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6:24: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区和30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成功研发了冶金工艺过程余热余能分布式发电、大功率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推广了一批重大节能装备,实施了一批重大节能技改项目。重点行业落后产能的关停和淘汰工作稳步推进,“十一五”以来全省累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21.6万吨、炼钢产能527.3万吨、水泥立窑熟料产能7595.8万吨、焦炭产能469.7万吨、造纸产能137.4万吨、平板玻璃产能570万重箱、铁合金产能90万吨、酒精产能30.1万吨、电石产能8.7万吨、味精产能3.4万吨。
“十一五”期间,我省制造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以重化工业为主,资源加工型、传统产业占较大比重,主要行业中落后的技术、工艺、设备还比较多,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比较少,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比重仍然偏低;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原始创新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仍比较少,研发投入相对偏低,缺乏创新型人才;资源制约和环境压力较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产业集聚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不足,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综观国际国内形势,世情、国情和省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制造业发展既面对诸多的风险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国际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各国经济复苏仍不均衡,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刻调整,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开始,各主要经济体纷纷争抢发展先机,加紧推进新的产业发展战略,实体经济再受重视,绿色和低碳经济成为发展方向,全球范围内市场、资源、人才、技术和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对我国和我省制造业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国内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新挑战。我国和我省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粗放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扩内需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首要任务,社会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对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投资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省制造业还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我省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任务较重,产业布局亟待优化。
(三)我省制造业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
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将继续深入发展,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鲁发?2010?10号),作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同时,经过多年的积累,我省制造业具备了相当规模,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特色优势产业实力显著增强,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一线三点”的强省建设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双轮驱动”,促进制造业集聚集约发展,实施质量兴省和名牌战略,努力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先导,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全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注重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创新驱动原则。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改造提升工艺、装备水平,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
3.集聚集约原则。充分发挥各类工业园区的平台作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引导和推广基地化、园区化、一体化发展模式,提高能源、资源、土地等要素利用效率。
4.内外并重原则。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资本转移,积极利用两种资源,拓展两个市场,加强与中央企业、跨国企业战略合作,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
5.市场主导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经济、法律和政策手段,引导制造业调整和发展。
6.协调发展原则。实施重点带动战略,强化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带动作用,注重产业链延伸配套、区域合作、大中小企业协作。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良性互
动,促进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臵,实现全省制造业全面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1.“十二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左右。
2.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2%以上。
3.到2015年,新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0家,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超过1000家;新培育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家;新培育行业技术中心30家、工业设计中心150家、工业设计示范基地100个;重点培育的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5%以上。
4.到2015年,全省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大企业集团100户,其中500-1000亿元的15户,过千亿的6户;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200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达到100个。
5.到2015年,全省拥有山东省名牌产品达到2100个,中国驰名商标超过280件,山东省著名商标达到3000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