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学前教育春季高考幼儿心理学习题集—王振宇版(部分)——练习题复习资料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6:24: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同伴关系或团体之间的归属感,有利于儿童克服( D )引发的焦虑。 A.紧张和恐惧 B.孤独和无聊 C.独立和无助 D.孤独和无助

2015年11月5日星期四

四、判断

1.亲子关系可以替代同伴关系。( N )

2.同伴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那是因为他们身高差不多。( N ) 3.同伴之间的情感宣泄和表达有利于形成归属感。( N ) 4.归属感有利于克服焦虑,增强自我的信心和力量。( Y ) 5.交往技能主要是学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N ) 6.幼儿园是发展幼儿之间同伴交往的唯一课堂。( N ) 7.游戏和强化对同伴交往有重大作用。( N )

8.幼儿人际交往中的“性别分离”现象是从4岁开始表现的。( N ) 9.幼儿自由活动是发展同伴交往的重要条件。( N ) 10.幼儿交往策略就是交往技能的表现。( N ) 11.幼儿以貌取人是家长教育的直接结果。( N )

12.在幼儿交往中,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比较容易受欢迎。( Y ) 13.不受欢迎的儿童难以发动活动。( N ) 五、简答

1.同伴关系的作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发展社会认知;第二,满足归属需要;第三,培养积极性格。 2.幼儿在出生的头两年里在社会交往方面主要获得哪些技能?

答:第二年,幼儿的社会性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玩伴协调行为的能力;模仿同伴行为和意识到被模仿;遵守次序,包括观察同伴——对同伴做出反应——观察和等待——对同伴的反应等相互交流的次序;表现出帮助和分享行为;根据同伴的性格做出恰当反应的能力等。 3.幼儿交往的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练习社交技能;第二,强化交往行为;第三,积极投入游戏;第四,幼儿的人际出现“性别分离”的现象。

4.有效的社会交往技能包括哪些方面?

答:美国学者认为,有效的社会技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在生活生活中,能敏感地判断什么事情将会发生的能力; 第二,在游戏中,能够理解其他儿童需要并与之共同活动的能力; 第三,能想象出多种行为方向并选择出最佳方向的能力。 5.受欢迎的儿童有哪些行为特征?

答:积极、快乐的性情;外表吸引人;有许多双向交往;高水平的合作游戏;愿意分享;能坚持交往;被看做好领导;缺乏攻击性。

2015年11月12日星期四

第五节 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

一、名词解释

1.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它是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 2.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3.攻击行为 4.观点采择能力

5.他律:就是按外在的、主要是成人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6.自律:就是根据自身内在的主观价值进行道德判断。 二、填空

1.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包 合作 、 分享 、 助人 、 安慰 、 公德 等。这些行为都是指向他人或社会的有益行为。

2.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 同伴 ,很少指向老师。

3.一项关于分享的研究表明, 33% 的4—6岁儿童采用利他分法;到了6—7岁,百分比上升到 69% 。可见,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4.整个幼儿期,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大多指向 同性 性别伙伴。 5.幼儿的分享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 发展的 6.儿童的认知加工与制约人际互动的 的认知关系密切。

7.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情感基础是 移情 ,也就是必须要有体验别人情感的能力。 8.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包括 工具性侵犯 和 敌意性侵犯 两种形式。 9.社会认知的 缺陷 和 歪曲 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

10.社会贫困、 资源分配不均 、 教学质量低劣 以及成人社会的暴力,会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增加。

11.电子游戏机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更大的 强化 作用。

12.当儿童用攻击性行为维护自我价值时,这是一种 维护自我的防御 手段。

13.成人不要用粗暴的方式压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而应该找出原因,及时 疏导 、 化解 儿童的心理压力。

14.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受 认知水平 的制约。 15.游戏,尤其是 角色 游戏,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6.树立榜样,本质上就是让儿童通过 观察学习 ,习得和表现良好的行为。

16 / 29

17.他律不仅表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上,也表现在对 游戏规则 的态度上,认为规则不可修改。

18.科尔伯格发现,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对道德问题的 判断 、 推理 有着质的区别。 三、选择

1.儿童的行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影响儿童行为的内在因素是( A )。 A.观念 B.信仰 C.规则 D.道德

2.自己喜欢,就以为别人也喜欢;自己不喜欢,就以为别人也不喜欢,这就是( D )的表现。

A.自说自话 B.自私自利 C.自以为是 D.自我中心

3.研究表明,在3—9岁年龄段中,儿童的( A )攻击较为稳定。 A.报复性 B.敌意性 C.言语性 D.身体

4.研究表明,身体受过虐待的儿童在( B )岁就开始出现社会认知偏差。 A.3 B.4 C.5 D.6

5.处于他律阶段的幼儿往往根据( C )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A.最初动机 B.行为时机 C.成人态度 D.实际后果

2015年11月13日星期五

四、判断

1.亲社会行为就是不要酬报的行为。( N ) 2.观点采择能力就是接受别人观点的能力。( N ) 3.移情,就是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动别人。( N ) 4.工具性侵犯,就是使用工具打人。( N )

5.敌意性侵犯就是企图伤害别人或故意破坏财物。( Y )

6.如果从一次攻击性行为中尝到甜头,就可能会促进攻击性行为的频频发生。( Y ) 7.有攻击行为的儿童自尊普遍较低。( N )

8.电视暴力降低了儿童对暴力的敏感性,引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N )

9.他律阶段的死守规则与自律阶段的修改规则,是两种不同质的发展水平。( Y ) 五、简答

1.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幼儿在幼儿园的亲社会行为有什么特点? 答:第一,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

第二,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伴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小班儿童指向同性和异性同伴的次数接近,而中班和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伴伙伴的次数不断增加,指向异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减少;

第三,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

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2.幼儿亲社会行为有什么影响因素?

答:第一,社会认知水平。年幼儿童最初是十分自我中心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活动的增加,儿童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已有的认知模式不再能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新的认知模式开始形成。儿童慢慢学会以别人的观点来看周围的事物,以别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第二,移情作用。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移情既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方式。在移情训练对培养和提高儿童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效果方面。 第三,家庭引导方式个。家庭的影响主要通过奖励和示范在起作用。 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第一,儿童的教养环境。家庭的情感氛围与教育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有极大的关系。 第二,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这样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往往对攻击性行为的后果有一种错误的认知。

第三,交流及文化倾向。当儿童与同伴关系紧张、或同龄人群体的氛围不融洽、竞争激烈、不友好、难以合作的时候,攻击性是更有可能发生的。社会贫困、资源分配不公、教学质量低劣、以及成人社会的暴力,都会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增加。 4.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幼儿道德发展具有:具体性、他律——自律、情绪性、模仿性等特点。

影响因素是:第一,家庭及其父母。家庭式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环境,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社会化的目标在第一时间都是通过父母传递给儿童的,并且,家庭中的各种因素和父母本身的特点都会全面和直接地影响幼儿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游戏及其活动。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尤其是角色游戏在幼儿社会性认知和社会能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015年11月12日星期四

17 / 29

第五章 幼儿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

第一节 个性的概述

一、名词解释

1.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2.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它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活动倾向性、积极性,集中地体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

3.自我意识系统:是一系列自我完善的能动结构,它充分地反映着个性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是人的心理能动性的体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个方面。 4.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个体独特性的集中表现,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成分,反映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填空

1.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体 精神面貌 。

2.个性是一个人的 心理发展到成熟阶段 后形成的心理产物。 3.个性是具有 社会意义的 、 稳定 的心理特征系统。 4.个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 心理 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得以形成的,

5.当一个人的认知发展到 抽象逻辑思维 水平、情感发展到 稳定可控 水平、社会化发展到 完整的自我 水平后,便最终整合成为个性。

6.个性具有 稳定性 、 整体性 、 社会性 、 个别性 四个特征。 7.个性的稳定性表现在一个人所有的 活动 和 行为 之中。 8.个性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为各因素之间是 相互联系的 。 等所有的心理活动中。

10.个性的整合水平越高,个性也就越 成熟 。

11.社会既是心理发展的 条件 ,也是心理发展的 内容 。个性的本质是 社会的 。 12.个性的个别性突出地表现为人的 气质 、 性格 和 能力 的差异。

13.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 需要 、 动机 、 兴趣 、 志向 、 世界观 等。 14.自我意识包括 自我评价 、 自我体验 、 自我监控 三个方面。 15.个性心理特征系统包括 气质 、 能力 、 性格 等心理成分。

2015年11月23日星期一

三、选择

1.以下关于个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个性是天生的B.穿着打扮与众不同就是有个性

C.个性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D.个性非常稳定,无法改变

2.个性是稳定的,但在( B )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个性是可能有变化的。 A.身体健康状况和心情 B.社会、生活和教育 C.居住和出行 D.经济和收入 四、判断

1.个性就是与众不同的特点。( N ) 2.个性是与生俱来的。( N )

3.个性是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形成的心理特征系统。( Y ) 4.个性具有稳定性,一经形成就不再变化。( N ) 5.个性反映在一个人所有的心理活动中。( Y ) 6.个性的本质是社会的。( Y )

7.个性倾向性系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 Y ) 8.自我意识系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N )

9.个性心理特征系统反映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Y ) 五、简答

心理学讲的个性与你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个性概念有什么不同? 答:日常生活中,提到的个性是当做特点鲜明、与众不同来用的。

心理学的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个性不是天生的,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得以形成的。这“一定水平”就是指认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情感发展到稳定可控水平,社会化发展到形成完整的自我水平。当这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心理过程在人的活动中变得相对稳定和完整后,便整合为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也就是形成了个性。

2015年11月25日星期三

第二节 幼儿的气质

一、名词解释

气质: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动力特征。 二、填空

1.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 动力特征 。

2.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指心理活动的 速度 、 强度 、 稳定性 和 指向性 。 3.各种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联系和组合,就构成了个人的 气质类型特征 。 4.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 先天遗传 因素的影响。

5.传统的气质类型分为 胆汁质 、 多血质 、 粘液质 、 抑郁质 四类。 6.托马斯将婴儿气质分为 容易抚养型 、 难以抚养型 和 缓慢发动型 三种类型。 7.根据托马斯的测定,容易抚养型的婴儿约占 40 %,难以抚养型的婴儿约占 10 %,

9.个性形成后,表现在一个人的 认知特点 、 交往风格 、 情感色彩 、 意志品质

18 / 29

缓慢发动型的婴儿约占 15 %,另有 65 %属于混合型。 8.凯根将儿童气质划分为 抑制型 和 非抑制型 两类。

9.面对新环境,行为抑制型的儿童属于 敏感 的孩子,行为非抑制型的儿童属于 适应 的孩的孩子。

10.杨丽珠将3—9岁儿童的气质划分为 活泼型 、 专注型 、 抑制型 、 均衡型 、 敏感型 五类、

2015年11月23日星期一

三、选择

1.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是指( B )。

A.正向与负向 B.外向与内向 C.好向与坏向 D.上向与下向

2.某人,易冲动,急躁,待人热情,直率,精力旺盛,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头脑灵活,对学习内容理解快,但常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他的气质属于( A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3.有一个孩子,平时较少有欢快和愉悦;在新环境里很少对事物发生探究行为,总是不开心;别人跟他玩,他就躲在妈妈身后,不敢露面;平时也不太说话。这孩子的气质很可能属于 ( C )。

A.容易抚养性 B.难以抚养型 C.缓慢发动型 D.混合型

4.气质是稳定的,但在特殊条件下也可能有一定的变化。气质改变的生理基础是( A )。 A.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B.神经系统的网络性 C.神经系统的传导性 D.神经系统的复杂性 四、判断

1.气质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染上个人的独特色彩。( N ) 2.“禀性难移”说的就是气质难变。( N )

3.有35%的婴儿的气质很难归类,因为他们没有气质特征。( N )

4.根据凯根的观点,儿童的气质特点,在面对陌生情境的头15分钟就能加以确定。( N ) 5.家长常常把非抑制型的孩子称为胆小的孩子。( N )

6.托马斯认为,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幼儿个性因素的发展,关键是教养方式要符合儿童气质的特点。( Y )

7.如何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气质特点,对家长很重要,对教师则是另外一回事,( N ) 五、简答

1.根据托马斯的研究,婴儿的气质分几类?各有什么行为特征? 答:婴儿的气质分为容易抚养型、难以抚养型和缓慢发动型。

2015年11月25日星期三

容易抚养型:这类婴儿的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有规律,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他们的情绪一般积极愉快,看到生人经常笑。 2.中国学者对气质研究有什么新见解?

国3-9岁儿童的气质类型划分为活泼型、专注型、抑制型、均衡型和敏捷型5种。

第三节 幼儿的性格

一、名词解释

性格:对外部事物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就是一个人的性格。 二、填空

1.性格是一个人对外部事物 稳定 的态度和 习惯 的行为方式。 2.性格反映一个人整体的 心理发展水平 。

3.性格作为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在 学前期 就有所表现。 4.性格形成的生理学基础是 气质 。

5.性格是 后天 养成的,是 社会性的 ,具有 可塑性 。性格具有好坏之分。 6.凯根认为,性格最重要的指标是儿童适应 新环境 的难易程度。 7.研究或评判一个儿童的性格,不能脱离他的具体 生活环境 。 8.俗话说,孩子的行为表现是 父母亲性格 的一面镜子。 三、选择

1.在普通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性格分类是( C )提出的内、外倾性格概念。 A.皮亚杰 B.弗洛伊德 C.荣格 D.班都拉 2.性格形成的生理学基础是( D )。 A.神经系统 B.大脑皮层 C.神经类型 D.气质 3.分析儿童性格最重要的指标是看他能否( D )。 A.参加游戏 B.富有创造性 C.热爱学习 D.适应环境

4.根据我国心理学家的研究,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性格上( A )明显的差异。 A.不存在 B.存在 C.存在不大 D.存在很不

2015年11月23日星期一

四、判断

1.外倾型性格的人重视外部世界。( N ) 2.内倾型性格的人无视外部世界。( N ) 3.一个人的表情就是一个人的性格。( N ) 4.气质使性格蒙上各自独特的色彩。( N )

5.情感抑制型性格容易出现平衡方面的困难,走路老摔跤。( N )

子;面对一群人,行为抑制型的儿童属于 害羞 的孩子,行为非抑制的儿童属于 好交往 答:我国的学者杨丽珠等人根据情绪性、活动性、反应性、社会性、专注性这几个方面,将我

19 / 29

6.情感非抑制型性格乐于接受环境的变化。( Y ) 7.情感抑制型儿童在学前期容易出现道德内化。( Y )

8.婴儿的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而父母的教养方式最终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 N ) 9.儿童是带着稳定的性格来到幼儿园的,教师要适应儿童的性格。( N ) 五、简答

1.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是什么?

答:联系:第一,先天的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学基础;第二,某一气质会比另一气质更容易促使个体形成某种性格特征;第三,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

区别:气质主要是先天获得的,是生理性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也无好坏之分;而性格主要是后天养成的,是社会性的,具有可塑性。性格特征可以按照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分为好的性格或坏的性格。

2.情感抑制型与非抑制型性格有什么主要表现?

答:情感抑制型的儿童在应对环境的变化时,容易出现平衡上的困难,表现出较强的恐惧和对行为的控制。这类儿童通常的感知水平比较高,因而对杂乱、忙碌、不可预测的环境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反应。在陌生或紧张的气氛中,这类性格的儿童往往徘徊于是趋近还是逃避的冲突之中,难以作出决定。

情感非抑制型性格的儿童对新环境具有强烈的兴趣和自信,表现为乐于接受环境的变化,乐于在新环境中进行探索和交往,总能在新环境中发现乐趣和结交新朋友,敢于冒险等。 3.影响儿童性格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第一:家庭:亲子关系、家庭结构、家庭气氛、父母的榜样; 第二:幼儿园。

2015年11月25日星期三

第四节 幼儿的自我意识与性别化

一、名词解释

1.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特征和活动状态的认知和评价。 2.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部分,是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3.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部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4.物质自我:是指自己的身体外貌、衣着装束、言行举止以及所有物的认识和评价,也包括自己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等。

5.心理自我:是指自己的智力、情感与人格特征以及所持有的价值取向和宗教信仰等。 6.社会自我: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和权利、义务、责任等,以及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声望与价值的认知和评价。 7.性别认同: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自我界定。

8.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的这一特征的认识。 9.性别恒常性:是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 10.性别角色

2015年11月23日星期一

二、填空

1.自我意识是一个 多维度 结构。

2.从形式上,自我意识包括 自我认识 、 自我体验 和 自我调控 。 3.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括 物质自我 、 心理自我 和 社会自我 。

4.3岁儿童开始区分“愿意”和“应该”,也就是说开始懂得了 愿意 要服从 应该 。 5.4岁儿童开始能根据要求来 管理 自己的活动。

6.儿童开始用“ 我 ”来替代自己的名字,就意味着从行动中实际地成为主体了。 7.自我意识的核心是 自我评价 。 8. 4 岁儿童可以进行非常具体的自我评价。 9. 6 岁儿童能从多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10.儿童在作自我评价时往往不从事实而是从 情绪 出发。

11.儿童自我体验中的各因素发展是不平衡的, 愉快 和 愤怒体验 发生较早, 委屈 、 自尊 和羞愧发生较晚。

12.性别概念包括 性别认同 、 性别稳定性 和 性别恒常性 。 13.性别认同发展正常的儿童能掌握自己的 性别属性 。

14.儿童在 3-4 岁时开始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在一生中是稳定不变的。

15.儿童在 6 岁到 7 岁之间形成性别恒常性的认识,这是性别认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6.儿童对性别角色的掌握有赖于 性别认同 的确立,最终有赖于认知的发展。

17.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经历 生物取向阶段 、 社会取向阶段 和 心理取向 三个阶段。

18.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 父母 的作用是巨大的、不可替代的。 三、选择

1.检测婴儿是否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的实验叫( C )。 A.视觉悬崖 B.点红测验 C.三山实验 D.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2.当3岁儿童开始懂得( D )时,表明他们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产生了意识。 A.“必须” B.“愿意” C.“应该” D.“我想”

3.当儿童的自我评价与成人的评价不一致时,( D )岁儿童会提出申辩。 A.3 B.4 C.5 D.6

20 / 29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