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含解析)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8 22:53: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作者所写的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的“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而“圣心备焉”(《荀子·劝学》)中的“焉”用在陈述句中,是语气助词。

2.语法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中“其”不作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再如“相如因持璧却立”,从语法结构上分析,主语是“相如”,“持璧却立”作谓语,由此可见,句中“因”应该是连词,作“于是、就”解。

3.标志识别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若能记住教材中学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则有助于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或东西)”;“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

4.词语替代法

答题时先判断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过于荆,至江上”和“苛政猛于虎”,后一句源自课本,我们比较熟悉,“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比??更??”的意思,用“比”代替句中的“于”,句子通顺,语义不变;但将“比”代替前一句的“于”,显然讲不通,前句中的“于”是“从”的意思。如果是选相同的项,该项即可排除。

5.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词,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李将军之谓也”(表揣测语气)。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如“尔其(语气副词,可要,当)无忘乃父之志”。

6.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阅读下文,完成1~2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潛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B.其重之也如此 .

C.其词有“瑰伟之文??” .D.乐其林泉之胜 .答案 D

解析 A项,代词,他的,指黄庭坚的;B项,代词,代苏轼;C项,代词,他的,指苏轼的;D项,指示代词,那,与例句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不为者?学甫而.A.?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诗?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B.??泰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

?庭坚配轼?蜀、江西君子以.?C.?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且以.?如此?其重之也.?D.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答案 D

解析 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B项,介词,在/介词,比;C项,介词,把/介词,因为;D项,句中语气停顿。

参考译文: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诗歌尤其突出,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黄庭坚配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当初,黄庭坚游潛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那地方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人。

课后对点集训

一、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1~2题。

晋平公射

平公射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见平公。君告之。叔向.

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 ..

君忸怩,乃趣赦之。 .

(节选自《国语》)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使竖襄搏之,失 .

失:失去了时机

B.今君嗣吾先君唐叔 嗣:继承 .C.是扬吾君之耻者也 扬:宣扬 .D.勿令远闻 远:远方的人 .

E.君忸怩,乃趣赦之 趣:通“促”,赶快 .答案 A

解析 A项,读“yì”,通“佚”,逃跑、飞走。 参考译文: 晋平公射

受伤没死,便派竖襄去捕捉这只受了伤的,飞走了。晋平公很生气,

叫人把竖襄拘禁起来准备杀掉。大夫叔向得知此事,连夜赶去朝见晋平公。晋平公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叔向。叔向说:“您一定要杀掉这个人!以往,我国的先祖唐叔在徒林那个地方猎取犀牛,一箭就射死了,剥掉犀牛皮做成一副大铠甲,正由于他老人家射术高超,得以受封于晋。您现在继承先祖唐叔的王位,一只没射死,叫他捉又没捉到,这简直是在宣扬你不光彩的行为。你务必赶紧杀掉这个人,别让这事张扬开去。”

晋君听了,显得很难为情的样子,便叫人快去赦免了竖襄。

人有卖骏马者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

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节选自《战国策》)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比三旦立市( ) .

A.比较 B.等到 C.接连 D.并列 ②还而视之( ) .

A.通“环”,绕着 B.回来 C.归还 D.还要 ③去而顾之( ) .

A.到??去 B.追赶 C.除掉 D.离开 答案 ①C ②A ③D 参考译文:

有个卖骏马的人,一连三个早上让马站在集市上,却没有人能识别出它是一匹好马。于

是这个人便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好马,想卖掉它,一连三个早上让马站在集市上,都没人过问,劳驾您去绕着我那匹马转转瞅瞅,走开时再回过头看看,我愿按一个早上相马的费用酬谢您。”伯乐于是到市集上绕着那匹马看,离开时又回头看看。没多久,那马的价格涨了十倍。

二、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3~6题。

镜喻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如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助于镜。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 .

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选自钱大昕...

《潜研堂文集》)

3.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明于目?五官莫.A.??不畏王?朝廷之臣莫.

?假于镜而见焉?.B.??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目而恶镜者?客有任.?C.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己若?泰然谓美莫.?D.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答案 C

解析 C项,前句中的“任”是“相信、信任”的意思;后句中的“任”是“随意、自由”的意思。A项,两句中的“莫”均是不定代词,解释为“没有谁(哪一个)”;B项,两句中的“假”均是“凭借、借助”的意思;D项,两句中的“莫己若”都是“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意思。

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目转求助于镜 求:求助 .

B.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 明:明察 .C.鲜当意者 当:相称 .

D.左右匿笑 匿:暗中;偷偷地 .答案 C

解析 C项,当:使??满意,合乎(心意)。 参考译文:

在五官中没有能像眼睛那样明察事物的,但脸上有黑点子,而眼睛却不能察觉,它的明察又在哪儿呢?自己的眼睛能看见别的东西,而看不见自己的脸,要借助镜子才能见到。镜

子的贵重,比不上眼睛;镜子不求助于眼睛,而眼睛却反过来求助于镜子。可是世人不曾认为镜子帮助了眼睛,而责备眼睛的失于明察,镜子对于眼睛有什么对不起的地方啊!

有个相信眼睛而憎恶镜子的人,他说:“这使我好难受,我自己有眼睛,何必要用镜子呢?”时间长了,他看世上所称道的美人,很少有符合自己心意的,而他不知道自己脸上有黑点子,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左右的人都暗中发笑,那个人却始终不醒悟,可悲啊!

丁一士

里有丁一士者,矫捷多力,兼习技击、超距之术。两三丈之高,可翩然上;两三丈之阔,.可翩然越也。余幼时犹及见之,尝求睹其技。使余立一过厅中,余面向前门,则立前门外面.相对;余转面后门,则立后门外面相对。如是者七、八度,盖一跃即飞过屋脊耳。后过杜林.镇,遇一友,邀饮桥畔酒肆中。酒酣,共立河岸。友曰:“能越此乎?”一士应声耸身过。.友招使还,应声又至。足甫及岸,不虑岸已将圮,近水陡立处开裂有纹。一士未见,误踏其.

上,岸崩二尺许,遂随之坠河,顺流而去。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下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如是数四,力尽,竟溺焉。

盖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恃财者终以财败,恃势者终以势败,恃智者终以智败,恃力者终以力败。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 .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求睹其技 睹:观看 .B.不虑岸已将圮 虑:料想 .C.但从波心踊起数尺 踊:跃起 .D.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 .答案 D

解析 D项,蹈,“踏,践行”的意思,引申为“冒”。 6.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兼习技击、超距之术 .B.素不习水 习:习惯 .C.盖一跃即飞过屋脊耳 .答案 B

解析 B项,“习”应解作“通晓,熟悉”。 参考译文:

乡里有个叫丁一士的人,强壮敏捷很有力气,兼会格斗、轻功的武艺。两三丈的高度,可以轻松地跃上;两三丈宽的距离,也可以轻松越过。我小时候,还见过他,曾请求看看他的本领。他让我站在过道里,我面向前门,他先站到前门外面对着我;等我转过身子面向后门时,他已经站到后门外面对着我了。像这样反复了七、八次,原来(在我转身的时候),他一跳就飞过屋顶了。后来,他路过杜林镇,遇到一位朋友,请他到桥旁酒店中喝酒。酒喝足了,他们站在河边眺望。朋友对他说:“你能跳过这条河吗?”丁一士应声一耸身就跃过去了。朋友招呼他回来,他又应声跳过来。可是,脚刚刚到岸边,不料河岸已经快崩毁了,靠

跃:跳起

D.友曰:“能越此乎?” 越:跨过 .

习:练习,学习 蹈:用脚踢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