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0:04: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孟子》:《寡人愿安承教章》、《孟子见梁惠王章》、《汤放桀章》、《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章》、《鱼我所欲也章》、《民为贵聿》
《庄子》:《马蹄》、《则日》、《至乐》、《达生》、《天下》 《荀子》:《天论》、《成相》、《赋篇》 《韩非于》:《说难》、《难一》
备注:除认识其文学特色外,还应对比其哲学思想之异同。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课时:14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楚辞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学习屈原《离骚》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认识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一、多种文化的交融,北方文化对楚辞的熏陶。
二、楚辞与《楚辞》。楚辞的产生。“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是春秋以来楚国形成的独特地方文化的结晶。
楚国地方风物和文化习俗对楚辞的影响:地理、巫风、方言、地方音乐及民歌。 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
“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今存最早的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因而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比起《诗经》更富有表现力,既能曲尽缠绵宛转之情,又增强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更富有文彩。
21
《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屈原曾多次使齐,身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如他诗歌中的“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思想和大量的比兴手法,就是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儒法思想与《诗经》的传统。但对《楚辞》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还是楚文化。首先是楚地民歌。楚地民歌渊源甚古,《诗经》里的“二南”中已有一些带有楚地风物和语言特点的民歌。之后,春秋末有《越人歌》(《说苑》)、《接舆歌》(《论语》),战国时有《孺子歌》(《孟子》)。这些楚地民歌,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其次,巫风文化的熏陶。楚国一直盛行着殷商时代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文化,在郢都以南的沅、湘之间,老百姓有崇信鬼神的风俗,喜欢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有关屈原经历、行踪的考察。
二、屈原的作品。屈原作品的真伪问题。一般认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是屈原的创作。
屈原作品产生的年代。 屈原作品解题。
屈原(前343?----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人,楚王宗室。他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年青时,曾任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很受赏识重用。后怀王听信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谗言,疏远了他,让他做三闾大夫,失去了政治地位。怀王在被秦国欺骗下,与齐国断交,兵败失地之后,一度又起用他,派他使齐修好。怀王24年,再次背齐合秦,不久把屈原流放到汉北。楚国因此先被“合纵”联盟攻击,又被秦国夹击,再次丧失国土。这种情况下,屈原再次被召回,在他的努力下齐楚联盟恢复。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屈原被流放到江南。流亡中,他“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却仍然心系祖国安危,哀叹民生多艰,写下了大量的诗篇。顷襄王21年(前278)秦兵攻破郢都,屈原感到楚国已不可收拾,悲愤地投汨罗江殉国。
22
屈原通晓诸子百家,对儒、法等家思想都有所吸收。他讲仁义、言民本、颂德政,崇尚尧、舜、禹、汤、文、武等古圣先王,同情和关心百姓疾苦。他追求“法度”、“绳墨”,称道秦穆、齐桓,主张选贤任能,要求变法治国。他一生始终以国家兴亡为念,有着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
第三节 《离骚》
一、《离骚》解题,写作年代。
二、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忠君意识。热爱祖国,依恋故乡。 强烈的政治倾向。 高洁坚贞的人格精神。
鲜明的非现实精神,大量运用神话、想象、夸张等手法。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为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它作于诗人放逐汉北时,是他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全诗分三部分:(一)从开头至“岂余心之可惩”,抒写诗人的身世抱负、忠而被疏的痛苦心情和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着重对往事的追溯;(二)从“女嬃之婵媛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以女嬃詈原、陈辞于舜、上叩帝阍、历访神妃的情节,来表现诗人理想破灭的苦闷和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执着,着重于幻想的驰骋;(三)从“索藑茅以筳篿兮”到结尾,在现实与幻想的结合中,以问卜灵氛、决疑巫咸、决计远行、神游西天的情节,展示诗人去留的复杂矛盾心理。全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表达了诗人政治革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的追求;二是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三是展示了诗人坚持正义、反对奸邪的高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第四节 屈原的其它作品
《九歌》:巫祭文化。缠绵哀婉的风格。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 《九章》:记事、抒情与写景。
《天问》:大胆的怀疑态度。对天帝神灵的蔑视和对历史领域中“天命”观的怀疑。 《招魂》:哀婉之情,辞藻缤纷富丽。
第五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一、屈原以后的先秦楚辞作家的基本情况。 宋玉的生平和作品。
23
《九辩》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二、屈原的地位。
精读作品篇目:
屈 原:《离骚》、《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招魂》、《哀郢》 宋 玉:《九辩》
阅读作品篇目:
屈 原;《东君》、《少司命》、《河伯》、《涉江》、《怀沙》、《橘颂》、《天问》 宋 玉:《风赋》、《对楚王问》
备注:对比《诗经》与《楚辞》的不同,找出南北文化的差异,认识其作为中国文学史源头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参考书:
1、《先秦大文学史》赵明主编·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2、《先秦文学史》禇斌杰、谭家健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选·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先秦诗鉴赏辞典》姜亮夫等编写·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5、《神话研究》茅盾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6、《先秦散文选注》罗根泽编,戚法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7、《诗经今注》高亨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9、《庄子集释》郭庆藩辑,王孝渔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楚辞今注》汤炳正、李大明、李诚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文学史教学。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
24
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形成了繁花似锦、色彩绚丽的艺术园地,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
目的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审美素质。
本课作用教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总学时:54学时。周学时3。 二、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通过系统地介绍秦汉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文学样式,使学生能认识并牢固掌握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熟识此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增加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并为此后其他阶段文学史的学习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第二编 秦汉文学
学时 :20学时 概述(1)学时 (一)社会历史概况 秦王朝的暴政与农民起义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西汉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 (二)文学概况
秦代的《长城歌》。李斯的散文。
汉代的乐府民族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创作得到高度发展。 赋是汉代重要的文学样式。
在先秦散文的基础上,在汉代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代表传记文学高峰的司马迁《史记》。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