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19:57: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8篇精读课文大纲考核要点及课后思考与练习
1、《庄子·养生主(节选)》 大纲要求:
(1)理解本文中心观点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答:中心论点:“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世界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
(2)识记本文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
注意:大纲这点讲了《养生主》的论证特点、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本文的论据。 (3)分析本文所能概括出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的含义。 答:庖丁解牛:比喻技术高超,出神入化。 游刃有余:比喻一个人才力优良、善于治事。 踌躇满志: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 思考与练习:
(1)“寓言十九”之称,说明《庄子》一书怎样的特点?
答:这些寓言故事充满了瑰奇的想象,创造出奇特的形象世界,寄寓了作者丰富复杂的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文阐述了怎样的养生之道?文章用何种论据进行论证? 答:顺任自然;事实论据。
(3)“庖丁解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则寓言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顺任自然、委运随化、无为而治;世界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
2、《谏太宗十思疏》 大纲要求:
(1)理解本文三个论证层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同思考题3)
答:文章首先引喻立论,阐明中心论点,再用比较法突显国君不积累德义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厚积德义的措施——十思,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2)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覆舟的对应关系。
答:国君如果能谨慎谦恭积德义,人民就会拥护他,国家就可安定。反之,则自取灭亡。揭示了作者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强调了君主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3)理解本文喻证法和对比法相结合的论证特点。(同思考题2)
答:本文善于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生动形象,道理明白易懂。又如,“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思考与练习:
1
(1)“十思”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中心论点形成怎样的关系?
答:“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十思”是针对中心论点提出的国君厚积德义的具体措施,它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解释和深入论证。
(2)试分析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运用。(同大纲3)
答:本文善于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生动形象,道理明白易懂。又如,“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3)分析本文纵贯式(三段式)的结构方式。(同大纲1)
答:文章首先引喻立论,阐明中心论点,再用比较法突显国君不积累德义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厚积德义的措施——十思,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4)为什么说本文所论剀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
答:本文内容从理论观点的提出,到原因危害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思路完整,逻辑严谨。“十思”之论,作为君主思想品德修养的方案,切实可行,使文章剀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
3、《答司马谏议书》 大纲要求:
(1)理解驳论文章“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议论方式。 注意:破的是敌论点,立的是坚持变革
(2)分析作者辩驳论敌观点时分别采用的“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 (同思考题3和1)
答:“据实反驳”:文章直接反驳论点,针对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则名不符实,论敌观点自破。“据理反驳”:文章巧妙地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展开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原则的基础之上。
(3)理解本文虽语气平和,但态度坚决的寓刚于柔的特点。(同思考题5)
答:文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又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毫不讳言他们之间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在承认变法遭天下怨谤的同时,却表明自己绝无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的同时,却暗示出自己坚持变革的决心。从全文来看,本文语言委婉、柔中带刚。
思考与练习:
(1)作者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反驳,是建立在哪个议事原则的基础上?如此安排,具有怎样良好的效果?(08年考题)
答:文章巧妙地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展开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原则的基础之上。
(2)文章怎样运用以攻为守的方法,反驳“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答:针对变法“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则既据实又据理加以反驳。作者以攻为守,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
2
(3)作为一篇驳论文章,本文反驳论敌的着眼点放在哪里?(08年考题)
答:文章直接反驳论点,针对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则名不符实,论敌观点自破。
(4)盘庚迁都的史实引用,旨在说明什么?这是运用何种论据?
答:以盘庚迁都的历史事实为论据,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事实论据。 (5)本文语言委婉,柔中带刚的特点,表现在哪些地方?(同大纲3)
答:文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又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毫不讳言他们之间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在承认变法遭天下怨谤的同时,却表明自己绝无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的同时,却暗示出自己坚持变革的决心。从全文来看,本文语言委婉、柔中带刚。
4、《今》 大纲要求:
(1)认知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本文这一论点的现实针对性。
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本文写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当时作者作为中国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变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作者以此勉励青年要珍惜今天,立足现实,担负起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历史使命。体现出作者重视现实的思想意图和企盼变革的殷切心情。
(2)理解作者从“今”的时间意义和客观存在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中心观点的特点。
答:时间意义: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并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展开具体的阐释。作者先以哲人耶曼孙的话为理论论据,确证“今”最 可宝贵。然后以演绎法来论证“今”最易丧失。因为“今”最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今”最可宝贵。客观存在意义:作者为了从“今”的客观存在意义层面上来论证“今”是最可宝贵的,他着重阐发精神的因素所具有的不可断绝、永远传演这一特性,来突出“现在”承继“过去”、“现在”启发“未来”的重要性。
(3)理解本文中多种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同思考题2) 答:本文运用了事实论据: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 理论论据:哲人耶曼孙的话 比喻论据: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 这些论据都是对中心论点的有力论证。 (4)理解演绎法的论证过程及其作用。
答: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而时间是宇宙大化的组成因素之一→所以时间也具有刻刻流转,绝不停留的特征。作用:用演绎过程来论证“今”是最容易丧失的。
思考与练习:
(1)联系本文时代背景,简述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愿望?(同大纲1)
答:本文写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当时作者作为中国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变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作者以此勉励青年要珍惜今天,立足现实,担负起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历史使命。体现出作者重视现实的思想意图和企盼变革的殷切心情。
(2)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据?(同大纲3)
3
答:本文运用了事实论据: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 理论论据:哲人耶曼孙的话 比喻论据: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 (3)怎样正确理解“过去未来皆是现在”这一道理?
答:所有的“过去”都是由“现在”变成的,所有的“未来”都是以“现在”为源头,今天的“过去”都是往日的“现在”,今天的“未来”是将来的“现在”。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大纲要求:
(1)识记这是一篇驳论文章。(注意选择题)
(2)理解本文确立的颂扬“民族脊梁”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分析本文抓住论敌逻辑错误加以辩驳的论辩特征。 (4)理解本文最后一段话的深刻含义。
答:启示善良的中国人要擦亮眼睛,识破反动派的伪装,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广大支持革命的中国人民。
思考与练习:
(1)结合本文发表的相关背景,评述这篇文章的思想意义。
答:本文写于1934年,义正言辞地批判了当时一些人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驳斥了国民党反动政客、走狗文人之流诬蔑中国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谰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心,并热烈赞颂、肯定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认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2)作者如何采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对论敌进行驳斥?
答:采用直接反驳的方法,重在“破”,首先论证论敌“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所以论敌的论点中所谓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就恰恰是他们自己,而不是广大的中国人民。采用间接反驳的方法,重在“立”,树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从而推翻论敌诬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谰言。
(3)分析文中的语言文字的艺术特色。
答:作者善于借助模拟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与“自信力”相对的“他信力”、“自欺力”,形象贴切,使文章风格俏皮而不失庄重,锐利而别有风趣。寓逻辑性于形象性之中更是本文的艺术特色之一。
(4)为什么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答:这“地底下”所深埋的正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来书写的中国人真正的历史,而这历史绝不是状元宰相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所能替代的。(08年考题)
6、《裘》 大纲要求:
(1)掌握裘的定义、种类及其特点。(同思考题1) 答:裘的定义:“凡取兽皮制衣,统名曰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