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习题集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3:00: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4、关节松动术按持续转移性关节内活动技术分类分几级?如何分级? 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D 4、B 5、C 二、名词解释

1、单轴关节:只有1个自由度,只能环绕1个运动轴在1个水平面上运动的关节,称单轴关节。如指间关节、肱尺关节,近、远侧桡尺关节。

2、双轴关节:有两个自由度,可围绕两个互相垂直的运动轴并在两个平面上运动的关节,称双轴关节。如桡腕关节,腕掌关节。

3、三轴关节:有三个自由度,可在三个互相垂直的运动轴上作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环转等多方向的运动的关节,称三轴关节。如肩关节,髋关节。

4、摆动:指骨骼力臂的动作。动作的范围大小可用量角器测量。

5、转动:指一骨骼在另一骨骼上滚动。特点是两骨骼面不吻合,运动中两骨骼面接触点均不相同,转动中产生骨骼的角运动。

6、滑移:一个骨骼滑过另一骨骼。特点是一骨骼面上的同一点与相对骨骼面上的不同点接触。 7、牵引:指关节面的牵开或分离。

8、生理性运动:是指关节在其自身生理活动允许的范围内发生的运动,是患者能够主动完成的动作。 9、附属性运动:是正常关节活动范围内具有的关节内或关节周围组织的动作,但是患者无法主动完成,只能被动完成。 三、问答题

1、何为“凹凸定律”,有何意义?

一个骨骼滑过另一骨骼称为滑移,滑移的方向取决于移动面是凸面或凹面,若移动的关节面是凸面,滑移的方向与骨骼产生角运动的方向相反;若滑移的关节面为凹面,滑移的方向与骨骼产生角运动的方向相同。这种力学关系称为“凹凸定律”,是关节松动技巧决定施力方向的依据。 2、试述关节松动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用于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关节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等。最佳适应症是关节附属运动丧失继发形成的关节囊、韧带紧缩或粘连。

禁忌证:关节活动已经过度;外伤或疾病引起的关节肿胀、渗出;关节的炎症;未愈合的骨折;恶性疾病等。

3、简述被动角度牵张和关节滑动牵张的区别。

4、关节松动术按分级振动技术分类分为几级?如何分级?

5、关节松动术按持续转移性关节内活动技术分类分几级?如何分级?

第三节 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

一、选择题

1、软组织轻度扭伤患者何时开始局部有关肌肉静力性收缩练习为好( ) A.当日 B.次日 C.消肿后 D.止痛后 2、在固定期间,韧带部分断裂患者患肢最好做什么训练( )

A.被动运动 B.肌肉静力性收缩 C.抗阻训练 D.肢体不负重训练 3、肌腱部分断裂患者进行外固定期间需作什么训练( )

A.被动运动 B.肌肉静力性收缩 C.抗阻训练 D.全身运动 4、肌肉肌腱完全断裂,缝合术后何时可以开始负重运动( )

A.3周 B.4周 C.6周 D.3个月 5、肌肉肌腱完全断裂,缝合术后3周可以开始作( )

A.被动运动 B.负重运动 C.绝对休息 D.不负重的主动运动 6、肌力的大小与下列哪项没有密切关系( )

A.肌张力 B.肌纤维的数量 C.肌纤维的排列方式D.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 7、作为运动训练负荷的力不包括( )

A.重力 B.支撑反作用力 C.摩擦力 D.人体内部各种器官相互作用的力 8、以下哪一项不是抗阻运动的主要作用( )

A.能有效地增强肌力 B.可使肌纤维增粗 C.反复的抗阻运动对消除局部脂肪积聚也有一定的作用 D.显著地改善关节活动度

9、有关等长练习的描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

A.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的距离发生变化 B.肌张力不增高 C.关节不发生运动 D.运动速度有很大变化

10、各种收缩时产生张力大小的顺序依次为( )

A.等长收缩>向心性收缩>离心性收缩 B.向心性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性收缩 C.离心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性收缩 D.离心性收缩>向心性收缩>等长收缩 11、有关抗阻练习的描述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A.训练时不要憋气,收缩时呼气 B.为避免抗阻练习的疲劳,练习中应有一定的间歇 C.骨质疏症患者是抗阻练习的禁忌证 D.若施与受训练肌肉的阻力过大,会出现替代运动 12、为增强和发展肌肉力量,下列哪种训练方式不能达到目的( )

A.被动运动 B.助力运动 C.主动运动 D.抗阻运动

13、应用Delorme法进行肌力训练时,测得某患者股四头肌10RM值为8kg,则三组训练所用阻力负荷依次为( )

A.4、6、8 k g B.8、6、4 kg C.8、8、8 kg D.4、4、4 kg

14、应用Oxford法进行肌力训练时,测得某患者股四头肌10RM值为8kg,则三组训练所用阻力负荷依次为( )

A.4、6、8 k g B.8、6、4 kg C.8、8、8 kg D.4、4、4 kg 二、名词解释

1、肌力2、肌肉耐力3、等长收缩(静力收缩)4、等张收缩(动力收缩)5、向心性收缩6、离心性收缩 三、问答题

1、肌力训练的原则有哪些?

2、肌力训练时,如何增加负荷量?

3、肌力训练的运动处方包括哪几个方面?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4、肌力训练中辅助主动运动有哪些方法?其适应证是什么? 5、肌力训练中抗阻力主动运动有哪些方法?其适应证是什么? 答案:选择题

1、B 2、B 3、B 4、D 5、D 6、A 7、D 8、D 9、C 10、C 11、C 12、A 13、A 14、B 二、名词解释

1、肌力: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

2、肌肉耐力:指有关肌肉持续进行某项特定任务(作业)的能力,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收缩直到出现疲

劳时已收缩了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

3、等长收缩(静力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之间的距离无变化,其肌纤维长度基本不变,亦

不发生关节运动,但肌张力明显增高。

4、等张收缩(动力收缩):是指在有阻力的情况下进行的肌肉收缩,收缩过程中肌张力基本保持不变,但

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

5、向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点与止点之间距离缩短,称为向心性收缩。

6、离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点与止点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延长,其主要作用是使动作的快

慢或肢体落下的速度得到控制,称为离心性收缩。

三、问答题

1、肌力训练的原则有哪些?

为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训练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阻力原则,是增强肌力的重要原则,阻力来源于肌肉本身的重量,肌肉在移动过程中所爱到的障碍的大小,纯粹的外加阻力等。

(2)超常负荷原则,即训练时运动必须超过一定的负荷量和保证超过一定的时间。 (3)肌肉收缩的疲劳度原则,即训练时应使肌肉感到疲劳但不应过度疲劳的原则。 2、肌力训练时,如何增加负荷量?

根据训练目的的不同,负荷量的大小也不同。当训练目的为增强肌力时,应加大负荷量,加快运动速度及缩短训练的时间;而以增强耐力为目的时,则负荷量应相对较少,重复次数应增加,训练的时间应延长。

3、肌力训练的运动处方包括哪几个方面?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1)训练强度:常用最大肌力的比例(%)或相对1RM或者10RM的比例为患者选择适度的训练强度。

(2)训练时间:包括肌肉收缩时间和运动时间。

(3)训练频率:一次训练中肌肉收缩的次数以及每日、每周、每月的训练次数。 (4)训练间期:训练间期长短对训练效果有明显的作用。 (5)肌肉收缩方式:

4、肌力训练中辅助主动运动有哪些方法?其适应证是什么? 5、肌力训练中抗阻力主动运动有哪些方法?其适应证是什么?

第四节 恢复平衡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正常平衡功能依赖的三因素不包括( )

A、人体具有保持身体位置安定的能力 B、在随意运动中能调整姿势 C、能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做出反应 D、能完成日常生活动作 2、关于支持面与平衡的关系正确的是( )

A、支撑面越大,平衡越好 B、支撑面越平,平衡越好

C、重心越低,越需要较强的平衡能力 D、重心和支撑基底中心连线与中心垂线的夹角越小,平衡越好 3、与平衡密切相关的感觉不包括:

A.躯体感觉 B.前庭感觉 C.视觉 D.听觉 4、机体应付姿势变化的常用对策,不包括( )

A、踝对策 B、髋对策 C、迈一步对策 D、躯干对策 5、患者坐位易倒向右侧,训练时PT师向右侧轻推患者,此训练是( ) A、诱发姿势反射以直立 B、患者不可能是右侧偏瘫

C、PT师手法失误 D、因为患者左侧躯体感觉功能极差 二、名词解释 平衡 三、问答题

1、平衡分几种?2、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有哪些?3、平衡训练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有哪些? 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D 4、D 5、A 二、名词解释

1、平衡:是指人休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即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的支持面时,能立即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

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的支持面内,这种能力就称为平衡能力。 三、问答题

1、平衡分几种?

平衡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两种。 2、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支撑面积由大到小;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身体重心逐步由低到高;从自我保持平衡至破坏平衡时维持平衡;在注意下保持平衡和在不注意下保持平衡的训练;从训练时睁眼过渡到闭眼;破坏前庭器官的平衡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3、平衡训练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有哪些?

适应症:主要适用于因神经系统或前庭器官病变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患者。

禁忌症:中枢性瘫痪伴有重度痉挛者;精神紧张导致痉挛加重者;对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要在治疗师的监督下进行。

第五节 协调性功能训练

一、名词解释1、姿势反射:

二、问答题1、运动控制功能的障碍有哪些?2、协调功能障碍的分类如何?3、协调障碍的表现有哪些? 4、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分哪三级水平? 答案:一、名词解释

1、姿势反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肌紧张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以或调整身体在空间的姿势。 二、问答题

1、运动控制功能的障碍有哪些?

运动瘫痪;肌张力异常;过度运动症;协调运动障碍。 2、协调功能障碍的分类如何?

协调功能障碍称为共济失调。有3种:前庭性,感觉性及小脑性共济失调。 3、协调障碍的表现有哪些?

辨距不良;动作分解;轮替动作失常。可表现在语言和书写,ADL受到影响。 4、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分哪三级水平?

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分三级水平:脊髓反射,脊髓上反射,大脑。 第六节 体位摆放、身体移动及站立、步行功能训练 一、选择题

1、颈6神经损伤的四肢瘫患者在独立坐起时,通常需要( ) A、先翻身至侧卧,再坐起 B、可从仰卧位直接坐起 C、没有绳索等帮助无法完成 D、必须先俯卧位,再坐起

2、哪个脊髓节段及以下损伤的四肢瘫患者可以从仰卧位直接坐起( ) A、颈5 B、颈6 C、颈7 D、颈8 3、辅助偏瘫患者坐起时,治疗师通常需扶助哪些部位( )

A、上肢,肩 B、肩,髋 C、肩,下肢 D、上肢,髋 4、偏瘫患者独立坐起时,步骤标准的是( )

A、健肢抬患脚后,健手拉患手侧卧 B、下肢下床后松手,健肘支起并伸展 C、健肘支起躯干后,下肢下床 D、健手先松开患手,再抬患肢下床 5、患者在坐位平衡训练时,一般能坐起坚持多长时间时可坐位进食( ) A、5分钟 B、10分钟 C、20分钟 D、30分钟 6、脊髓损伤患者坐位移动训练通常是以( )为支点移动身体

A、上肢 B、臀部 C、肘关节 D、膝关节 7、偏瘫患者坐位移动训练通常是以( )为支点移动身体

A、上肢 B、臀部 C、肘关节 D、膝关节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