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讲义 (2)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6:19: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又如《地驱乐歌》: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

《敕勒歌》反映北方的游牧生活,对草原景色的描绘尤其出色: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不仅内容丰富,在艺术上也有其独创性。它的语言是质朴无华的,表情是爽直坦率的,风格是豪放刚健的。体裁方面,北歌虽亦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这也是南朝民歌所不及的。

《木兰诗》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长篇叙事诗的“双壁”。 《木兰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很有特色。 首先,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而结构完整。

其次,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和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第三,诗中采用复沓、排比、对偶等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也很出色。全诗生动活泼,清新刚

健。

参考书目:《乐府诗选》,余冠英 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必读篇目:《企喻歌》、《琅琊王歌》、《陇头歌》、《折杨柳歌》、《木兰诗》。

第五章 南北朝诗人 第一节 南朝诗人

一、谢灵运

谢灵运是第一个有意识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世居会稽。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他十八岁袭封康乐公,故人称谢康乐。

谢灵运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他做永嘉太守以后所写,在这些诗里,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用永嘉、

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物。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其写景用词精美而不失其自然,故鲍照称赞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汤惠休也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登池上楼》,也是长期广为传诵的佳作。诗中: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是历来为诗论家交口称赞的千古名句。

谢诗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以自己独创的辞汇,以真切鲜明的形象,所写山水给人以真实幽美之感,却较少寓自己之情于诗中。因此,谢灵运山水诗虽能描绘出秀美的外界景物,却较少见出内心的思想感情。谢诗有名句而无名篇,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散见于各篇中的“名句”,如:

?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过始宁墅》)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

谢诗的另一特点,是在字句上过分雕琢,有些用典过多,给人艰涩之感。有的对偶句特多,如《登池上楼》乃通篇对偶,正是当时骈丽诗风在其诗中的体现。

二、鲍照

鲍照(412前后-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因曾任过参军,故后人称为鲍参军。鲍照继谢灵运之后,使刘宋诗坛更为壮观。

首先,鲍照诗歌的突出内容,就是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受压抑的痛苦,其中充满着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如《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则是在沉重的压抑下不可忍受的愤慨: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

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其次,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也是鲍照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代出蓟北门行》,是一首出色的边塞诗: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砂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杜甫评价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说明鲍诗有俊逸的特点。但当时却被目为“险俗”。鲍照的诗以其独特魅力,不仅在当时标举独出,征服了同时代的许多人,而且也深得后代诗人和诗论家的赞许。

三、谢朓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齐著名诗人。曾做过宣城太守,故后人常称他为谢宣城。

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 同谢灵运一样,谢朓也是一位善于熔裁警句的高手。他笔下的警句对仗工整,和谐流畅,清新隽永,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如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谢朓的诗风有“清丽”的特点,即“长于清怨”而又辞藻“工丽”。谢诗很为当时人所推重,沈约称赞其五言诗说:“二百年来无此诗也。”梁武帝(萧衍)甚至说:“三日不读,即觉口臭。” 参考书目: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 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谢灵运诗选》,叶笑雪 选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必读篇目:谢灵运《登池上楼》;鲍照《代出蓟北门行》、《拟行路难》;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第二节 北朝诗人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父亲是梁代著名宫廷文人庾肩吾。

以42岁为界,庾信前期完全是一个宫庭的文学侍臣。他前期保留下来的少数诗中,多为宫体性质的诗歌,形式绮艳,富于辞采之美。其中有少数佳句如:

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奉和山池》)

后期,他出使西魏被留而屈节于敌国,是他生活、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也是他诗赋内容风格发生变化的转折点。代表作有《拟咏怀》二十七首,内容相当丰富深刻。在第一首里,他自叙了做诗的心情;

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风云能变色,松竹且悲吟。由来不得意,何必往长岑?

在第二十首里,他更以无比沉痛的诗笔解剖了自己的痛苦:

在死犹可忍,为辱岂不宽?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其面虽可热,其心常自寒。…… 他诗里还反复地倾诉了对故国的深沉怀念。这也是他《拟咏怀》的中心主题。例如第十一首: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他后期的诗除了表现身世遭遇的痛苦外,还有北方边塞的风沙气息:

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 流星夕照镜,烽火夜烧原。

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弓弰。(以上均见《拟咏怀》) 马嘶山谷动,弓寒桑柘鸣。(《伏闻游猎》)

以上诗句都是南朝诗中罕见的。生活和环境的改变,是他的诗风从艳冶转入刚健的决定因素。

庾信的诗,初步融合南北诗风,是南北朝最后的一个优秀诗人,也是唐诗的先驱,对唐人的影响最为直接,因此深受唐代诗人的重视。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是对他后期作品的正确评价。

必读篇目:《拟咏怀》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古代“小说”一词,非今之文体意义上的“小说”。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东汉桓谭《新论》中说:

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第一个把小说当作一种著作而列在图书目录中的是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内,列有小说家十五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鲁迅先生把它分为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两类。志怪小说记载神仙鬼怪故事,志人小说记载人物琐闻逸事。

第一节 志怪小说

魏晋的“志怪”小说,有题为魏文帝(曹丕)撰的《列异传》、晋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祖冲之的《述异记》等等。南北朝有南朝宋刘敬叔的《异苑》、刘义庆的《幽明录》、梁吴均的《续齐谐记》等。

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是我国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干宝(生卒年未详),字令升,新蔡人。他自言是为

了“发明神道之不诬”,有感于生死之事,“遂撰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其中不少作品讲神仙道术,巫鬼妖怪,但也有很多优美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三王墓》写楚国巧匠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被杀,其子为父报仇的故事。鲁迅亦因此改编成故事新编《铸

剑》。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

?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