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主体结构工程检测作业指导书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14:00: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6.7.5对于按批抽检的砌体,当该批构件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换算值变异系数不小于0.3时,则该批构件应全部按单个构件检测。

七.钢筋间距和保护层厚度检测 7.1引用标准:

GB50204—2002(2011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JGJ/T152—2008 《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 7.2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混凝土结构及构件中钢筋间距和钢筋保护层厚度的现场检测。 7.3 一般规定:

a.本检测方法不适用于含有铁磁性物质的混凝检测。

b.应根据钢筋设计资料,确定检测区域内钢筋可能分布的状况,选择适当的检测面。检测面应清洁、平整,并应避开金属预埋件。

c.对于具有饰面层的结构及构件,应清除饰面层后在混凝土面上进行检测。 d.钻孔、剔凿时,不得损坏钢筋,实测应采用游标卡尺,量测精度应为0.1mm。 7.4仪器性能要求

a.电磁感应法钢筋探测仪(以下简称钢筋探测仪)检测前应采用校准试件进行校准,当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 10—50mm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的允许误差为±lmm,钢筋间距检测的允许误差为±3mm。

b.钢筋探测仪正常情况下,钢筋探测仪校准有效期可为一年。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对钢筋探测仪和雷达仪进行校准: 1 新仪器启用前;

2 检测数据异常,无法进行调整; 3 经过维修或更换主要零配件。 7.5钢筋探测仪检测技术:

a.检测前,应对钢筋探测仪进行预热和调零,调零时探头应远离金属物体。在检测过程中,应核查钢筋探测仪的零点状态。

b.进行检测前,宜结合设计资料了解钢筋布置状况。检测时,应避开钢筋接头和绑丝,钢筋间距应满足钢筋探测仪的检测要求。探头在检测面上移动,直到钢筋探测仪保护层厚度示值最小,此时探头中心线与钢筋轴线应重合,在相应位置作好标记。按上述步骤将相邻的其他钢筋位置逐一标出。

c.钢筋位置确定后,应按下列方法进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检测:

首先应设定钢筋探测仪量程范围及钢筋公称直径,沿被测钢筋轴线选择相邻钢筋影响较小的位置,并应避开钢筋接头和绑丝,读取第1次检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在被测钢筋的同一位置应重复检测1次,读取第2次检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 当同一处读取的2个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相差大于 lmm时,该组检测数据应无效,并查明原因,在该处应重新进行检测。仍不满足要求时,应更换钢筋探测仪或采用钻孔、剔凿的方法验证。

d.当实际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小于钢筋探测仪最小示值时,应采用在探头下附加垫块的方法进行检测。垫块对钢筋探测仪检测结果不应产生干扰,表面应光滑平整,其各方向厚度值偏差不应大于0.1mm。所加垫块厚度在计算时应予扣除。

e. 钢筋间距检测应按本规程第8.3.3b条的规定进行。应将检测范围内的设计间距相同的连续相邻钢筋逐一标出。并应逐个量测钢筋的间距。

f.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选取不少于30%的已测钢筋,且不应少于6处(当实际检测数量不到6处时应全部选取),采用钻孔、剔凿等方法验证:

认为相邻钢筋对检测结果有影响;

钢筋公称直径未知或有异议;

钢筋实际根数、位置与设计有较大偏差; 钢筋以及混凝土材质与校准试件有显著差异。 7.6 检测数据处理: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平均检测值应按下式计算:

tttcm,i?c1?c2?2cc?2c02tcm,i

式中: cm——第i测点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平均检测值,精确至lmm;

tc1t、c2——第1、2次检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精确至1㎜

cc——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修正值,为同一规格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实

测验证值减去检测值,精确至0. 1㎜

c0——探头垫块厚度,精确至0. lmm;不加垫块时

c0?0。

检测钢筋间距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绘图方式给出结果。当同一构件检测钢筋不少于7根钢筋(6个间隔)时,也可给出被测钢筋的最大间距、最小间距,并按下式计算钢筋平均间距:

sm,i??si?1nin

式中:

sm,i——钢筋平均间距, 精确至lmm;

si——第i个钢筋间距,精确至lmm。

7.7试验部位及抽验数量: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结构部位和构件数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a.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结构部位,应有监理(建设)、施工等各方根据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共同选定;

b.对梁类、板类构件,应各抽取构件数量的2%且不少于5个构件进行检验;当有悬挑构件时,抽取的构件中悬挑梁类、板类构件所占比例均不宜少于50%;

c. 对选定的梁类构件,应对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对选定的板类构件,应抽取不少于6根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对每根钢筋,应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测量1点;

d.现场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一般采用非破损方法检验。 7.8技术指标:

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对梁类构件为+10mm,-7mm;对板类构件为+8mm,-5mm。受力钢筋的间距允许偏差为+10mm,-10mm。

对梁类、板类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分别进行验收。 7.9判定

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a.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果应判为合格;

b.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小于90%但不小于80%,可再抽取相同数量的构件进行检验;当按两次抽样和计算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果仍应判为合格;

c.每次抽验检验结果中不合格点的最大偏差均不应大于8.3.6条允许偏差的1.5倍。

八.混凝土管桩抗弯性能检测 8.1引用标准:

JC888-2001《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 GB/T13476-2009《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JC/T2029-2010《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 8.2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抗弯性能试验。 8.3一般规定:

8.3.1管桩的抗弯试验采用简支对称集载加荷, P的方向可垂直于地面,也可平行于地面(管桩的轴线均与地面平行);

8.3.2两根管桩焊接头抗弯试验方法与8.3.1条相同,应使接头位于最大弯矩处。 8.4抽样数量:

随机抽取二根 8.5技术指标:

8.5.1管桩的抗弯性能指标不得低于产品标准规定;

8.5.2管桩应按产品标准规定进行抗弯试验,当加载至产品标准中的抗裂弯矩时,桩身不得出现裂缝;

8.5.3当加荷至产品标准规定的极限弯矩时,管桩不得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 a. 受拉区混凝土裂缝宽度达到15mm; b. 受拉钢筋被拉断; c. 压区混凝土破坏。

8.5.4管桩接头处极限弯矩不得低于桩身极限弯矩。 8.6加荷程序:

第一步:按抗裂弯矩20%的级差由零加荷至抗裂弯矩的80%,每级荷载的持续时间不少于3min;然后按抗裂弯矩10%的级差继续加荷至抗裂弯矩的100%。每级荷载的持续时间不少于3min,观察是否有裂缝出现,并测定和记录裂缝宽度。

第二步:如果在抗裂弯矩的100%时出现裂缝,则卸荷至零;如果未出现裂缝,则按抗裂弯矩5%的级差继续加荷至裂缝出现。每级荷载的持续时间不少于3min,测定和记录裂缝宽度。

第三步:按极限弯矩5%的级差继续加荷至出现所列极限状态的检验标志之一为止,每级荷载的持续时间不少于3min,测定和记录裂缝宽度。 8.7弯矩计算公式

垂直向下加载:

M?P?3?1?L?2a??WL 4?5?40垂直向上加载: M?水平加载:

M?P?3??L?2a? 4?5?P?3?1L?2a???WL 4?5?40式中:M——抗弯弯矩,kN2m;

W——管桩重量,kN ; L——管桩长度,m;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