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9:53: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错 12、对 13、错 14、错 15、对 16、错 17、对 18、对 19、对 20.错
(三) 单选题
1.D;2.A;3.B;4.B;5.B;6.A;7.A;8.D;9.D;10.B;
11.D;12.B;13.D;14.D;15.C;16.D;17.D;18.D;19.B;20.C;21.D;22.C。 (四)多选题
1.BCD;2.ABC;3.ABCD;4.ABC;5.ABCD; 6.ACD;7.ABCD;8.ABCD;9.ACD;10.ABC。 (五)名词解释
1.人体在安静时,一部分血量潴留在肝、肺、腹腔静脉以及到下静脉丛等处,流动缓慢,血浆较少,红细胞较多,这部分血量称为贮存血量。 2.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4.溶液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即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 5.由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 6.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7.指血液中Hb的氧饱和度为100%时,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所结合的氧气量。 8.把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称为血红蛋白氧含量。
9.指血液中Hb与氧结合的程度,即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比。 10.表示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
11.每升动脉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出的O2容积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比。
+
12.PCO2和血液中H浓度增加,均可使氧解离曲线右移,Hb与O2的亲和力减小;反之,则曲线左移,Hb与O2的亲和力增加。Pco2和pH值对Hb与氧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13.习惯上将血浆中的NaHCO3称为碱贮备。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
14.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体液
15.相对于人体的外环境自然界,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16.由于人体内有多种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中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以保持动态平衡,这一生理现象就称为内环境稳态。
17.缓冲对是由一种弱酸与这种弱酸的盐按一定的比例组成,具有缓冲酸或碱的能力。 18.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 (六)简答题 1.(1)运输作用:血液能携带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氧、水和电解质,输送到全身备组织去,供应各组织的新陈代谢需要。同时能将组织代谢的产物,运送到有关器官排出体外。另一方面血液能携带体内各种激素及生物活性物质到相应的靶组织,参与体液调节; (2)调节作用:(a)缓冲酸碱的功能:血浆中的蛋白质、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以及血浆中的缓冲对,能缓冲血浆中可能发生的酸碱变化,保持血液PH值稳定;(b)调节体温功能:血液含有大量水分,水的比热较大,可吸收较多的热量、缓冲体温变化和运输体内热量到体表散发,从而维护体温的相对恒定。(3)防御和保护功能:血液的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嗜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血浆中所含的多种免疫物质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的侵害。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出于有防止出血的功能等,从而对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
2.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组成,即: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由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
+-1
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它80%来自于Na和Cl。是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组成部分。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虽然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但蛋白质分子量大,分子数量
少,所产生的渗透压小,在血浆蛋白中,白蛋白的分子量小,其分子数量远多于球蛋白,故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白蛋白,其次是球蛋白。
由于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血浆蛋白是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所在,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由重要作用。如果血浆白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将下降,可因组织液回流减少而形成水肿。
3.中性粒细胞有很强的变形能力和吞噬能力,能穿出血管壁进入感染发炎部位,将细菌或小异物及坏死的细胞吞噬、分解和消化,也可“自我溶解”,死亡的细菌和组织溶物一起形成脓液。
单核细胞也具先天性非特异吞噬能力。它与进入组织后转变成的巨噬细胞,常大量存在于淋巴结、肺泡壁、骨髓、肝、脾等器官,有很强吞噬能力,可清除受损的或死亡的细胞和细胞碎片;识别杀伤异己细胞;参与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的初级阶段,还能产生生长因子,增进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生成。
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颗粒中含有如组织胺、过敏性慢作用物质、肝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前两者可使小血管扩张,支气管、胃肠平滑肌收缩,其中组胺还可使胃酸分泌增多;肝素除有抗凝血作用外,还参与体内脂肪的代谢。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较弱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能在过敏反应的局部聚集,限制嗜碱性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此外它还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淋巴细胞为一类具有持异免疫功能的细胞,是构成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4.当小血管受损时,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和儿茶酚胺等使小血管收缩;其次是血小板被激活后粘附、聚集于血管受损处,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堵塞伤口,从而起到止血的作用。与此同时,血浆中的凝血系统被激活,在局部迅速出现血浆凝固,以纤维蛋白网加固血栓达到二期有效止血。最后纤维组织增生,长入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
5.血液是通过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氧在一定氧分压下通过氧合与氧离作用运输氧气的。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静脉血中Po2低,而肺泡气中Po2高,因此,当静脉血流经肺泡毛细血管时,O2经呼吸膜进入血液,首先溶解于血浆中,然后进入红细胞,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迅速氧合,可形成HbO2,几乎达到饱和状态。这时,静脉血变成富含氧气的动脉血,其Po2可达100mmHg;而当动脉血流经组织毛细血管时,由于组织的Po2较低,只有30mmHg,尤其是剧烈运动时肌肉组织的Po2更低,约为15mmHg,这时,血液中的HbO2即氧离释放出O2进入血浆,扩散进入细胞,供组织细胞利用,同时,组织中的CO2扩散进入血液,动脉血变成了Pco2高的静脉血,回流心脏进行下一次气体交换。血红蛋白就是这样不断地在Po2高的肺部通过氧合结合氧,在Po2低的组织通过氧离释放氧气,以实现其运载O2的功能。
6.血液中的CO2是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方式运载的。其中物理溶解的约占5%,而以化学结合形式运输的约占95%。CO2化学结合的运输,主要是碳酸氢盐形式(占88%)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占7%)。
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CO2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其中一少部分与水结合形成碳酸。
+-
CO2+H2O←—→H2CO3←—→H+ HCO3
这一反应需要碳酸酐酶的催化,血浆中该酶的含量极少,而红细胞内含量丰富,因此
-+
上述反应主要在红细胞中进行,红细胞中生成的HCO3有两条去路,一是与红细胞内的K结
-+
合生成KHCO3;另一条去路是以HCO3顺浓度梯度进入血浆,与血浆中的Na结合形成NaHCO3。在肺部,上述反应逆向发生,生成CO2进入肺泡,排除体外。
CO2能直接与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在组织中部分HbO2解离释放O2,成为氧离血红蛋白与CO2结合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在肺部,HbO2生成增多,促使氨基甲酸血红蛋白解离释放CO2入肺泡。这一反应很迅速,无需酶的催化,且为可逆反应。这
种运输方式效率很高,在平静呼吸时,虽然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运输CO2量仅占总运输量的7%,但在肺部排出的CO2总量中,由氨基甲酸释放出来的CO2却占20%~30%。 (六)论述题
1、氧离曲线是表示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呈S形。分析氧离曲线的分段,各段的变化特点,含义和生理意义。 2、(1)一次性运动对血量、血浆酸碱度、血浆渗透压和血细胞等的影响。(2)长期运动训练所导致的血液的适应性变化。 3、(1)血液中的缓冲系统与短时间大强度运动的关系;(2)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分别与长时间有氧强度运动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