种消化酶活动提供最适的pH环境(pH7~8)。
(2)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的作用: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作用相似,都能将蛋白质水解为蛋白月示和蛋白月东,但两者同时作用时,可将蛋白质水解为小分子的多肽和氨基酸。 (3)胰淀粉酶的作用:将淀粉分解为糊精、麦芽糖及麦芽寡糖。
(4)胰脂肪酶的作用:可分解甘油三酯为甘油一酯、甘油和脂肪酸。胰液中还有胆固醇酯酶和磷脂酶,能分别水解胆固醇和磷脂。
(5)其他作用:胰液中还有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羧基肽酶等,它们分别水解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 ·
4. 胃的排空指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食物进入胃后5分钟即有少量食糜排入十二指肠。胃排空的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都有关系。稀的、流体食物比稠的或固体食物排空快;切碎的、颗粒小的食物比大块的食物排空快;等渗液体比非等渗液体快。在三种营养物质中,糖类的排空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类食物最慢。
胃排空的控制机制:(1)胃排空的动力: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是胃排空的主要动力,即胃运动加强促进胃排空。 (2)胃内的食糜促进胃排空:胃内食糜扩张胃的机械刺激,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和壁内神经丛反射,加强胃的运动,提高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促进胃排空。扩张刺激和食物的化学成分也可引起胃窦粘膜中的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加强胃的运动,促进胃排空。(3)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抑制胃排空:十二指肠内食糜中的酸、脂舫、高渗及扩张刺激,可兴奋十二指肠壁上的相应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胃的运动,使胃排空减慢。此反射称为肠--胃反射,其传出冲动可通过迷走神经、壁内神经丛和交感神经等凡条途径传到胃。肠--胃反射对酸的刺激特别敏感,当十二指肠内pH降到3.5—4.0时,反射性抑制幽门泵的活动,从而抑制胃排空,阻止酸性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另一方面,食糜中的酸和脂肪还可刺激十二指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抑胃肽、胆囊收缩素等胃肠激素,它们经血液循环到达胃后,也可以抑制胃的运动,减缓胃排空。
5.胃肠激素是由胃肠粘膜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在化学结构上都是氨基酸组成的肽类物质,分子量大多数在5000以内。消化道不仅是消化器官,也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其中,对消化器官功能影响较大的胃肠激素主要有促胃液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等。
胃肠激素的共同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1)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如促胃液素促进胃酸分泌和胃、小肠的运动;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并抑制胃和小肠的运动;胆囊收缩素促进胆囊收缩和胆汁、胰液的分泌。(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如从胃肠释放的抑胃肽有很强的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此外,生长抑素、胰多肽、血管活性肠肽等对生长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促胃液素等的释放均有调节作用。(3)营养作用:一些胃肠激素具有刺激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促进生长的作用,称为营养作用。如促胃液素具有能刺激胃泌酸部位粘膜和十二指肠粘膜的蛋白质、RNA和DNA的合成,从而促进其生长。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 2.氧热价 3.呼吸商 4.基础代谢率 5.不感蒸发 二、填空
1.糖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其两种供能途径分别为 和 。
2.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 、 、 和 。 3.测定基础代谢应在 、 、 和 条件下进行。 4.皮肤散热的方式有 、 、 和 。 5.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机体的散热方式是 。
6.安静时,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运动时则为 。
7.热适应(或热习服)后,引起发汗的体核温度(即发汗阈值)比习服前要 ;最大发汗速率 ;经汗液排出的氯化钠 。
8.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 ,体温能够在一定温度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可用 学说解释。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直接供能的物质
A.肝糖原 B.三磷酸腺苷 C.脂肪酸 D.葡萄糖 E.磷酸肌酸
- 21 -
2.蛋白质生物热价小于物理热价的 原因是
A.蛋白质在体内消化不完全 B.氨基酸在体内转化为糖 C.氨基酸在体内合成组织蛋白 D.氨基酸在体内没有完全氧化 E.氨基酸在体内吸收不完全 3.机体体温最高的部位是
A.心 B.肝 C.脑 D.肾 E.直肠 4.体温调定点位于
A.脊髓 B.大脑皮层 C.延髓 D.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 E.丘脑 5.在寒冷环境中,下列哪项反应不会出现
A.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C.出现寒战 D.组织代谢率增高,产热量增加 E.交感神经兴奋 6.影响能量代谢的最主要因素是
A.肌肉活动 B.精神活动 C.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D.环境温度 E.体温变化 7.关于体温的叙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是指机体深部组织的平均温度 B.腋窝温度正常值为36.0~ 37.4C
C,成年男性的平均体温比女性高 D.视交叉上核很可能是体温日节律的控制中心 E.生育年龄女性的基础体温在排卵日最低 8.短期饥饿时,人体能量来源发生的变化是
A.由糖转向蛋白质 B.由脂肪转向糖 C.由糖转向脂肪 D.由蛋白质转向脂肪 E.由脂肪转向蛋白质
9.关于基础代谢率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能量消耗只用于维持一些基本的生命活动 B.代谢率是最低的 C.男性比女性低 D.与体重成正比 E.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 将升高30%左右 10.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可能主要与下列哪项活动的耗能有关
A.氨基酸的氧化脱氨基 B.消化道运动 C.消化道分泌 D.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 E.脂肪的消化吸收
11.下列哪种生理情况下基础代谢率 最低
A.熟睡时 B.基础条件下 C.清晨醒后未进食之前 D.平卧时 E.做梦时 12.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最大的物质是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E.核苷酸 13.用简便方法测定基础状态下的能 量代谢率,必须测得的数据是
A.食物的卡价 B.食物的氧热价 C.非蛋白呼吸商 D.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 E.心跳和呼吸频率
14.酒精擦浴降温主要是增加了皮肤的
A.传导散热 B.对流散热 C.辐射散热 D.蒸发散热 E.散热面积 15.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哪种 方式增加产热量
A.内脏代谢增加 B.寒战性产热 C.非寒战性产热 D.脑代谢增加 E.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四、问答题
1.举例说明何谓行为性体温调节和自主性体温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2.何谓基础代谢率?具体的测定要求有哪些,其各自意义如何?
3.人体的主要的散热方式有哪些?各自特点如何?根据散热原理,如何降低高热病人的体温?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的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2.氧热价:某营养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3.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产量与耗O:量的比值。
4.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基础状态即:空腹(距前次用餐12小时以上,以排除
食物生热效应的影响);清醒,安静(除外精神紧张的影响);静卧、室温保持在20—25°C。
5.不感蒸发:指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粘膜表面,在尚未聚成明显水滴时便蒸发掉的一种散热方式,也称不
显汗。
二、填空
1.有氧氧化、无氧酵解
2.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精神活动
3.清醒而安静、静卧肌肉放松、饭后12—14小时、室温20~25℃ 4.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5.蒸发 6.内脏、骨骼肌 7.低、增加、减少 8.下丘脑、调定点
- 22 -
三、单项选择题
1.B 2.D 3.B 4.D 5.B 6.A 7.C 8.C 9.A 10.A 11.A 12.C 13.D 14.D 15.B 四、问答题
1.行为性体温调节是指机体在大脑皮层控制下,通过一定的行为来保持体温相对恒定。例如:蜷缩身体保暖、伸展肢体散热、踏步跺脚御寒、增减衣着以及使用电风扇或空调等。自主性体温调节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下丘脑的控制下,通过发动与产热和散热有关的生理反应如寒战、发汗、改变皮肤血流量等进行的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是行为性体温调节的基础;行为性体温调节则是对自主性体温调节的补充。
2.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所谓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时人体处于清醒、安静和空腹的状态。测定基础代谢时,具体的测定要求是:①空腹;②室温保持在20—25°C;③静卧;④清醒;5精神安宁。
3.人体的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其散热方式有:①辐射散热散热量与皮肤温度和气温的温度差以及有效辐射面积有关。②传导散热散热量与皮肤和物体的温差及物体的导热性有关。③对流散热散热量与皮肤和空气的温差以及风速的大小有关。④蒸发散热有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方式,是气温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的惟一散热途径。不感蒸发与汗腺的活动无关,水分的蒸发不为人们所觉察;发汗是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结果,发汗速度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根据散热原理,给高热病人进行降温的措施有:使用冰囊、冰帽(增加传导散热);通风、减少衣着(增加对流散热);乙醇擦浴(促进蒸发散热)等。
第八章 排 泄
一、名词解释
++
1.肾小球滤过率 2.滤过分数 3.球一管平衡 4.肾糖阈 5.渗透性利尿 6.Na—H交换 7.水利尿 二、填空
1.人体主要的排泄途径有 、 、 和 。 2.尿生成的三个基本过程包括 、 和 。 3.滤过膜上电学屏障的主要作用是限制 的大分子物质滤过。
4.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动力是 ,阻力由 和 。 5.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主要有 、 和 。
6.肾小管和集合管对物质的重吸收是 ,这样能保留对机体有用的物质,清除对机体有害和过剩的物质,实现对内环境的净化。
7.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的限度,当血中的葡萄糖浓度超过 时,部分葡萄糖就不能被重吸收,随尿排出而出现糖尿。
8.肾小管主要分泌 、 和 。
9.终尿中的绝大部分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其分泌量的多少取决于 ,受 的调节。
+
10.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分泌一个H,可以重吸收1个 和1个 人血,这对维持体
内的酸碱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1.外髓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是由于髓袢升支粗段对 的主动重吸收和对 的继发性主动重吸收所致。
12.在内髓部,渗透压梯度是由 和 共同形成的。 13.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血K+升高和血Na+降低均可刺激肾上腺皮质 分泌 。 14.如果每天的尿量长期保持在多于 ,为多尿;在 ,为少尿;少于 为
无尿,均属不正常现象。正常成人每天约产生35g固体代谢产物,最少需——尿量才能将其溶解并排出。 15.排尿反射的过程中,存在着 反馈。 三、单项选择题
1.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A.肾小球 B.肾小体 C.肾小管 D.集合管 E.肾单位 2.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一囊内压) 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一囊内压 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E.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3.原尿的成分
++
A.和终尿近似 B.葡萄糖比终尿少 C.Ha、K浓度比血浆高 D.比血浆少蛋白质 E.比血浆少葡萄糖
- 23 -
4.下述情况中,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多的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 B.肾血浆流量降低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E.肾小囊内胶体渗透压降低 5.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是由于
A.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B.肾血浆流量增大 C.血浆蛋白浓度增高 D.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大 E.滤过膜上带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6.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循环相配合主要靠下列哪项来调节
A.自身调节 B.神经一体液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前馈调节 7.下列哪种情况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A.肾交感神经兴奋 B.注射大量肾上腺素 C.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D.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液 E.注射抗利尿激素 8.最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物质是
A.带负电的小分子 B.带正电的小分子 C.电中性的小分子 D.带正电的大分子 E.带负电的大分子
9.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B.囊内液体胶体渗透压 C.血浆胶体渗透压 D.囊内压 E.全身动脉压 10.不属于滤过膜的结构的是
A.基膜 B.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C.裂隙膜 D.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 E.带正电的蛋白质层 11.关于葡萄糖重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丸与钠离子的重吸收相耦联 B.只有近端小管可以吸收 C.是一种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
D.近端小管重吸收葡萄糖能力有一定限度 E.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不能将 肾小球滤出的糖全部重吸收 12.可分泌肾素的结构是肾脏的
A.致密斑 B.球外系膜细胞 C.间质细胞 D.球旁细胞 E.感受器细胞
13.给家兔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量减少,尿液渗透压增高,其主要机制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A.对水通透性增高 B.对Na‘重吸收增多 C.对尿素重吸收增多 D.管腔内溶质浓度降低 E.管腔外渗透压升高
14.近端小管对№+的重吸收量经常 是Na+滤过量的
A.55%~65% B.65%~70% C.75%~80 D.85%~90% E.95%一99% 15.近端小管对小管液的重吸收为
A.低渗重吸收 B.等渗重吸收 C.高渗重吸收 D.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E.受醛固酮的调节 16.致密斑的作用是直接感受
A.肾血管血压变化 B.肾血流的NaCl含量变化 C.肾小管内压变化 D.肾小管液NaCl含量变化 E.人球小动脉牵张刺激
17.近端小管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
+
A.基侧膜上的Na泵 B.管腔膜上的同向转运 C.管腔膜上的逆向转运D.管腔膜上的电中性转运 E.管腔膜上的生电性转运
18.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C.动脉血压高 D.近端小管渗透压增高 E.血管紧张素Ⅱ减少
19.肾脏内髓部渗透梯度的形成主要依赖于
A.NaCl B.尿素 C.NaCl和尿素 D.KCI E.NaCl和KCl 20.肾小管对HCO3ˉ的重吸收
一
A.以HC03-的形式吸收 B.以C02的形式吸收 C.主要在远端小管进行D.滞后于Cl的吸收 E.不依赖于H+的分泌
21.给某患者静脉注射50%葡萄糖 50ml,患者尿量显著增加,尿糖定性阳性。分析该患者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A.肾小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 B.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C.肾小管溶质浓度增加 D.肾小管对Na吸收减少 E.血容量增大
2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时
A.醛固酮分泌减少 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肾上腺素分泌减少D.肾脏NaCl排出减少 E.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23.终尿中的钾离子主要来源于
A.肾小球滤过 B.近曲小管分泌 C.髓袢降支粗段分泌 D.髓袢细段分泌 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
24.下列情况中,哪些情况下尿量不见增加
- 24 -
A.尿崩症 B.糖尿病 C.交感神经兴奋 D.肾动脉血压升高 E.输入甘露醇 25.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
A.保钾排钠 B.保钠排钾 , C.保钠保钾 D.排氢排钾 E.排氢保钠 26.抗利尿激素的合成部位是
A.神经垂体 B.腺垂体 C.视上核 D.视前区 E.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27.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主要受何种激素的调节
A.ADH B.醛固酮 C.糖皮质激素 D.血管紧张素 E.肾上腺素 28.使醛固酮分泌增加的因素是
A.循环血量增加 B.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C.血钾浓度增高,血钠浓度降低 D.交感神经抑制 E.副交感神经兴奋
29.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通透性 B.保Na、排K、保水C.增强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D.促进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E.提高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30.剧烈运动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体循环动脉血压下降 B.醛固酮分泌增多 C.肾血流量减少 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E.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增加
31.某患者服用对髓袢升支粗段NaCl主动重吸收有抑制作用的速尿 后,尿量增多,尿的渗透压下降,该患
者排低渗尿的原因是远 曲小管、集合管
-
A.对№+主动重吸收减少 B对Cl主动吸收减少 C.对水的通透性降低D·管腔外渗透压梯度降低 E.管腔内溶质浓度增加
32·葡萄糖的重吸收继发于下列哪种离子的主动重吸收
+-++
A.K+ B.Ca2 C.Cr D.№ E.Mg2
++
33·抑制近端小管的Na-H交换不引起
+一-
A.Na排出增多 B.CI排出增多 C.水排出增多 D.HCO3排出增多 E.葡萄糖排出增多 34·某患者脊髓颈7处横断伤后出现尿失禁,其机制是
A·脊髓初级排尿中枢损伤 B·初级排尿中枢与大脑皮质失去联系C·排尿反射传人神经受损 D·排尿反射传出神经受损 E.膀胱平滑肌功能障碍 35.阴部神经抑制时
A.尿道内括约肌收缩 B.尿道内括约肌舒张 C.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D.尿道外括约肌舒张 E.逼尿肌收缩 四、问答题、
3.阐述原尿的生成过程。 4.叙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5.葡萄糖重吸收的部位及机制。 8.浓缩尿和稀释尿的形成及其意义。
9.人体剧烈运动后,尿量的变化及其机制。
一、名词解释
1.单位时间(min)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在安静时约为125ml/min。
2.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在肾血浆流量为660mI/min时,滤过分数约为19%。
3.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近端小管的重吸收量始终占滤过量的65%-70%,这种关系称为球-管平衡。
4.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5.由于小管液中.韵溶质含量增多,渗透压增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发生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
6.肾小管分泌H与Na的重吸收呈逆向转运,二者相互联系,称为Na+.H+交换。
7.一次性大量饮清水,反射性地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减少而引起尿量明显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二、填空题
1.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皮肤、肾
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3.带负电荷
4.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5.有效滤过压、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肾血浆流量
- 25 -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