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岩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图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4 17:38: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预报险情,防止突发灾害一旦发生时造成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6.2 监测设计

6.2.1监测设计依据及原则 (1)设计依据

1)地质依据

《xx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 2)测量技术依据

①《国家水准测量规范》;

②《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 ③《大地变形测量规范》; ④《水工建筑物观测工作手册》; ⑤《岩土工程测试技术》。

⑥《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CJ/T8-97)(1997)。 (2)监测设计原则

1)建立系统化立体化监测网

充分利用现有监测设施和资料基础上,建立系统化、立体化监测网络,在治理、施工全过程中及时测定和预报滑坡的位移、应力等变化情况,确保施工安全。

2)采取综合监测方法

监测工作采取地面变形监测、群测群防等综合手段。 3)实施长期监测

进行全过程监测工作。包括地面监测、施工安全监测、防治效果监测,以监测结果作为反馈设计、指导施工和检验防治效果的依据。工程完工后变

29

形监测点、防治效果监测点应转为长期监测点。

4)监测仪器选择原则

①仪器的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 ②足够的测量精度、灵敏度及相应量程; ③现场使用比较方便、简单;

④仪器不易损坏,尤其是长期监测仪器应具有防风、防雨、防腐、防潮、防震、防雷电干扰等与环境相适应的性能。 6.2.2监测工作方案 (1)监测方法

一般而言,用于斜坡变形监测的方法主要有: 1)深部位移

主要用于监测施工中坡体滑移的动态变化情况,判断坡体的稳定性,用以指导防治工程的实施和效果检验。通过钻孔倾斜仪在不同时间观测到测斜管内相应位置的读数变化和随深度的累计变化值。即可得到测斜管管口及不同深度的水平位移量,确定斜坡发生位移的大小、方向和速率,达到全深度、全方位变形观测目的。

2)边坡表面绝对位移监测

常规的大地变形测量是监测裂缝分割滑体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大小、方向及速率变化的重要手段。

3)地下水动态监测

施工期间在雨季和旱季在各观测井采取水样进行水质简分析。监测施工前后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评价防治工程对地下水的影响,监测数据用于反馈设计,指导后续工程施工。

30

4)裂缝相对位移监测

在坡体上顺坡体走向发育的裂缝处设置地表裂缝相对位移监测,目的是直观地了解坡;体表层变形发展状况,配合其他监测手段指导防灾减灾工作。

5)目视观察

安排指定人员定期、不定期查看库岸各段地面变形迹象,以及防护工程是否失效,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有关部门,以便及时妥善处理。

具体检查项目有:

①地表裂缝出现的位置、规模、延伸方向、发生时间等。 ②地表鼓胀位置、范围、形态特征、幅度、发生时间等。 ③地表沉降位置、形态、面积、幅度、发生时间等。 ④塌方位置、范围、体积及发生时间等。 ⑤建筑物破坏和树木歪斜情况、发生时间等。

⑥地下水露头变化情况、井泉流量、水质物理化学特征突变等。 (2)监测工作布置

针对该边坡的地质和地形特征,在该边坡段布置地表位移监测工作。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的监测网络为主要监测手段。

在该边坡中上部布置8个地表绝对位移监测点,以跟踪监测该边坡地表位移情况。配合其他监测手段指导防灾减灾工作。具体工程布置详见工程监测设计图。

5.2.3监测工作技术设计 (1)监测等级

根据《规程》规定,一般场地边坡观测,应按《规程》变形测量等级的三级进行观测。位移观测点坐标误差≤10mm。

31

(2)监测周期的确定

变形观测周期应能系统反映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