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3 9:27: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答:第一自然段为第一个层次,极写未得西山之前,作者为排遣遭贬谪被流放的郁闷心情,而遍游永州城外的山水胜地,却不得解脱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11、《登西台恸哭记》 大纲要求:
(1)理解本文为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宋朝覆亡而恸哭的强烈爱国情感。 (2)领会本文“哭”字贯串全文的结构特点。
答:作者在祭奠的过程中回忆与文天祥的友情,为其恸哭,实则为三百年宋朝毁于一旦而恸哭,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作者哭于姑苏,哭于越台,三哭于西台,哭字贯穿全文的脉络,是全篇的文眼。
(3)具体分析本文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在表达主题、抒发情感、烘托气氛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功能。 答:作者既以景物描写来烘托祭奠的凝重、肃穆的气氛。如“有云从西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薄暮,雪作风凛”,突出了风紧、云暗、雪狂,凄凉阴惨给哭祭者心灵形成的重重心理感应。又以细节描写来直接宣泄作者心中痛惜悲愤之情。如:作者慷慨悲歌为文天祥招魂,“以竹如意击石”,居然“竹石俱碎”,可见作者悲从中来,难以自主,居然爆发出超常的力量。
思考与练习:
(1)作者在本文中两处提到他的父亲,这与文章题旨有何关系?
答:作者在本文中两处提到他的父亲,为作者回忆与文天祥的交往以及叙写登西台祭奠文天祥的事件提供了铺垫,并引出江山沦亡、人物凋谢、怅然若失的感慨,寄托了作者深切的亡国哀思。
(2)本文是如何以叙事来写情?为何说它写得情景俱在,曲折深沉?
答:文章记登西台恸哭祭文天祥的经过,详细叙述了时间、地点、景物以及哭而复歌、长歌号恸的情景,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文天祥沉痛的悲悼之情,寄托了深切的亡国哀思。文章第一层次,再追叙文天祥死后作者触物追思的伤悼之情;第二层次,记述了作者西台恸哭的全过程,又以细节描写来直接宣泄作者心中痛惜悲愤之情。文章在叙事中抒情,寄情于具体而郑重的叙述之中,写得情景俱在,曲折深沉。
(3)为什么说文章最后一段具有深化题旨的作用?
答:结尾一段自叙著述之意,表达写作本文的用心,看似与正题无关,却曲折表达了作者有余不尽的故国兴亡之感,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12、《徐文长传》 大纲要求:
(1)理解徐文长独立一时、卓而不群的奇特个性,和忧愤成疾、颠狂自戕的悲惨命运。 (2)理解本文“文中有我”,感情强烈的总体特色。(同思考题2)
答:本文是人物传记,却并不作平铺直叙的记述,而是融入作者的感情,行文跌宕生风,善于形容铺排,写得感慨非凡,有一股不平之气流注于其中,既体现了传主慷慨不平的人生意气,也传达了作者强烈的同情。
(3)分析本文“以事传人”与“以论传人”相结合的写人方法。
答:以事传人:概述徐渭生平,侧重写他受知于胡宗宪,展示他的才气与兀傲不群的人格风范。写徐渭晚年忧愤成疾,癫狂自残的情形,并附带交待他诗文流传的情况。以论传人:结合徐渭的生平遭遇和他的人格,高度评价了他在诗文、书画方面的成就,并对他怀抱奇才异能而终归于失意寄予同情。作者怀着
9
敬意和同情,直接表达他对笔下传主一生的评价和感想。
思考与练习:
(1)文章结尾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这一段话有何含义?
答:文章写徐渭其人其事,侧重写他独立特行,怀抱奇才异能而终归于失意的遭遇。同时又着意于写他为人行事的与众不同,“无之而不奇”,体现了晚明提倡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也给徐渭这一人物形象平添了浪漫的光彩。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说明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同大纲2)
答:本文是人物传记,却并不作平铺直叙的记述,而是融入作者的感情,行文跌宕生风,善于形容铺排,写得感慨非凡,有一股不平之气流注于其中,既体现了传主慷慨不平的人生意气,也传达了作者强烈的同情。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徐渭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