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全)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7 10:39: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三节 轶事小说

(一)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三)其它轶事小说

第四节 魏晋小说对后世的影响

为唐宋传奇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开导了笔记小说的先路,为后世戏剧、小说提供了丰富素材。

第五节 作品选讲

选读《列异传·宋定伯》、《搜神记·三王墓》、《世说新语·王蓝田性急》。

第十三章 魏晉南北朝文学批评 (略)

课时: 2

曹丕《典论论文》 刘勰《文心雕龙》 陆机《文赋》 钟嵘《诗品》

魏晋南北朝文学参考书目: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两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 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华书局

颜之推《颜氏家训》(王利器集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陆保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曹道衡《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大《中国小说略》人民文学出版社

教材和参考书: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一)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

36

聂石樵 《先秦两汉文学史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杨公骥《中国文学》(第一分册)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褚斌杰 《中国文学史纲要》(一)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刘师培 《中国中古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张可礼 《建安文学论稿》 山东教育出版社 徐公持 《魏晋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胡国瑞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葛晓音 《八代诗史》 陕西人民出版社 钱志熙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伯君 《阮籍集校注》 中华书局

林 庚 《中国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宗强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浙江人民出版社 萧 统 《文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刘师培 《中古文学论著三种》 辽宁教育出版社 程章灿 《魏晋南北朝赋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 陈延杰 《诗品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范文澜 《文心雕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 逯钦文 《陶渊明集》 中华书局 袁行霈 《陶渊明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运熙、杨明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罗宗强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中华书局 曹道衡、沈玉成 《南北朝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钱钟书 《管锥编 》 中华书局 李剑国 《唐前志怪小说史》 南开大学出版社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教学时数:72课时

37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认识唐代社会的特点、唐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及其与唐代文学的关系。掌握隋唐五代文学的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绪 论

课时:2课时

第一节 唐代社会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一、唐代社会与诗歌的内在关联。 二、唐代诗歌简介。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在隋统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唐帝国,强大昌盛,欣欣向荣,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高涨。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唐朝实行科举取士,给唐代文化发展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变化。首先,从六朝门阀势力下解放出来的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他们带着一往无前的蓬勃朝气,怀抱匡时济世的宏伟志向,歌唱社会人生,歌唱时代理想,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次,“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文人大量集中于京城,以文会友,切磋琢磨,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

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此外,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艺术门类的发展。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唐代文人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不仅造成了文学彬彬之盛的局面,而且使三百年间不同时期的文学面貌各异、丰富多彩。

尤其是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到唐代,更犹如百川归海,形成前所未有的壮阔波澜。作诗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利,而成为上自帝王后妃、下至村夫牧童各阶层人士无所不预的事业;诗歌的题材也从狭小的宫廷、台阁解放出来,走向江山、塞漠和市井,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生活中的一切人和事物,无不可以入诗,人们的喜怒哀乐种种情感,无不可以化为新鲜活泼的诗歌语言;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各种风格流派百花齐放,争奇斗胜。不论是内容的开拓还是艺术的创造,唐诗都以辉煌的成就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

第二节 隋唐五代文学文学概况

38

一、唐代诗歌的分期。 二、唐代诗人的特殊性。

备注:重点说明以诗取士、文人的漫游、读书山林之风、幕府和贬谪生活对文学的影响。初步认识唐诗的美学特征。

第一章 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坛

课时: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隋及初唐文学创作的总体情况,以及四杰、沈宋、陈子昂的诗歌创作的成就,明晰从齐梁诗到唐诗的演进规律。

第一节 隋代文学

一、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古代文学 二、隋代诗歌介绍。

隋代诗歌基本上延续齐梁文风,缺乏创新,呈现出过渡状态。为改革南朝浮靡文风,隋文帝曾下令“公私文翰,并宜实录”(《隋书·高祖本纪》),将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诏示天下。虽收效甚微,但诗风多少发生了一些变化。边塞诗成为令人瞩目的题材,同时初步显现出南北文风融合的倾向。

隋代主要作家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都是北齐、北周入隋的老臣,代表作有卢思道《从军行》、杨素《出塞》等边塞诗。与前代相比,作品中有更多的写实成分和真情实感。薛道衡被视为隋代成就最高的诗人,其诗以刻画人物心理和情感见长,代表作《昔昔盐》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联,对偶工整,描写细腻,借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人日思归》清新朴素,感情真挚,全从眼前景物生发,委婉含蓄。

隋代在诗体演进方面也可见端倪,已有七言歌行、七绝和接近七律的诗出现。如无名氏《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已是成型的七言绝句。

第二节 初唐诗坛

一、初唐“四杰”及其它文人。 二、诗歌创作。

39

王绩是隋唐之交独立于宫廷以外的诗人,在隋唐两朝都曾出仕,终因仕途失意而归隐。其诗多写其乡居生活和隐逸情趣,风格淡远,在沿袭齐梁遗风的初唐诗坛独拔于流俗之外,使人耳目一新。《野望》作于晚年归隐东皋之时,写薄暮观望山野秋色,抒发了无所依归的苦闷心情,平淡自然,是踵武陶渊明的代表作,也是一首大体合律的五言诗。

稍后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天下,号为“四杰”。卢、骆生年较早,约比王、杨长十馀岁。他们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心中充满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热情,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面向广阔的时代生活和现实人生,以寒士的不平批判上层贵族社会,诗歌中开始出现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不仅推动了诗歌的健康发展,并对唐代文风的转变起到重要作用。四杰中卢、骆喜作五、七言长篇,尤擅七言歌行,王、杨则以五言律、绝取胜。

王勃的诗以五言和绝句居多,抒写情志境界开阔,刚健清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借临别劝慰表达了作者惜别的真挚情意和旷达开朗的襟怀,为初唐诗坛所少见。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尤精练概括,格调高朗,为千古名句。他另有《滕王阁诗》等名作,

杨炯在“四杰”中作品数量最少,成就也相对较低。但他的一些诗作表现了建功立业的渴望,值得一读。如《从军行》抒发了投笔从戎、慷慨报国的壮烈情怀和雄心壮志。对偶工整,音韵铿锵,风格刚健雄浑,既是一首以乐府旧题写现实生活的古体诗,也可看作是一首臻于成熟的五言律诗。

卢照邻一生只做过一些小官,后染风疾,终因不堪病痛,自投颖水而卒。他的诗歌题材比较广泛,反映都市社会的诗歌尤引人注目。代表作《长安古意》描写帝王公侯、将相以及豪门子弟、任侠少年、倡家乐伎等各类人物的生活,展现了长安繁华兴盛的社会风貌,描写并批判了豪贵们的骄奢淫逸。此诗以赋为诗,破奇为偶,极尽铺张排比之能事,吸收了齐梁以来的歌行的特点,但思想情调却迥然不同。它的出现标志着六朝宫体诗的告终,在七古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骆宾王也有与卢照邻《长安古意》内容相近的《帝京篇》,被当时誉为“绝唱”。

精讲篇目:《野望》、《在狱咏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军行》、《独不见》。

备注:说明隋代、初唐诗坛的宫廷文学特点。重点讲授初唐“四杰”的文学成就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格律诗的兴起。

4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