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01-03-227_zh_CN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6:24: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二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27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四七页:

疏【释此四字,先总明大意,次乃详陈事理。大意谓一乱是正反语,正语一心,反语不乱。】

这四字就是「一心不乱」,这句是《弥陀经》的核心,是非常重要的一句开示。总明大意,「一」是一心,「乱」是讲不乱,讲「一」、讲「乱」是从正面说、从反面说,从正面讲是『一心』,从反面讲是『不乱』。

钞【一则不乱,乱则不一,有其一心,无其乱心,故云正反。如言纯一不杂,精一无二之类,是也。】

念佛能不能真正生净土,关键就在此地,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换句话说,你有没有信心?有没有愿心?有信有愿,这是决定往生。往生的品位,西方净土有四土三辈九品,「品位高下决定在念佛功夫的浅深」。功夫深的就是心清净,功夫浅的就心散乱,这个与信愿有密切的关系。真信切愿,心常常专一,为什么?他一心一意专求净土,世出世间法他都不攀缘,这才叫信;信西方净土,又信参禅、又信持戒、又信念咒,这不是真信,那不叫信;又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又愿现前的名闻利养,这不叫愿,你的愿太杂、太多。这个地方要讲专一,『精一无二』,讲求的是这个。

人真正专一其志,的确万缘自然放下。科学家全部精神贯注在做实验,甚至连吃饭睡觉都忘掉,时间也忘掉,工作的时间不晓得。西方科学家肚子饿了去煮鸡蛋,结果把自己的手表拿到锅里去煮,从这个地方看到他用心之专。我们的信心、愿心要这样专才行。六祖大师在《坛经》上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一个真正修道人,他心贯注在道上,世间什么事情他不关心,他没有时间去过问,是非人我他统统都不晓得,他心专注在功夫上,这是一个真正的修道人。修净土的人,心就专注在西方依正庄严,二六时中起心动念想的想西方极乐世界,思的思西方极乐世界,念的念西方极乐世界,这叫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具足,这个人决定往生。善导大师所谓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人往生,一个都不漏的。这个心还杂、还乱、还打妄想,这不能往生,这是我们千万要记住的。

有些同修来问我:业障深重怎么消?怎样才能忏除业障?诸位想一想,他的业障能消得掉吗?消不掉。为什么消不掉?一天到晚在增长业障。什么是业障?打妄想就是业障,想东想西、想前想后,那就叫业障。业障怎么消除?念阿弥陀佛业障就消除了。因为阿弥陀佛这一句不是业障,不念阿弥陀佛就打妄想,那就业障现前。你们想想看,什么方法是最有效消除业障?就是念佛。念佛、读经决定消除业障。读经不准研究,一研究又变成业障。经怎么能研究?经是如来真实义,我没有成如来,我怎么懂得如来真实义?根本就不可能!所以你就老老实实念,念经消业障;研究经是增长业障,这事不是我讲的,这是清凉大师讲的。你心还是乱心、杂心,还是染污心,染污就是心里有贪瞋痴慢,你所懂得的佛法全是邪知邪见,因为你烦恼没断。断了烦恼,你所懂的佛法叫正等正觉,那就不一样。见思烦恼断了,这个知见才叫正觉;见思烦恼没断,都是邪知邪见,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见思烦恼没断,老实念就是消业障、就是破无明、断邪见。

这个「一」就太重要,纯一不杂。有些人觉得一本经、一个佛号太简单,念一段时期之后他怀疑,恐怕这个不行,这个不可靠。不要紧,你觉得哪个可靠就选哪个去,你不怕麻烦,《华严经》多,去学《华严》去了,那个不简单:唯识东西多,六经十一论,加上古来祖师大德的注疏,总有几百种之多,那不简单。喜欢从哪个门入就从哪个门入。如果认为这个法门太简单,不太可靠,你就去搞这些大经大论。所以佛法无量法门适合各种不同的根机,让你自由选择。实在讲,我们是怕麻烦才选择这个法门。我们头脑简单,所以选择一个简单容易不费什么功夫的,我们是走这个路子。你要是不怕麻烦,喜欢繁琐,佛门里麻烦繁琐的东西多得很,这是佛的大慈大悲。

这个法门讲求的是纯一不杂。纯一不杂是要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这叫修行。从早到晚常一其心,他的心只有一桩事情,阿弥陀佛,人家说我长、说我短,我统统都没有听到,我只是阿弥陀佛;人家讲我是、讲我非,与我不相干,我还是阿弥陀佛,这就对了。稍稍被境界动摇,我心就乱了、就杂了、就被污染了,那就不是念佛人,就不是修净土了。修净土的人要修什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跟别人在一起,点头应付应付,他讲什么就点头,是是是,是了半天,人家问:他讲什么?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了。我心里只有阿弥陀佛,真的是如此,不能不敷衍!这就是古德教给我们「敬而远之」,我们的态度相貌很恭敬,「远」是他讲的东西我没听见,而不是离他远远的。常常保持自己的心地『纯一不杂,精一无二』,真正修净土的人要从这里修。所以,会修的人很少,大多数人不会修。虽然念佛,听到一点点声音,心里疑神疑鬼,听到别人讲几句话,是不是说我的是非?这个糟糕不糟糕!不是说他,他也揽过去,他也认为是说他的是非,一天到晚生活在恐怖的世界当中,这个人很可怜!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自己找自己麻烦。

僧团,说实在话,本身就很复杂,不要说现在这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那个僧团,六群比丘是不听话的学生,在僧团里制造是非、挑拨离间,释迦牟尼佛在世就这个样子。所以团体是龙蛇混杂。佛在世的时候,当然佛是我们绝对的标准,那个挑拨是非怎么说的,他们可以不听,听佛讲,佛说的是真话。佛不在世了,这些人更多,怎么办?佛教给我们方法很妙,对付这些恶比丘,就是专门找麻烦惹事的,佛用一个方法叫默摈,默摈就是不理他。他跟我说话,说的是非长短,恭敬是是是,是了半天,一句没听进去,这就是默摈的方法。或者听了决定不传,我绝对不告诉第二个人,他就无能为力了。所以僧团真正要维护和合,这个很要紧。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以正法影响他,慢慢他也会改邪归正。他要不改邪归正,这僧团大家都不理他,他变成孤家寡人一个,只好从多数、从大众。再不然的话,他自然会离开僧团,你也不要赶他,他就住不住了,没有人理他,他自然就离开。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决定不得罪人。由此可知,「纯一不杂,精一无二」非常的重要。

钞【华严十回向第四文云。】

第四回向的经文。

钞【所谓不乱回向,一心回向。】

『不乱』是回向,『一心』是回向。诸位把这个意思参透,才能体会古人所讲,念佛法门叫「不回向法门」,用不著回向,为什么?因为一心就是回向,不乱就是回向,不必要再特别去回向。底下这解释很重要:

钞【释云一心者,专注正境也。】

念佛的人『正境』是什么?就是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总而言之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你的心『专注』,就是我们常讲的,对这一句佛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专注,这就是一心。所谓「一心称念」要这样念法,这个念佛是功德,这个念佛是真正在修净业,是修一心不乱。

钞【不乱者,不生妄念也。】

除了阿弥陀佛这一念,绝对不会有第二念。因为你有第二念是妄念,不管起什么念头都是妄念,你想释迦牟尼佛也是妄念,想毗卢遮那如来还是妄念;叫你念阿弥陀佛,你怎么想别的菩萨、佛?那都叫妄念。连想诸佛菩萨都叫妄念,何况其余?这事情要没搞清楚,我们平常念佛的功夫怎么会得力!

钞【专注不妄,即正反意。】

「专注」是从正面说的,「不生妄念」是从反面说的,这是解释一心不乱。这一段是总说大意,下面给我们详细解释。

疏【次明事理者。】

一心不乱有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

疏【如来一语,事理双备,故同名一心,有事有理。】

佛的一句话,不但有事、有理,有体、有相、有用、有因、有果,法法圆融,面面俱到。所以,要想解如来一字一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只能用极清净的心去体会,思惟想像言说都没有办法讲得圆融,只能讲一部分而已,没有办法了解它的全体。此地是略举一个事、一个理。

演【事理双备者,如来以权实二智,证真俗二谛之理。凡说法时不离二谛,依俗谛说法故有事,依真谛说法故有理。所依之谛,真俗不二,故一字一语,事理双备也。】

这是重要的佛学常识,所谓「佛依二谛而说法」,你要是不晓得这个说法的原理原则,你就很难懂得佛究竟说的是什么,往往把意思错会了。错会了意思还埋怨佛,毁谤三宝,这个罪业就造深了。佛说法,在什么场合说?对哪些人说?这个关系很大。佛当年在世说法是应机说法,什么人提出问题来,佛的神通能力殊胜,这个人生生世世的事情佛都知道,所以说法很契机。另外一个人再来问,这两个人宿世的根机不一样,同样问一个问题,佛可能是两个不同的答覆,我们看起来就莫名其妙,为什么佛对这个人这样说,对那个人那么说。不但佛如此,孔老夫子也是如此,《论语》里面学生问孝,孔老夫子给每个人答覆的不一样,问仁,答覆的也不一样,到底哪个对?当时来问,孔老夫子给他讲都对,应机!佛法是契机契理,所以这个不容易。

我们今天展开经本来看,有的时候不契我们的机,为什么?不是我们问的。假如佛陀在世,我们一问,佛一定为我们来开示,这个经是为我讲的,所以契我的机。其他是替别人讲的,就好像大夫治病,哪个病人来,他一把脉再给他药方,第二个人来,同样的病,他把脉开方子这个药就有些不一样,份量就有增减,哪里会有相同的药方?两个人害一样的病,那个病一样重,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人的体质不一样,有的人抵抗力强,有的人抵抗力弱。这种道理我们要明了。所以,佛无有定法可说,你把佛法看成定法,佛怎么不喊冤枉?「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你把我的意思搞错了!佛菩萨说法尚且如此,我们说法,被人冤枉就更多了。这情形要知道,要晓得说法的依据。

「权智」是方便智,就是善巧方便,「实智」是真实的智慧。简单说,实智就是清净心,权智是清净心所起的作用。讲经说法种种示现帮助别人开悟,这些手段方法都叫做权智。权智从哪里来?从实智来的。「如来以权实二智,证真俗二谛之理」。「真」就是实相,一切法的真相。实相也叫真如本性、法界、第一义谛,名词有几十种,说的是一桩事情。俗谛是讲现象,是一切众生意识形态,他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思想、见解、作为,这是俗谛,佛没有不知道,统统清楚明了。佛说法根据他自己所见的真相,根据你们大众所有的错觉。佛说法的目的就是破除你的错觉,帮助你认识实相,认识实相叫开悟,破迷开悟。

迷了苦!痛苦,悟了乐,悟之乐你们体会不到,为什么?因为你从来没有开悟过,你不知道那个悟的乐趣。「迷」,你心里有妄想、有执著、有分别、有烦恼、有忧虑、有牵挂,你怎么乐得起来?你纵然有乐,乐是假的不是真的。悟的人,他不迷、不执著、不分别,没有忧虑、牵挂、烦恼。迷悟的差别就在此地。听经之后还有一大堆问题来问,这个人决定没有开悟,悟了就没有问题了。李老师以前讲经说法,没听懂就算了,问了也不讲,讲过一遍不要再讲,不懂就不懂,这个方法很好!你下次想听懂就注意听,听漏掉了,决定不重复说第二次。这是李老师一生讲经教学,他老人家手段在此地,真的省很多事。

「凡说法时不离二谛」,佛一生四十九年说法没有离开这个原理原则。从大众常识见解上来讲,有事,为什么?这些都是大家分别执著认为一定有的、一定存在的,佛随顺你们说,佛并不反驳你们,反驳,你们决定不承认。我们凡夫说这个是我,佛说「无我」,两个非打架不可。佛有的时候说法随顺众生的知见说,这种说法就叫做不了义,不了义的说法很多很多。佛在四依法里面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为什么要说不了义?说不了义,你们才懂;说了义的,你们不能接受。愈是了义,程度就愈高,愈是不了义,程度就愈低。如果从讲五乘佛法来讲,人乘就是最不了义,天比人就算了义;天要跟声闻来比,天是不了义的,声闻了义;声闻跟缘觉比,声闻是不了义,缘觉是了义;缘觉跟菩萨比,菩萨是了义,缘觉不了义;菩萨跟佛比,佛是了义,菩萨不了义。佛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是希望我们的程度逐渐向上提升,不要守在不了义的层次当中,佛是希望我们要精进、要纯一进步,佛不赞成你守在现前这个阶段,要天天求进步。

「依真谛说法故有理」,理是事相的根由。为什么有这个事,为什有这个现象,总有个道理。实在讲,事上看容易,理难!我们每天穿衣吃饭,这是事,大家习以为常,你要是研究为什么要吃饭,这个理可就麻烦大了,怎么说恐怕也说不清。人的面目很清秀,五官很端正,你要问:人为什么长两个眼睛?为什么长一张嘴?为什么不长两张嘴?不长四个眼睛?这个事情就麻烦,道理就很深,都有个理在。理论通达,事上的问题都解决了;事通达,理论也明白了,理与事相辅相成。科学研究也是如此,往往从理论上发现,循著理论去找,结果事就发明了。今天科技上许多发明多半是先从理论上发现,然后依据这个理论找出新的科技发

明。佛法也是如此,所以每一字、每一句里都有事、都有理。

「所依之谛」,谛就是真理,谛是真实的意思,绝对不是虚妄的,「真俗不二」,理是事相的本体,事相就是理之事相,是本体的事相,体相用是一桩事情,一而三,三而一,真俗不二,这样才是法法圆融,头头无碍。《华严》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是从这个道理上来说的。理上是如此,事上是如此,事上也是无碍的。今天我们事上为什么会有碍?这个碍是起迷执,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本来没有障碍就变成重重的障碍,这个病是从这里生的。到什么时候才入真正无障碍、大自在的生活?《华严》上告诉我们,圆教初住以上,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一品,就入无障碍的法界。《四十华严》的经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解脱是真正自由自在,就入那个境界。无明没有破,入不进去,总是有障碍。我们念佛法门这个方法实在是巧妙到极处,就是用这一句佛号使我们达到这个境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究竟圆满的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我们同修应该不怀疑,因为《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皆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就是无障碍的法界,经题上就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讲「一字一语,事理双备」。

疏【如大本云:一心系念,正所谓一心不乱也。而事理各别,初事一心者,如前忆念,念念相续,无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属定门摄,未有慧故。】

这是给我们解释事一心的样子。《无量寿经》讲『一心系念』,比我们这个经上讲的好懂,这个经上讲『一心不乱』。《阿弥陀经》的梵本也是一心系念,不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鸠摩罗什大师是意译,不是直译,是照意思翻,不是从文字翻的。玄奘大师的译本是直译,文字怎么说他就怎么翻,这是两种翻译的方式不一样。玄奘大师的译本就是「一心系念」。「系念」就是牵挂,一心一意牵挂什么?就是挂念著阿弥陀佛,其他统统不要挂念,统统放下了,从今之后,一心只挂念阿弥陀佛,这听起来就容易懂得多,容易学得多了,这就是小本讲的「一心不乱」的意思。可见得大本经上讲的「一心系念」,这个系念确实是一心不乱的意思。罗什大师用意译,『正所谓一心不乱也』。一心不乱的范围很广,究竟什么叫一心?什么叫不乱?这里面的标准很多,假如没有这么多的标准,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就不可能有四土三辈九品;四土三辈九品统统是一心不乱,凡圣同居土往生的也是一心不乱,实报土上上品往生的还是一心不乱,名字相同,那里面程度不一样,有浅深之别,这就是蕅益大师讲的功夫浅深,就是一心系念的功夫,一心不乱的功夫。

这里面有理有事,这是大别,大的差别是理与事。现在先给我们说明,什么叫事一心。事一心著重在事相上,好懂,换句话说,是我们凡夫常识、思想、见解能够达到,佛说了我们很容易接受。「理」是如来境界,我们没有见到,不太容易相信,比较难接受。

『事一心』怎么讲?这是从浅讲到深,先说最浅的,『如前忆念』,像前面讲的忆念,「忆」是想,『念念相续,无有二念』,这个才行,这个念要一个接著一个,不能间断。间断就有妄想掺杂在其中,断的时候也不打妄想,不打妄想是无明夹杂在其中,无明跟妄想都是大障碍。由此可知,这一句佛号要紧,要念念不断,断了之后一定不是妄想就是无明,这两样东西都是心性上的大障碍。凡夫之所以不能明心见性就是这两大障碍,妄想是属於所知障,无明是属於烦恼障。其实这两样东西可以互用,也可以说妄想是烦恼障,无明是所知障。无明的本意就是对於一切万事万法都不明了了,这就是无明,很难懂。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