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11:07: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纤维直径 纤维横断面积 Ⅰ型纤维收缩速度 Ⅰ型纤维收缩变异性
咀嚼肌纤维 细小 Ⅱ型<Ⅰ型 慢 大 肢体肌、躯干肌纤维 粗大 Ⅱ型>Ⅰ型 较快 较小 咀嚼肌运动单位
1、构成特点
①咀嚼肌的一个运动单位可由多种MyHC异构体肌纤维组成;
②一个咀嚼肌运动单位中可有大量混合型纤维和多种MyHC异构体,故不能简单将咀嚼肌运动单位分为上述三型; 2、运动单位与运动调控
调控机制:募集运动单位,诱发运动神经冲动频率。
前者在产生低肌张力时发挥主要作用;后者在产生高肌张力时发挥作用。两者同时存在。 特点:
①(与四肢肌、躯干肌比较)咀嚼肌神经支配率较低;运动单位范围局限;调控肌肉精细度高。 ②调控遵循大小原则。 3、生理特性与功能
①富含慢缩型运动单位的肌区具有精细调节肌力和抗疲劳的功能;
②运动单位的局部区域化特征使其可精确调节各个肌区的活动,使咀嚼肌具备产生多样化的力学作用的能力; ③大量混合型纤维的存在提供了产生力量和运动的非常细小的等级机制。 ④具有依赖性。
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的关系及负荷的关系
①等长收缩出现在所有等张收缩的起始静态期,此时肌产生的张力等于将要克服的负荷。 ②等张收缩:肌肉后负荷≥肌肉收缩力;等长收缩:肌肉后负荷≤肌肉收缩力
咀嚼肌的收缩特性与下颌功能运动
(1)咀嚼肌收缩的前负荷为下颌骨的重量;
(2)开口、前伸、侧方及从开颌到闭颌的运动以等张收缩为主; (3)ICP紧咬牙为等长收缩;
(4)开颌肌在小开口位可产生最大的等长收缩张力,在大开口位时张力降低; (5)闭颌肌在闭颌运动初期的收缩速度快于闭颌末期,收缩张力在闭颌末期下降; (6)咬肌和翼内肌在闭颌运动中维持一定的肌张力,在闭颌末期存在离心收缩;
(7)开颌期间,闭颌肌被动产生的张力可限制开颌运动,使开口末期减速,对最大开口度有决定性作用。
下颌运动的控制因素
3个解剖性控制因素+1个生理性控制因素:
①双侧颞下颌关节:作为下颌运动转动、滑动轴,限定下颌运动范围,不可变; ②咬合接触:限定下颌运动上界和有牙接触时的下颌运动轨迹,可变; ③神经肌肉系统:下颌行使功能时的必要因素。
下颌反射活动(可出选择)
(1)闭颌反射(颌跳反射) jwa-closing reflex 升颌肌的牵张反射
反射弧:感受器(闭口肌肌梭)+2个神经元+1个突触 特点:潜伏期短,6ms
(2)开颌反射 jaw-opening reflex
反射弧涉及两个或多个神经元及多种感受器。为胎儿最先表现出的反射活动。 (3)肌紧张 muscle tone
为肌对牵张的阻力,是牵张反射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亦称咀嚼肌的静态牵张反射。 感受器为肌梭,突触不止一个,投射区及神经元与闭颌反射亦不同。 (4)逆转牵张反射 inverse stretch reflex
过程:下颌闭合至ICP,升颌肌长度不再改变,通过逆转牵张反射控制牙合力,避免肌过度收缩导致肌疲劳。 牙列缺损、重度磨耗不利于此反射的出现。 (5)下颌卸载反射 jaw-unloading reflex
保护性反射,防止牙齿突然咬碎硬物造成上下颌牙齿相互有力的撞击。 过程:升颌肌阻力突然消失,使升颌肌活动急剧降低,降颌肌活动升高。 (6)水平颌反射 horizontal jaw reflexes
下颌向外侧或水平方向运动的反射,涉及侧方牙合 接触及牙导,有较大临床意义。 (7)牙周膜反射 periodontic reflex
刺激牙周膜中的本体感受器可通过不同传入通路诱发下颌活动。
下颌运动的形式
(1)开口运动
①小开口运动(转动) ②大张口运动(转动+滑动) ③最大张口运动(转动)
RCP起始
开口范围 20~25cm >20~25cm 髁突运动形式 转动 转动+滑动
ICP/MPP起始
开口范围 开口 → 髁突运动至关节结节前下方 → 最大开口位
髁突运动形式 转动+滑动 转动 (2)闭口运动 (3)前伸运动 (4)后退运动
(5)侧方运动 ①侧向咬合运动 ②Bennett运动
下颌运动的范围
(1)边缘运动
侧方运动:10mm;开口运动:50~60mm;前伸运动:9mm;后退运动:1mm (2)习惯性开闭运动(叩齿运动) 为边缘运动后界前0.5~1mm范围内 (3)功能运动
咀嚼运动依食物大小决定其运动范围
牙合 架
一种模拟人体咀嚼器官结构和功能的机械装置。 (1)基本要求
①能稳定、准确、可靠地重现下颌正中关系位; ②能转移、重现铰链轴与上颌的位置关系; ③能重现下颌对上颌的各种非正中颌位关系; ④能模拟患者个体下颌运动特征。
(2)分类
简单牙合架;半可调节式牙合架;全可调节式牙合架 (3)临床应用 ①制作修复体 ②体外咬合分析
②体外模拟或再现下颌运动
④通过牙合架观察患者咬合关系,对口颌系统病变作出分析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价 ⑤设计、改变咬合关系
(4)面弓及颌位转移步骤(知道) 面弓转移:利用面弓将铰链轴点与上颌之间的三维位置关系转移到牙合架上,使上下颌牙模型与髁球空间位置关系&上下颌与髁突铰链轴位置关系相一致。
牙合干扰的表现形式
(1)前伸牙合干扰: 后牙干扰
表现:下颌前伸时,前牙无接触而后牙有接触;或前后牙都有接触,但后牙的接触大于前牙。 原因:
①后牙spee曲线曲度过大;
②上前牙过度前倾,前牙覆盖过大:下前牙失去上前牙舌面接触; ③下颌第三磨牙伸长。 前牙干扰
表现:下颌前伸时,上下前牙非对称性成对接触,近个别牙齿接触。 原因:个别上颌前牙舌向错位。 (2)侧方牙合干扰
表现:下颌从ICP向一侧做侧方运动时,工作侧牙无接触,非工作侧有接触;或非工作侧牙接触重于工作侧。 原因:
①wilson曲线曲度过大:工作侧上下颌牙失去牙尖斜面引导、接触、支持; ②远中错牙合:下颌最后磨牙远中尖位于上颌最后磨牙的远中; ③对颌磨牙伸长; ④医源性因素;
工作侧修复体牙合面形态不良:与对颌牙咬合差,侧方运动失去接触; 非工作侧后牙牙合面过度充填,牙尖斜面过陡。 (3)后退牙合干扰
表现:下颌从ICP后退到RCP过程中,仅一侧后牙有接触,另一侧后牙无接触或其引导的后退运动有明显偏斜。 原因:
①下颌后牙牙尖远中斜面与上颌后牙牙尖近中斜面之间的早接触; ②内倾型深覆牙合; ③上颌第三磨牙伸长。
牙间交错位异常的表现及原因
表现:(1)上下前牙中线不一致 (2)牙位肌位不一致 原因:
(1)早接触
(2)肌功能不协调:外周刺激、中枢性因素、局部因素 (3)颞下颌关节病变
咬合异常对牙体、牙周、TMJ及神经肌肉的影响
(1)对牙体结构的影响
①牙折:冠折、根折、牙根纵折等
②楔状缺损:特定部位的咬合创伤导致牙颈部应力集中,且牙颈部结构薄弱 ③牙隐裂:导致或加重牙隐裂,早期咬合痛,晚期自发痛 ④牙髓炎:导致牙髓血液循环障碍,发展为炎症 ★(2)对牙周的影响
①早期:尖周膜炎(←牙周膜微循环改变←牙周组织损伤)
②后期:牙周组织炎症,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牙周膜破坏←牙周纤维排列紊乱) *原发性牙合创伤:牙合紊乱导致健康牙周组织创伤;
*继发性牙合创伤:病变牙周组织承受正常/异常牙合力后病变加重。 (3)对TMJ的影响
①异常下颌运动(髁突、关节盘、关节窝对应关系错乱) ②TMJ退行性变(TMJ微小创伤) (4)对神经肌肉的影响
①牵张反射:肌紧张性↑(肌痉挛、强直、僵硬) ②开颌反射:闭口肌活动↓,开口肌活动↑
③逆转牵张反射:牙列严重缺失/重度磨耗不利于反射出现
④牙周膜反射:通过肌活动模式的改变从而调节施加于牙体表面的咀嚼压力,对咀嚼肌正常活动和TMJ产生不良影响 ⑤身体姿势:下颌偏斜,咀嚼肌、躯干肌收缩不一致,为维持姿势平衡,脊柱侧弯 ⑥中枢神经敏感性:致痛物质↑,中枢神经对致痛物质敏感性↑ (5)对全身的影响
①颈背部肌紧张性增加,肌肉疼痛; ②眼眶周围痛;
③剧烈头痛,头晕;
④精神紧张、烦躁甚至抑郁; ⑤内分泌紊乱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病因
(1)精神、神经因素 (2)牙合因素 (3)其他因素
①行为习惯:偏侧咀嚼;食物癖好;职业性劳损;口腔副功能;不良姿势。 ②创伤因素:外伤;咬合创伤;医源性劳损。 ③自然环境因素:寒冷刺激。 ④代谢因素 ⑤免疫因素
⑥关节形态发育异常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表现
(1)颌面部疼痛 (2)颞下颌关节杂音 (3)下颌运动异常 (4)其他 颌面部疼痛 (1)肌源性
①保护性肌强直:咀嚼肌对伤害性刺激的最初反应 特征:不自主的肌张力过高
表现:肌无力;静止无肌痛,运动肌痛;开口受限;缓慢开口可达正常范围。 ②局限性肌痛:肌组织局部环境改变所致 特征:有致痛物质产生
表现:肌无力;静止时局部肌轻微疼痛、触痛,运动加重;开口受限;缓慢开口不能达到正常范围,被动开口可达正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