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山水田园诗情景理的结合的艺术特征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11:11: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陶渊明山水田园诗情景理结合的艺术特征

西北师范大学

【摘要】陶渊明诗歌的意象来自田园风光、自然山水。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情景理统一的特色。诗人通过对山水田园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其孤高坚贞的品格和爱好自由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探索。他在山水田园诗中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从而在诗歌中表现出哲理性。 【关键词】 陶渊明 山水田园诗 情景理结合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诗歌创作中,情、景、理的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了情的理更是索然无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作品便失去了他的生命力。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描绘,自然淳真的田园生活的歌颂,自己躬耕同农民友好交往的欢悦心情的倾吐,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的反映,将自己对官场黑暗的极端厌恶和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崭新的内容,淳朴自然的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从而成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的田园诗风格平淡自然,亲切真挚,然而却包含了高度的匠心,笔法清新,一 以平常景寻常事入诗

陶渊明的诗内容均为自己亲身见闻和感受,诗中的生活场景又为人们习见,如村舍,鸡犬,桑麻,豆苗,耕种,风雨等,他的诗正是选择了带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和事物,并且通过朴素的语言,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艺术地再现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使人感到诗人对农村,对土地的热爱,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让人一读就懂,倍感亲切.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文字清新,质朴,犹如山里田间拂面的清风,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描写细腻,以情化理,以理入情,达到了哲理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第一句诗人交代自己从小所固有的本性:“无适俗韵”和“爱丘山”。第二句概述自己入仕的原因和经历:“误落尘网”、“一去三十年”。 第三句采用比兴手法引起下文,也象征自己如“羁鸟”“池鱼”一样“恋旧林”、“思故渊”,表达自己对自由自在、清新明静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为下文重写园田风光和诗中主人公的生活蓄势。第四句至第九句详写了园田的美丽风景和诗中主人公悠闲自在的生活情况。第四句交代园田居的大概位置,以及诗人对此的认识。第五句交代园田的情况:宅院周围有十多亩地、宅中有八九间草屋。四、五两句流露出了诗人自食其力的喜悦之情:“十余亩”的园田、“八九间”的草屋是“我”在“南野际”劳动的收获,尽管比不上官府厅堂和达官贵人府宅的高大豪华,但“我”守住了自己的操守,言下之意不言而喻。第六句描述草屋前后的景色:“后檐”“榆”“柳”绿树成“荫”,清爽无比,“堂前”“桃”红“李”白,色彩多么美丽。“桃李”象征着高洁,这和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敲骨吸髓的肮脏形成了强烈对比。第七句诗人目光移向远处,同时也听到了远处的鸡鸣狗吠。远处的村落在暮霭炊烟中朦朦胧胧,深远的村巷中传来了狗吠声,高高的树颠上发出了鸡鸣声。这是多么祥和而又有生气的一幅暮霭村落图。第九句诗人又将目光收回到“园田居”中,他的庭院中“无杂尘”,他的宽敞的草房中“有余闲”,诗人特清静、特悠闲,“无杂尘”既表现了诗人居所的整洁,同时也暗示诗人特自在,他不受官场肮脏杂事的搅扰,真是“无案牍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这六句详写了园田居的美丽景色和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最后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厌弃官场,坚决回归自然园田的决心,同时也点名了全诗的主旨,总结了全诗。这首诗用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的语言和白描手法描写园田风光,使景色远近相交,有声有色。

二 率真隽永的感情

陶诗的真正魅力和感人之处,在于它所表达出来的率真隽永的思想感情。“陶渊明的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衰,乃主要以情取胜。清淡自然的诗句中,洋溢着直率真切的思想感情,这才是陶诗的真正精髓”(中山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编《简明中国文学史》)。

陶诗景物寻常,语言浅近朴素,表现手法以白描勾勒,其意境平淡如水,看似容易而实则极不容易。细细品味,其诗字里行间,无不饱含浓如烈酒的率真感

情。

首先,表面上看,陶诗似乎首首都是空的,内容上没有起伏跌宕的情节;选材上,没有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表现手法上更是缺少精工的描绘。诚然,可归之于一个“淡”字了得。然而,若能联系他的身世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就完全可推测他的隐衷;就能品出“淡”中之味;也就不难理解诗句的真正内涵——隐晦地表达诗人厌恶官场,批判喧嚣尘世,追求光明的率真感情。试看《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作者于乙巳岁(405年11月)辞彭泽令归田,此诗可能作于次年。诗人自述离开仕途,归居田园,是适合自己本性的。并且,将归隐躬耕与官场对立起来:把仕途比作“尘网”、“樊笼”;把仕宦生活比作“羁鸟”、“池鱼”的生活。感情率真隽永,爱憎异样分明。这正体现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在污秽的官场中同流合污的清风亮节。因而,陶渊明的归隐并不是一种失意之人,无可奈何的自我消沉,而是一种对黑暗现实的蔑视和反叛。

其次,陶诗多描写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似乎陶渊明真的逍遥自在,安贫乐道。其实他的内心深处,无时不在憎恨官场的黑暗和尘世的污秽。在当时极度黑暗的现实条件下,这种理想生活的描写,正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否定。因而田园风光越美,就越显得现实社会的黑暗,也就愈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此外,陶渊明多以“酒”入诗,似乎除此则无物可写。追溯中国的酒文化,有几千年历史。自古以来,文人学士多爱饮酒。陶渊明虽隐居避世,但他同样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之态,如同常人。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并且,“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罪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另有所寄。这正如萧统在《陶渊明集序》所云:“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可见,陶渊明作诗能寓意其中,情与景融为一体,情真而意远。 三 情景理的融合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和花卉草木都包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都能享受到无尽的美。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