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言文字学概论》作业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13:58: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古汉语言文字学概论》作业

《古汉语言文字学概论》作业

一. 填空

1. 《广韵》的作者是 宋 代 陈彭年、邱雍等人 ;成书于公元 1007 年,共分韵 206 部。

2. 《中原音韵》的作者是 元 代 周德清 共分韵 十九 部;《韵略易通》的作者是 明 代 兰茂 ,共分韵 20 部,该书有一首代表当时云南官话声母的诗是 早梅 诗。

3. 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章太炎、黄侃、王力的上古韵分部分别是 10 、 13 、 17 、 25 、 18 、 21 、 21 、 23 、 28 、 30 。

4.《说文解字》是一部 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 的书,作者 许慎 , 东汉 代人,全书共收字 9353 个,分部首 540 个。

5.《切韵》是一部 代表中古汉语语音的韵 书,作者 陆法言 , 隋 代人。 6.《广韵》的作者是 北宋 代 陈彭年 ,全书分韵 206 个。

7.《中原音韵》的作者是 元 代 周德清 ,全书分韵 19 个,声调 4 个,这些声调分别是 阴平、

阳平、上声、去声 。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主要有 段玉裁、 桂馥、 朱骏声、 王筠、他们的著作分别是《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义证》 、《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释例》 。

9.《铁云藏龟》是一部__著录甲骨文的__书,作者是 清 代 刘鹗 ;《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的编者是 董作宾 ,《卜辞通纂》的著者是 郭沫若 。

10.《切韵考》的作者是 清 代 陈澧 ,该书通过反切上下字研究中古音的方法叫做 系联法 。 11.顾炎武研究音韵学的著作是 《音学五书》 ,他分上古韵为 十 部。 二. 解释名词术语

1. 五音: 是传统音韵学从发音部位角度对三十六字母进行的分析归类、五音的名称是:唇、舌、齿、牙、喉。

2. 七音: 传统音韵学从发音部位角度对声母的分析归类。是从五音中的舌音中分出一个半舌音,以齿音中分出一个半齿音,合称为七音。

3. 次浊: 传统音韵学从清浊角度对声母进行分析的术语。次浊音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如,三十六字母中的明、微、泥、娘、疑、喻、来、日等。

4.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为一个汉字注音的一种方法。反切的基本原理是: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两相拼合即是被切字的读音。反切的创制是以将汉语音节分析成声韵调三个部分为前提的。

5. 入声韵:从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的术语。所谓入声韵是指以塞音结尾的韵母。如奥方言中的?p?t?ak等.

6. 韵部:从押韵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古人提出“韵”的概念,“韵”就是韵部在中古,凡属于同一韵的韵母必须是:不论韵头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声调相同的一组韵叫韵部。到元代时归韵条件有所改变;不论声调,凡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的韵母即属于同一韵部。

7. 轻唇音:是从发音部位对声母的分类,也叫唇齿音。即由上齿和下唇接近,阻碍气流而形成。三十六字母中的非组(非敷奉微)声母即属于轻唇音。

8. 牙音:传统音韵学从发音部位角度将三十六字母分为五音和七音。五音的名称是唇舌齿牙喉。所谓牙音即指舌根音,三十六字母中的“見溪 群疑”就是牙音。

第1页 共6页

《古汉语言文字学概论》作业

9. 金文:最初指铸刻在铜器上的铭文,古代称铜为金,故称金文。它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期,西周春秋最为发达。后来它也用来指称铜器铭文中一个一个的古汉字,从这个意义上说,金文就是古汉字的一种书体。

10. 石鼓文:我国最著名的古代石刻,也是秦系文字最重要的实物资料之一。唐代初天兴县出土了春秋时代秦国遗物,当时称“猎碣”,十枚。因石形似鼓,故又称“石鼓”。十面石鼓上分刻四言诗十首,记载秦君畋猎游乐之事。

11. 舌头音:端透定泥。

12. 甲骨文: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13. 盟书:用朱书(或墨书)写在玉片(或石片)上的文字形制多以圭形为多,内容多是古代盟誓之辞。 14. 帛书:书写在丝帛等丝织品上的文字。

15. 六国文字:指春秋战国时期除秦以外的东方六国所使用的文字。

16. 反切:用两个汉字拼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及声调。

17. 平水韵:一般所说的“平水韵”就是指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为刘渊是是平水人。“平水韵”是对206韵中的同用的韵进行合并,变成了106韵。 18. 古文:指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文字。

19. 大篆:广义指先秦所有的古文字。狭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 20. 小篆:秦统一天下后在李斯的主持下以大篆为基础加以简化,制订了一套标准的字体来统一全国的文字。这种标准的字体就是小篆。

21.阳声韵:以鼻音结尾的韵母传统音韵学上叫阳生韵,如:am、en、i ?。

22.系联法:根据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相同的原理,对反切上下字进行归类,凡声母相同的切上字归为一类,韵母相同的切下字归为一类,这种方法叫做系联法。

23.《韵镜》:早期韵图之一,作者不详。《韵镜》用声韵配合表的形式展示了中古的声母、韵母及其配关系。 24.王懿荣:清末金石学家,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

25.甲骨文: 殷周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最古老的汉字。 其中商代的甲骨文记载了商代晚期270多年间的占卜、祭祀、战争、农业、畜牧、渔猎等社会活动,是研究商代社会的重要材料。

26.战国文字:战国时期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使用的文字。分两大系统:一是秦文字系统,由西周金文发展而成,有大、小篆之分;一是六国文字系统,包括六国时期的简帛文字、金石文字、陶文等。六国文字与秦文字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要特点是异体多,不够规整。

27.石鼓文: 春秋时期秦人刻在十个石鼓上的文字,属于大篆。

28.《广韵》:韵书,北宋陈彭年、邱雍等人对《切韵》修订而成。共分韵部206个,收字26194个。 29.《说文解字注》:文字学著作,清人段玉裁著。该书对《说文解字》一书进行了全面的注解。 30.声纽:传统音韵学对声母的称呼。

31.孙诒让:清代文字学家,第一个对甲骨文进行考释工作的人,著作《契文举例》。 32.罗振玉:清代文字学家,在甲骨文出土地的确定及考释、通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33.简帛文字:写在竹简或丝帛上的文字。目前发现简帛文字主要是战国到东汉末年的遗物。

34.《切韵》:《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601),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推、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全书分韵有193个之多。《切韵》继承了前代韵书的优点,总结了韵书编写的得失,是我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

35.早梅诗:明人兰茂所写的五言绝句,每一字代表了明代云南官话的一个声母。具体内容是: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三.1. 默写三十六字母;

第2页 共6页

《古汉语言文字学概论》作业

答: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相传是唐末宋温和尚创制。宋初是人们根据当时语音实际对宋温的30字母进行增补,即今36字母。

帮 滂 並 明 非 敷 奉 微 端 透 定 泥 知 彻 澄 娘 精 清 从 心 邪 照 穿 床 审 禅 见 溪 群 疑 影 晓 匣 喻 来 日 2.王力上古三十韵部的名称。

之 职 蒸 支 锡 耕 鱼 铎 阳 侯 屋 东 宵 药 幽 觉 冬 微 物 文 脂 质 真 歌 月 元 缉 侵 叶 谈 四. 指出下列词中在古代属于双声的词,并说明为什么。

蝙蝠 穷渎

纷披 池塘

蜥蝎 纲纪

翠微 悽愴

雕琢 白华

答:1. 蝙蝠,纷披:因为它们在上古声母分别是:蝙(帮) 蝠(非),纷(敷)披(滂),而“古无轻唇音”,即“非敷奉微”在上古不存在读作“帮滂並明”。

2. 雕琢,池塘:因为它们的上古声母分别是:雕(端)琢(知),池(澄)塘(定),而古无舌上音,即“知彻澄娘”这组音在上古未产生,而均读作“端透定泥”。

3. 纲纪:两个字的上古声母都是見母,故为双声词。

4. 悽愴:因为它们的上古声母分别是悽(清)愴(初);而上古声母只有“齿头音”“精清从心”,中古的照二系(庄初崇生)四母尚未产生。 五. 简述题

1. 简述《说文解字》一书的基本概况。

答:《说文解字》是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的书,作者许慎,东汉代人,全书共收字9353个,分部首540个。清代研究《说文解字》成绩最佳者,当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段桂王朱四家虽同攻《说文解字》,但成绩各有所得.段氏《说文解字注》在校订文字,阐释许慎解字方面,多有发明.桂氏《说文义证》重在博辑群集佐证字义,其中多有创见.王氏《说文释例》赖六书分析字体结构,并以字体实例阐释六书. 《说文句读》重在解说文字形义,纠正许书错误.朱氏《说文通训定声》主要是通过形音训释字义,博举群书阐释通假正别.总之,清代学者段玉裁, 桂馥, 王筠, 朱骏声四家的研究,可以说是对过去关于《说文解字》研究的总结.

2. 简述钱大昕在上古声母研究方面的贡献。 答:钱大昕在上古声母研究方面的主要结论有:

(一)古无轻唇音:即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轻唇音是唐末宋初时期才从“帮滂並明”四母中分化出来的。

(二)古无舌上音:钱氏称作“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这组音在上古尚未产生,大约是到了六世纪时代从”端定泥“中分化而出。

(三)“古人多舌音:是指中古的“章昌船书禅”这组音在上古也读作舌头音“端透定”。 (四)“古影喻晓匣双声”:指中古的“影喻晓匣四母在上古大体相同,古人不甚区别。 钱氏的四项结论中前两项论据充分,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3. 简述战国文字主要有哪些种类,并说明秦文字与六国文字的不同特点。 答: 战国文字按照传统的分类法大致可分为八类:

第3页 共6页

《古汉语言文字学概论》作业

(1)钢器文字,其中包括礼器铭文、乐器铭文、量器铭文,符节铭文、兵器铭文,车马器铭文等。 (2)石器文字,其中主要包括石刻铭文、盟书等。

(3)货币货币文字,其中包括布币,刀币、钱币、贝币、金币等。

(4)玺印文字,其中主要包括:官玺、姓名私玺、成语玺、单字玺、封泥等。 (5)陶器文字 (6)简牍文字 (7)漆器文字 (8)缣帛文字

总之,战国文字的书写特质品类繁多,传统的分类方法是为了便于说明战国文字材料来源的广泛,但并不是最理想的分类方法。

4. 简述中古声调到今音的重要变化。

声调变化共三,即平分阴阳、全浊变去、入派四声。 5. 简述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概况。

答:甲骨文于1899年被发现,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学者是金石学家王懿荣。刘鹗第一个将收集到的甲骨片选拓著录成书,书名《铁云藏龟》。孙贻让第一个研读《铁云藏龟》,写出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著作《契文举例》。罗振玉经过多年调查,发现了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安阳小屯村,同时对甲骨文作了大量的收集、整理、考释和通读工作,为甲骨文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使甲骨学的奠基人。王国维对甲骨文的考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根据甲骨文发现了商代晚期殷王的世系,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殷王世系的真实性,同时纠正了其中的错误。其后郭沫若、董作宾、唐兰、于省吾、陈梦家、李学勤等人的相机努力下,甲骨文在考释、断代、整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6. 简述钱大昕在上古声母研究方面的贡献。

答:钱大昕在上古声母研究方面的贡献共有四个方面:1、古无轻唇音,即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没有,这组音在上古读重唇音“帮、滂、並、明”。2、古无舌上音,即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这组音在上古没有,这组音在上古读舌头音“端、透、定、泥”。3、古人多舌音,指中古照三这组音在上古没有,这组音在上古也读舌头音“端、透、定、泥”。4、古影喻晓匣双声,指中古“影喻晓匣”四母在上古的读音是相同的。

六. 将下列作者与其相应的著作连线。 1.

刘鹗

《契文举例》

王国维 郭沫若 孙诒让 罗振玉 董作宾 唐兰 2.

殷墟文字甲编

董作宾

陈梦家 殷墟文字乙编

甲骨文合集

第4页 共6页

《卜辞通纂》 《古文字学导论》

《殷墟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 《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铁云藏龟》 《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后编)》 《殷墟卜辞综述》

陈梦家

《古汉语言文字学概论》作业

于省吾 郭沫若

殷墟卜辞综述 甲骨文字释林 两周金文辞大系

3.

陈彭年 《切韵》 周德清 《说文解字义证》 陆法言 《汉语音韵学》 王力 《韵略易通》 桂馥 《说文句读》 兰茂 《广韵》 王筠 《中原音韵》

七. 指出下列汉字中的会意字和形声字,并说明形声字的声符和意符。

茄 臭

贫 既 旌

答:会意字:玨 字 牢 闲 息 臭 既

形声字:茄 唐 诒 徒 翁 贫 旌 意符 声符

八. 《广韵》的声母“章 昌 船 书 禅”的拟音是[

]、[]、[

]、[

][]其中[

]、[]、[

]三个声母写成汉语拼音字母即j、q、x,它们与今天北京音j、q、x三个声母的读音是完全一样的。根据学过的知识,试着回答今天的j、q、x与《广韵》“章 昌 船 书 禅”这组音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答:(1)今天的j [

]、q []、x [

]三个声母大致产生于清初稍后时期。此三母各有两个来源。即《中

]、[]、[

]。舌根音[k][k‘][x]与齐撮两呼

]、[]、[

]。

原音韵》中的kk'?与tsts's其产生的原因是:舌尖前音[ts][ts‘][s] 与齐撮两呼韵母相拼,受iy韵头或韵母的影响而发生了腭化,腭化后舌位后移,变成了[

韵母相拼,受iy韵头或韵母的影响而发生了腭化,腭化后舌位前移,也变成了[

茄 艹 加 唐 口 庚 诒 讠 台 辵 土 公 分 羽 贝 徒 翁 贫 旌 ? 生 k k x K’

k K’ x

k

x

? (2)《广韵》中“章昌船书禅”这组声母是由上古”照穿船书禅“演变而来,在《广韵》时代属于照三系声t ‘ S tS ‘ 母;到三十六字母时期,它与照二系声母(庄初崇生俟)逐渐靠扰合流为照组;到《中元音韵》时期,知组又与tS t

tS ‘

S tS tS S 第5页 共6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