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对策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15:36: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誉感很强,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他们总是争先恐后,积极为班级争取荣誉;以前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控能力差,常有违规、违纪现象也得到了基本扼制,学生之间的吵架明显少于过去,课题实施以来,我校留守学生一个都没有出现过违法行为。据统计的相关数据得知,在所有留守儿童中,有80%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父母经常联系,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写作业的占85%,玩和其他的占15%。说话时带过脏话的情况明显减少,每天睡前洗脚的占80%,偶尔不洗的占16%,经常不洗的只占4%。在帮家里人做家务经常做的占75%,偶尔做的占20%,没做过的占5%。

(二)留守学生的不良性格得到了有效矫正

我校留守学生在课题研究前所表现出来的孤僻、任性、暴躁等不良性格得到了有效的矫正。他们与家长、同学、教师交流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亲和度明显增强,有心事、遇困难和挫折时比以前更爱找同学和老师帮助。

(三)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明显提升

在学习上,通过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有80%以上的留守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足,习惯好;课堂上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大幅提高。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处于中上游的占75%;学习成绩较差占25%。平时的作业中能较认真完成的占80%;有时不能完成的占20%。上课听讲时,能认真听讲的占85%;不能够认真听讲占15%。其中张歆妍同学在2011年10月“龙门书店杯”蚌埠市小学生作文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崔萍萍、崔伟康、郭俊杰同学在2012年4月举行的“龙年话龙魂,传承华夏文明”中小学生征文比赛中荣获一个一等奖,两个三等奖。崔萍萍同学在“建设幸福中国”小学生征文比赛中获得优秀奖等。

(四)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明显得到改变

经过课题组持之以恒的心理辅导,我校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厌学情绪得以有效控制;持逆反心理的学生人数较以前有很大幅度的降低;学生孤僻、闭锁等心理障碍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

(五)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1、课题研究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参研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相关资料,参加了多次各种形式的培训,进行了多次的教育实践和总结提炼,已掌握了一套教育、矫正、转化这类学生的有效方法,全面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word范文

.

2、课题研究加快了我校教育科研的步伐,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可以这样说,在进行这个课题研究之前,教师们总觉得教育科研是一个“高深莫测”的东西,不是我们一般教师能做的事。但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绝大多数教师对教育科研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投身教育科研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3、形成了一批成果性论文。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在《固镇教研》等刊物发表关于留守学生的教育教学论文,到目前为止共发表研究论文10多篇,如《关爱留守儿童,我们一直在行动》(余广武)、《关爱留守儿童 应充分发挥少先队作用》(陆荣波)、《关爱留守儿童——让心理咨询走进孩子心中》(严晓春)、《建好“留守儿童之家” 爱农民工子女》(胡增峰、陆荣波)、《关爱留守儿童案例分析》(严广元)等。学校课题组正准备以此为契机,拟定论文集,为该课题增添风彩,丰富内容。此外,我校还安排专人负责管理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成功案例及学科渗透的优秀教案,每次课题研究活动都现场拍照并文字记录并编订成册,形成资料,这些原始资料是我校课题组积累的宝贵财富,可以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六)、留守儿童之家建设

为使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学生能受到教育,得到发展,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性教育活动。我们于2012年初成立了留守学生心理辅导室,并开展了留守学生心理辅导、留守学生座谈会、留守学生专题教育活动、留守学生家长会等系列活动,为留守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帮助,真正地改变了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形式,为留守学生选配了在职教师与他们结成对子,在生活上给予帮助,进行心理辅导,让留守学生倾诉心中的苦闷,帮助他们排解烦恼,恢复自信,保持良好的心态,实行全程跟踪教育。同时选配优秀学生和班队干部与留守学生开展生活学习互帮互助活动,让他们成为知心朋友,在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品德行为上互相促进,在心灵思想上互相交流,许多学生邀请留守学生到家里做客或共度周末,感受家庭的温馨。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于“留守学生”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学生见真情”主题班会,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等。每学期召集全校的留守学生开展一至两次安

word范文

.

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节假日期间,组织留守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在学校设置亲情电话,定期让留守学生与家长通话交流感情;在留守儿童之家开展了图书阅览活动,问题娱乐活动;积极与乡关工委联系,开展了留守儿童的爱心捐助活动等。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配备了电脑、亲情电话、活动器材、图书等设施设备。张贴了留守学生之家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家”的基本情况,使活动室充满活力,为留守学生提供了交流活动的场所,使学生感到了“家”的温馨与和谐。留守儿童分别在学科竞赛、体育比赛、升学考试捷报频传,收到实效。

(七)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的良性发展

课题组通过以点带面将研究成果及时地应用于学校其它学生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后续效果:近年来,我校学生的思想稳定,学风浓厚,校风日上,我校的各项质量评估在全县均占前列。其它各项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六、研究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在进行留守学生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亲情的缺失无法替代

虽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尽力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来挽救和弥补留守学生的情感缺失问题,但父母的爱等亲情是无法替代的。我们在课题研究初期的调查中发现了孩子们在这一方面的需求是迫切的,年龄越小越迫切,如相当部分孩子在“你最需要父母为你做什么?”的问卷中,他们的回答是:“希望父母能带我到公园玩”“陪我学习”“陪我一起看电视”等等。这些都反映了父母亲情的不可替代性。

2.社会如网吧泛滥等不良影响消除不力

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方面,作为学校教育而言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需要包括公、检、法等全社会教育力量的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即我们在对留守学生管理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由学校“单干”的现象,较难(或教师精力有限)和家庭、社会进行协调沟通,难形成教育网络。

七、政策和建议

word范文

.

1.提高社会各界对留守学生的关注度

社会、政府各部门应通力合作,为留守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地政府和学校要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积极探索新的办学形式,由学校来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与义务,让留守学生得到应有的管理照顾与关爱,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学生”的合力,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学生”的救助机制;建立健全“留守学生”的生活教育监管制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经常组织开展交心、谈心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平台。

2.努力减少留守学生数量

留守学生最需要最渴望的就是亲情的抚慰,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情感关爱都无法从本质上真正取代亲情。要想使留守学生不再受渴求亲情抚慰的煎熬,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的父母不再远离家乡去打工。因此,政府要做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工作,让农民在自己的家乡,做好土地这篇文章,让他们通过种植、养植、加工也能发家;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吸引农民工返乡打工,减少留守学生的数量。

3.建立健全留守孩教育长效激励机制

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及学校的通力配合、共同参与。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搭好教育平台,使“留守学生”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呵护。

八、课题研究的几点回顾和反思

课题研究实施以来,一直受到市、县、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注重视,特别是得到固镇教研室郭德书主任的亲自指导,同时也得力于中心校行政领导从人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使我们课题组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深知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逐步完善:

1、本课题要求课题研究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到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组成员显然达不到,导致有的论文质量不高,发表和获奖的论文不够多。

2、由于研究成员大多为班主任,且承担了较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在对留守学生的跟踪研究上难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效果。

word范文

.

3、社会转型时期许多负面因素的不利影响,并非家庭、学校能彻底解决改变得了的,也影响了课题的深入研究,所以更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协作才能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蓝天,为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通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们对科研兴校的信心。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将更加努力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与时俱进地继续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教育科研永无止境,课题研究的实验始终在研究中不断完善,敬请教育专家对我们的课题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欢迎您的光临,word文档下载后可以修改编辑。双击可以删除页眉页脚。谢谢!

word范文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