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版古代汉语练习及答案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1:31: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译文:魏惠王魏嬰在範台宴請各國諸侯。酒興正濃的時候,魏惠王向魯共公敬酒。魯共公站起身,離開自己的坐席,選擇善言道:“從前,夏禹王的女兒讓儀狄釀酒,酒味醇美。儀狄把酒獻給了禹,禹喝了之後也覺得味道醇美。但因此就疏遠了儀狄,戒絕了美酒,並且說道:‘後代一定有因為美酒而使國家滅亡的。’齊桓公有一天夜裏覺得肚子餓,想吃東西。易牙就煎熬燒烤,調和五味獻給桓公,齊桓公吃得很飽,一覺睡到天亮還沒醒,醒了以後說:‘後代一定有因貪美味而使國家滅亡的。’晉文公得到了美女南之威,三天沒有上朝理政,於是就把南之威打發走了,說道:‘後代一定有因為貪戀美色而使國家滅亡的。’楚靈王登上強台遠望崩山,左邊是長江,右邊是大湖,登臨徘徊,惟覺山水之樂而忘記人之將死,於是發誓不再遊山玩水。後來他說:‘後代一定有因流連高臺、山坡和美池而致使國家滅亡的。’現在您酒杯裏盛的就像儀狄釀的美酒;桌上放的是易牙烹調出來的美味佳餚;您左邊的白台,右邊的閭須,都是南之威一樣的美女;您前邊有夾林,後邊有蘭台,都使人有登強台那樣的快樂。這四者中佔有一種,就足以使國家滅亡,可是現在您兼而有之,能不警戒嗎?”魏惠王聽了之後,連聲稱好。

三.古文阅读题

??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

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

者耶?”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士曰鐘離子,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

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也?葉?

陽子無恙乎?是其為人,哀鰥寡,卹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撤其環瑱,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胡為至今而不朝也?此二士弗業,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為人也,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 9

?中不索交諸侯。此率民而出於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乎?(《戰國策·趙威後問齊使》)

1. 解釋短文中加點的字。 答案:

發:動詞,啟封。 歲:名詞,年成,收成。

說:動詞,喜悅。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悅”。 然:代詞,這樣。

食:動詞,這裡用作使動,可譯為“給??吃”。 業:名詞用作動詞,成就功業。 息:動詞,養育。索:動詞,謀求。

2. 分析短文中加框的復合詞的結構類型。 答案:

尊貴:聯合式復合詞 處士:偏正式復合詞 無恙:支配式復合詞 鰥寡:聯合式復合詞 北宮:偏正式復合詞 環瑱:聯合式復合詞 萬民:偏正式復合詞 為人:支配式復合詞 諸侯:偏正式復合詞

3. 把加下劃綫的部分譯成現代漢語。

答案:這兩個賢士沒有成就功業,一個孝女沒有封號,齊王怎麼能統治齊國,做萬民的父母呢?於陵子仲還在嗎?這個人的為人,對上不向齊王稱臣,對下不治理自己的家庭,對自己不謀求結交諸侯。這是一個引導百姓走上無所作為的道路的人,為什麼到現在還不殺掉呢?

四、名词解释

1、單音詞和複音詞 参考答案:

10

單音詞就是由一個音節構成的,在書面上用一個漢字來記錄的詞。如:馬、車、理、走、好、美、君、臣等。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這是古漢語詞匯最顯著的特點。

複音詞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節構成的詞,其中包括雙音詞和多音詞。雙音詞是指由兩個音節構成的詞,在古漢語詞匯中,雖然以單音詞為主,但雙音詞也有一定數量,約占20%,而且關係比較複雜。多音詞一般表現為人名、地名、官名等專用名詞,如:司馬遷、公輸盤、滕子京、零丁洋、上大夫等。多音詞在古漢語詞匯中極少。

2、單純詞和複合詞

参考答案:

由一個語素構成的词叫單純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素合成的詞叫複合詞,又叫合成詞。

3、疊音詞和聯綿詞

参考答案:

疊音詞是由兩個相同音節構成的單純詞,又叫重言詞、疊字。它主要用於摹擬聲音、描繪性狀。劉勰《文心雕龍?物色》:“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日出之容,瀌瀌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這段話指出了疊音詞摹擬聲音、描繪性狀的獨特修辭功能。

聯綿詞是由兩個不同音節構成的單純詞,又叫“聯綿字”、“連語”。其特點为“合二字為一詞,兩聲求一義”,即聯綿詞讀起來是兩個音,寫出來是兩個字,這兩個字在記錄聯綿詞時只是純粹的語音符號,字義與聯綿詞的詞義無關。聯綿詞的詞義寓於兩個緊密組合的音節中,兩個音節共同表示一個整體意義,不可分開。王念孫《讀書雜誌·漢書第十六》:“凡連語之字,皆上下同義,不可分訓。說者望文生義,往往穿鑿而失其本指。”

11

4、本義和引申義

参考答案:

詞的本義是指有文字可考的、有文獻資料可參證的、與該詞書寫形式相應的最古的本來意義。例如:來来:金文象麥穗,本義是麥。《詩·周頌·思文》:“貽我來牟。”向向:篆文象房子上開了一個洞。《說文》:“向,北出牖也。”本義為北窗。如《詩·豳風·七月》:“塞向墐戶。”《史記·秦始皇本紀》:“南至北向戶”。

詞的引申義是指一個詞在本義的基礎上直接或間接繁衍派生出來的其他意義。例如:生生,《說文》:“生,象草木生出土也。”由此引申為“生育”,《詩·大雅·生民》:“不康禋(yīn)祀,居然生子。”又引申為“養育”等。

引申有直接引申和間接引申之分。直接引申是指由本義直接派生出來的意義。如上例的“生”,直接引申義是“生育”。又如“節”,本義是竹節,《說文》:“節,竹約也。從竹,即聲。”由竹節直接引申為木節,《易經·序卦》:“其於木也,為節多堅。”間接引申是指由引申義再次引申出來的意義。如 “裁”,本義是裁衣,《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引申為“剪裁,刪減”,《漢書·食貨志上》:“而裁其賈以招民。”又《後漢書·鄭傳論》:“刪裁繁蕪。”又引申為“裁斷、判決”,《戰國策·秦策一》:“臣原悉言所聞,大王裁其罪。”又引申為“制裁、制服”賈誼《惜誓》:“為螻蟻之所裁。”

5、同義詞和同源詞

参考答案:

古漢語同義詞是指同一詞類中意義同中有異的一組詞,这一組詞中只要有一個義項相同便可構成同義詞,並非所有義項相同。“同中有異”的“同”,是確立同義詞的依據;“同中有異”的“異”是辨析同義詞的重點。

同源詞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相關的具有同一語言來源的詞。在閱讀古書或研究古漢語辭彙時,我們總會發現有一些詞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聲音上都有密切聯繫,如“食”和“蝕”。《詩·小雅·十月之交》:

1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