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讲义 (2)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5:54: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秦汉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讲义提纲

第一编 秦汉文学史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秦文学

伟大的历史家、文学家司马迁和《史记》 汉代散文 汉代辞赋 汉代诗歌

第二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第一章 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第二章 西晋文学 第三章 陶渊明 第四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五章 南北朝诗人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七章 《文心雕龙》和《诗品》

第一编 秦汉文学史

秦汉文学概说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秦汉文学是上古期的第二段。

《诗经·秦风》是产生于秦地的秦族诗歌。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有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

上书及刻石文。

两汉王朝共四百余年(前206-220)。主要的文学成就有:

第一,散文成就最高。汉代散文成就最大的是历史散文。其次是政论文、说理文。 第二,汉赋是汉代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

第三,诗歌高度发达。其中包括汉乐府民歌、五言古诗。

第一章 秦文学

第一节 秦地的诗歌和《吕氏春秋》

秦族的兴起和尚武精神

秦的祖先据《史记·秦本纪》记载,是颛顼的远代孙女女修:“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秦族的兴起与畜牧尤其是与“马”有关,可以说是一个马背上兴起的民族。秦的祖先因善畜牧和驾车而先后被赐姓。

“嬴”氏的来历——大费 “赵”氏的来历——造父 “秦”的来历——非子 秦成为诸侯国——秦襄公

说明秦族素来是勇武善战的民族。《汉书·地理志》说:

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 秦地的诗歌

秦人的尚武精神,在产生于秦地的《诗经·秦风》中得到充分体现。《秦风》10篇是秦民族最早的诗歌,大概是西周末至春秋时的作品。《车鄰》、《驷驖》、《小戎》叙车马、狩猎、秦襄公伐戎之事;《无衣》是一首军中战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黄鸟》虽非兵戎之诗,但是古代挽歌之祖: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

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当然,《秦风》也有婉约之诗,如《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为什么要焚书坑儒?多有误解。

秦始皇34年,焚书 秦始皇35年坑儒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秦始皇本纪》)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包括:“八览”,每览8篇文章;“六论”,每论6篇;“十二纪”是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义安排和展开的,是全书重点,每纪5篇。共160篇,10余万言。一般认为是兼容并蓄的杂家之书。

该书是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往往用寓言来比喻说理,据统计有三百多则寓言故事,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另外,许多我们熟知的成语典故便出于此书:“刻舟求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因噎废食”、“掩耳盗钟”、“竭泽而渔”、“丁公凿井”、“三豕涉河”。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李斯的上书

李斯的上书之文有:《议废封建》、《议刻金石》、《议烧诗书百家语》、《上书对二世》、《上书言赵高》、《狱中上书》等,其中广为传诵的是《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名作,作于秦始皇十年:

文章排比铺张,说理严密,气势奔放,有战国纵横辞说之气。而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流畅,有汉初散文和汉代辞赋的征象。 李斯的刻石文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