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5 5:33: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二讲 课堂导入艺术
一、导入
“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开始,其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音,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二、课堂导入艺术概述
1.定义:教师在进入新课题时,运用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行为方式。
2.作用:引起注意、确定目标、激发兴趣以及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3.特点:
针对性:满足学生听课的需要。(内容、年龄) 启发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简洁性: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4.构成要素
导入结构 引起注意 激发需要 促进参与 探行方查动式 情境创设建立联系提示差距形成期 式:
5.导入的教学功能 引入课题,集中注意力 激发兴趣,唤起求知欲 承前启后,创设教学情境 6.导入的原则 目的性原则 简约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
三、课堂导入艺术类型 (一)激发兴趣的导入 1.巧设悬念
(1)江苏省唐布荣老师讲授《竞选州长》时,先板书好课题,随后板书两组数学不等
a.州长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 b.马克·吐温≠马克·吐温
然后就说:“这堂课,我们解决两道数学题,请学生们认真看书,看谁先解决两道数学题。”
(2)《朱鹮飞回来了》导入
教师先在黑板上出示了一组等式:“1=1,1=8760,1=?”学生看着这组等式感到困惑不解。教师随即说:“我来告诉大家上面这组算式的意思:1=1,表示每一小时就有一种生物灭绝;1=8760,告诉我们一年里有8760种物种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上消失;1=?你们知道一只熊猫的价格是多少吗?毫无疑问,价格肯定很高,因为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极其珍贵。然而,在我国陕西秦岭一带有一种鸟,它的数量比熊猫还要少,比熊猫还要珍贵,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3)《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入(韩军)
韩军老师(以下简称师):我这个人有很多优点,有的优点大家一看就能发现。比如我朝这一站,诶(阳平调),身材还不错,蛮苗条;模样也还可以,挺潇洒的;这脸上优点就更多了(微笑着指着自己脸上的痘),这个,这个,还有这,共有二三十来个呢。看不到的优点也不少,比如我音色好,歌唱得很好,今天我就给大家唱一首歌。(只见韩老师走到电教平台前伸手轻按,一曲沉缓、悠扬、深情、动人的笛子协奏曲,回响在整个教室中,一种动人的气氛形成了。曲子名叫《遥远的思念》)
师:古人所说的“唱诗”的“唱”,实际就是吟唱,就是朗诵。诗歌本来就是拿来作吟唱的。今天我给大家吟唱的,是一首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4)《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入
教师先在黑板中间靠左侧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然后说:同学们都看过《编辑部的故事》吧?我所感兴趣的不是这部电视剧的本身,而是它的主题曲,谁能为大家唱出或诵出其中与“人”字有关的几句歌词?(“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的确,我们在生活中,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正是有了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才支撑了这个社会。那么谁能通过给“人”字加定语的形式概括一下自己所结识的人的特点呢?(学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有说“助人为乐的人,忠厚善良的人,尖酸刻薄的人”;有说“大公无私的人,鼠目寸光的人,卓尔不群的人”)大家说得很好,但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这个人是个“怪人”,“怪” 在哪里呢?他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顺势在已写好的“人”字前面加上“装在套子里的”六个字)。
(5)《皇帝的新装》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吆,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吆,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
对,是安徒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么睿智的安徒生是不可能沉默的,他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犀利的笔锋,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6)《孔乙己》导入(于漪)
本文写于一九一八年冬,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四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
喊》。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 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回答。
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道理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这又是为什么呢?学习之后我们可得到回答。
这篇文章是举世闻名的著作,情深,意深,含蓄,深沉,必须认真阅读,积极思索,好好领会。
2.故事激趣 (1)《雷雨》导入
曾经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程登门拜访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的《雷雨》那样的杰作来。”
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雷雨》是曹禺在中学时期开始构思,在大学毕业时完成的话剧处女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年轻的作品,成为大江先生眼里“丰碑”式的巨著呢?
(2)《春》导语
曾经有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话??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
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3)《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导入
美国有个著名的小说家马克·吐温,一次,他说“国会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那些议员恼羞成怒,一定要马克·吐温在报上公开道歉并修正说法。马克·吐温于是登报郑重声明,说他原先的说法的确有所不当,现在决定把它修改为“国会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吐温什么样的语言风格???对,辛辣的讽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代表马克·吐温这一语言风格的文章《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4)《从三到万》导入(钱梦龙)
师:从前有一个乡下财主,家财很多,但几代不认识一个字。有一年,他聘请楚地的一个读书人教他的儿子。先生先是教他儿子握笔描红,写一画说:“这是一字。”写两画说:“这是二字。”写三画说:“这是三字。”财主的儿子高高兴兴的把笔一丢,跑到父亲那里说:“我已经会了,我已经会了!可以不必麻烦先生,多花费学费了。还是辞退了他吧。”他父亲听了很高兴,依了他的主张,准备了一些报酬把先生打发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那位财主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喝酒。他叫儿子清早起来写请贴。过了很长时间,请贴还没有写完。财主就想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们猜,他看到了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说法与原故事基本相符)
师:傻儿子闹了一个大笑话。请同学们看课本目录,猜一猜,今天课内读哪篇课文? 生:(齐声)《从三到万》! (5)《伤仲永》导入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实。几年以后,它的朋友都以为它已经枝粗叶茂了,开花结果了,纷纷来要这棵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还没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 “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
请大家想想: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实了。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会怎样?让我们来看看方仲永,听听他的故事吧!
(6)《乘法》导入
有个学生叫李明,同你们一样,上三年级。他过生日那天,爸爸带他去吃拉面。大师傅一次拉一碗面条。师傅把一根又粗又长的面对折了一下拉长,又对折了一下拉长,这样反复拉了10次,李明和爸爸看得津津有味。后来一碗面条端上来,爸爸问李明:“你知道这一碗面条有多少根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李明在桌子上写写画画,张口就答:“这碗面条有1024根”。爸爸笑着点点头。李明真神了,他怎么知道有1024根?
3.热门话题
利用时事热点和学生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参与的方法。
(1)《蜀道难》导入实录(刘建松)
师:20世纪美国旅行家泰鲁。保罗在《游历中国》一书中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