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务袁殊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13 5:38: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特务袁殊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袁殊是上海滩风云一时的著名人物。 他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登上历史社会舞台,第一个冲破封锁,在自己刚创办的报纸上公开披露了“左联五烈士”遇难的消息。然而,曾几何时,原本思想激进左倾的袁殊,却突然成为国民党CC系骨干吴醒亚手下的红人,且与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关系密切,又因卷入所谓共产国际“怪西人案”而被戴笠掌管的特务处逮捕。

抗战爆发,戴笠亲自造访袁殊,委任其为少将情报组长。炸日本海军的军火仓库,派后来成为军统干将的顾伟狙击汉奸,策划炸掉丁默邨、李士群的76号魔窟,正干得风生水起时,袁殊突然因为军统上海区区长王天木的叛变,而被76号逮捕。公开出面来营救他的,不是军统,而是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及大名鼎鼎的“梅机关”。袁殊不但安然无恙,还成了日方的红人,成为“兴亚建国运动”主干。率团访日之时,受到日本首相及军部头头脑脑的接见。

汪精卫组织“国民政府还都”后,他被增补为汪记国民党中委。李士群任江苏省政府主席(省长),拉袁殊做教育厅长。江苏省长换了三个,每次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他这个教育厅长却岿然不动,最后还是自己不想干了,才拍屁股走人。抗战胜利,绝大多数汪政权中人,因充当汉奸而惶惶不可终日,袁殊却成为军统的抗战有功人员,被委任为忠义救国军别动军第五纵队指挥和军统直属第三站站长,授中将军衔。戴笠来到上海,准备亲自召见袁殊。不料,袁殊却不买戴

1

老板的账,从此人间蒸发。

1946年初,军统发出追捕令,缉拿“汉奸”袁殊。此后的一段时间,关于他的传言,流布不绝。有的说他在苏北共区做高官,有的说他被共产党枪毙了,也有的说他偷偷回到了上海。总之,泥牛入海,谁也没有关于袁殊的真切消息。耳目灵便如军统者,也仅仅知道袁殊是投向了共产党,至于其最终去向了何方,则一无所知。

这一销声匿迹,便是四十年。四十年中,绝无袁殊的公开消息。1984年5月14日,《新华日报》刊发的一篇新闻通讯,让潜伏了数十年的、活着的袁殊,重返人间。人们这才知道,这个与中统、军统、日汪都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其实早在1931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央特科成员,一直在潘汉年等人的领导下从事秘密工作。 1987年11月,袁殊在北京逝世,安葬于八宝山,国家安全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此后,关于他的经历,进一步得到公开。时至今日,袁殊的种种故事,已被广为传播。然而,笼罩在他身上的迷雾,却并没有被完全廓清。一方面,人们对他“五重间谍”的身份津津乐道;另一方面,对其进行政治定位的天平却一直在摇摆不定。袁殊究竟是“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还是“自首分子”、“汉奸”?且听楼主从头说起。

蕲州是鄂东南一座规模虽小但历史悠久的古城。 今日的蕲州,只是蕲春县的一个小镇。而据《蕲春县志》的记载,始建于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的蕲州城,在1949年前的680余年里,一直是州县治所。蕲州古城有一条享誉海内外、被媒体称之为“博

2

士街”的狭长老街——东长街。蕲州自古学风鼎盛,上个世纪,光从东长街走出去的博士、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据称就有上百人之多,且近乎一半具有留洋经历。 袁殊就出生在这条街上。

袁殊的先祖参加了朱元璋的农民起义,离开祖籍地江西,当了个小小的百户长,此后便落户蕲州,世代繁衍。贩夫走卒出身的袁氏家族,在蕲州学风的熏陶下,逐渐演化为当地一个颇负名望的书香门第。不过,到袁殊的父亲袁晓岚那一代,祖辈的遗泽早已耗尽,家道完全败落。袁晓岚兄弟五人分家析产的时候,留给他的只有两三亩果园。 袁晓岚承袭家风,也是个读书人,而且精于算术。他出身于增贡生(秀才),但对科举功名没有兴趣。二十世纪初年到武昌,就学于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新式学堂两湖书院和文普通学堂,“与黄克强、宋教仁、田桐、黄侃诸同志,先后同学,为文字道义之交”。 张之洞是洋务派领袖,他创办新式学堂的目的,是想将湖南湖北两省的优秀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