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混凝土读书报告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0 4:12: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土结构中配了非预应力钢筋。提高了结构的延性和反复荷载作用下结构的能量消耗能力,对抗震结构尤为有利,可合理的控制裂缝。根据结构使用要求,在长期持续活荷载作用下既可以设计成开裂的,也可以按拉应力为零设计成不开裂的。

2。3预应力筋平衡荷载混凝土

时间不少于14d;可在辅助盘上安置洒水管喷水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养护时水压不宜过大,避免养护水冲坏混凝土表面,养护时应指定专人负责控制。在模板滑升过程中适时进行操作管理。

2。4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无粘结预应力筋是指在钢筋表面涂以润滑防腐油脂,外包塑料管,施T时和普通钢筋一样,直接放入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当混凝土达到规定的设计强度后,可进行张拉。 优点:

1。不需要预留孔道或埋管、穿柬、灌浆等多道工序,施工简便。

2.摩擦损失小。

3.由于不受预埋管的约束,故布置钢筋灵活,对多跨连续结构和楼板、屋盖结构最为适宜。 2。5高效预应力混凝土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是采用高强预应力钢材、高强混凝土

为特征的预应力混凝土。这种预应力混凝土节约效果明显,结构功能及质量优良。

3预应力结构体系的特点与传统预应力结构相比,现代预应力结构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3。1采用高强和高性能材料:日前国内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常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从C40—C60,甚至达到C80以上,预应力钢绞线的极限抗拉强度可达1860MPa.从长远来看.高性能混凝土和高性能预应力筋的也用将成为现代预应力结构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2按照现代设计理论没汁:如抗震设计埋论、延性设计理论等,通过合理确定结构预应力度和截面配筋指数,大大改善了现代预应力结构的抗震性能、正常使用性能等。 3。3先进施工工艺的开发:近年来高吨位、大冲程千斤顶的应用和多种锚固体系的开发等,为现代预应力结构的人规模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

3。4适用范围广:现代预应力结构适用大跨和超大跨度、重载以及使用性能高的结构,其应用范围已拓展到高层结构、钢结构、基础、路面等结构领域。 4计算方法及简评

预应力结构设计的步骤是:1)估算预应力筋有效预应力;2)确定预应力筋数量,并初步确定普通筋数量;3)计算预应力损失和预应力效应;4)进行正常使用和承载能

力极限状态的验算;5)修改配筋重复第3)、4)步优化设计

大多数教科书提及设计预应力结构的三种方法,即抗裂度法、预应力度法、荷载平衡法。严格意义上说,上述三种方法仅仅是能够完成第1)、2)两个设计步骤,因此把这三种方法称为估算预应力筋的方法更为恰当。无论哪种方法,在配筋确定后都要分析计算预应力效应按规范进行正常使用及承载能力状态的验算。 4。1抗裂度法

此法主要的误差来源是预应力损失值及次弯矩是估算的。规范对板系结构抗裂度一直保持较高的要求,由于抗裂度确定的预应力筋数量比较多,它是板系结构预应力筋数量的控制要素,如果抗裂度满足,而挠度不满足,应修改结构尺寸,而一般不宜增加预应力筋。笔者认为,在目前规范的约束下,抗裂度法是设计板系结构的最合适的方法。由于把裂缝宽度与名义拉应力对应起来.设计梁也很实用,而且便于电算程序设计。

4。2以强度表示的预应力度法

由于以强度表示的预应力度与控制要素—抗裂度没有直接对应关系,预应力度法不适合

板系结构。若按89规范对梁结构的抗裂度要求,预应度法用于梁结构也没有太大意义,XX

新规范放宽要求后用此法设计梁也很适宜。 4。3荷载平衡法

荷载平衡法的提出,是预应力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创新,它有助于理清解决一些复杂问题的思路,进行较合理的概念设计。荷载平衡法企图由净荷载与预应力轴向力直接求出截面应力而避开求解次弯矩,但是要保持较小的误差至少应满足以下条件:1)预应力等效荷载与外荷载形态基本相同;2)端部节点等效弯矩为零;3)跨与跨之间无弯矩传递;真正能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实际工程微乎其微,平衡荷载也要根据经验取值,因此对于一般的梁板结构,在目前规范的约束下,笔者不认为此法有太多的实用性。但有加腋的板,用平衡荷载衡量一下预应力筋的数量有时是必要的,需要用预应力筋“转移”荷载时,荷载平衡法是最简单有效的工具。荷载平衡法关注的是预应力筋的曲线效应,而结构的端部条件及线形对结构的影响可能会更大,不能忽视,如图所示的简支梁,预应力筋分别采用1、2、3三条不同的线形和端部条件,跨内等效荷载比为0:1:2,而跨中截面的预应力效应是相同的,跨中反拱比为6:5:4。个别参考书中在举例说明荷载平衡法时,不考虑使用条件的做法无意中误导了读者,不可取。

无粘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林同炎著,路湛沁译,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X。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篇三:高等钢筋混凝土读书报告 高等钢筋混凝土这门课程,它所讲述的就钢筋与混凝土。通过对这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特点,性能,变形和破坏机理以及为什么只有钢筋和混凝土结合在一起使用才能发挥他们最佳作用。本门课程是在本学习的基础上的一个提高。本人认为这课程中与以前本科学习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第四章多轴强度和本构关系,其他章节与本科教学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在某些方面加以补充以及比本科教学有更详细的论述。本人在此不再论述,将详细论述多轴强度和本构关系,特别是本构关系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值得去研究。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承受单一的单轴压和拉应力状态构件极少,一般的构件都是处于二维或三维应力状态。因此在设计这些构件时,如果我还是采用混凝土的单轴抗压和抗拉强度的话,那么必然过低地给出二轴和三轴抗压强度,浪费材料,过高地估计多轴拉—压应力状态下强度,埋下安全隐患,显然都不合理。人们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进行多轴受压应力实验,但由于结构工程中应用不急迫和实验技术水平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