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复习题 1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16:26: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1.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有10多种,如FⅠ-FⅩⅢ 、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以及来自血小板的磷脂等。任何一个因子的缺陷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凝血障碍。

12.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该过程是由一系列的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过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过多或过少将导致高凝状态或出血倾向。

13. 血液凝固1~2小时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而释放出来的浅黄色液体。与血浆相比,血清中缺乏凝血过程中消耗的一些凝血因子,而增添了少量血液凝固时有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的化学物质。

14. 主要来自小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种具有灭活FaⅦ-TF复合物,发挥反馈性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作用的糖蛋白。目前认为是主要的生理抗凝物质。

15. 血浆中一种能水解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主要)等的蛋白酶,又称血浆素。在未被激活时以酶原的形式存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纤溶酶被激活,对保证正常血流的通畅、防止血栓形成起重要作用。

16 根据血细胞膜上与液体中所含凝集原的种类与有无,可把血液分为若干类型,称为血型。与临床关系较密切的是红细胞血型,所以血型又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重要的红细胞血型有ABO血型系统与Rh血型系统。

17. 根据红细胞上所含Rh凝集原的种类与有无而确定的血型。通常将红细胞上D凝集原的称Rh阳性,缺乏D凝集原的称为Rh阴性。Rh阴性的人在第二次或多次接受Rh阳性的血液后可产生输血反应。

18. 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混合(主侧),以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混合(次侧)观察有无凝集反应的试验。输血前进行该实验对检验供受血双方的血型,发现其他凝集原或凝集素,确定能否输血和如何输血极为重要。 问答题

1. 血浆蛋白主要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又可分为α1、α2、β、γ球蛋白等。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是:(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2)运输激素、脂质、离子、维生素及代谢废物等低分子物质;(3)参与凝血-纤溶的生理性止血功能;(4)抵抗病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的防御功能;(5)

营养功能。血浆中绝大多数晶体物质不易透过红细胞膜,水分子可自由透过红细胞膜,故相对稳定的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分的分布和红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和功能起重要作用胶体物质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因细胞膜,故胶体渗透压也会影响红细胞内外水的平衡,但因其所占比例极小,作用甚微,可忽略不计。

2. 等渗溶液是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是0.85%NaCl和5%葡萄糖。大量输液时一定要输等渗溶液,因为若不输等渗溶液,将造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或降低。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和功能。血浆晶体渗透压过低,水分将进入细胞,使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溶血;过高,水分则从细胞内透出,使红细胞皱缩,从而影响红细胞的功能。见上题。

3. 血清与血浆相比,前者缺乏纤维蛋白原、部分其他凝血因子和血液凝固时由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出来的物质。血浆的制备方法是将抽出的血液加抗凝剂后,经离心沉淀,取其上方的淡黄色液体即血浆;血液被抽出后,待其自然凝固后,自行析出的淡黄色液体,即血清。

4. 凝血过程分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过程。二者主要区别在:(1)启动因子不同 内源性凝血是因子Ⅻ启动;外源性凝血是因子Ⅲ启动;(2)反应步骤和速度不同 外源性凝血比内源性凝血的反应步骤少,速度快;(3)凝血因子的数量和来源不同 内源性凝血的因子数量多,且全在血浆中;外源性凝血的因子少,且需要有组织操作释放的因子Ⅲ参与。

5.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除了它能替补破损的血管内皮细胞、修复和保持血管壁的完整性,使出血不易或微小损伤及时止血外,还靠以下几方面协助止血:(1)血小板粘着、聚集于血管破损处,通过解体释放ADP、5-羟色胺等物质,收缩血管,减缓血流;(2)血小板聚集成团,形成松软得知血栓,堵住破口;(3)血小板释放PF3,吸附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形成凝血块,进一步紧塞破口;(4)血小板中的收缩蛋白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块收缩,更严密有力地堵住破口而止血。

6. 在ABO血型系统,其血型划分是依据红细胞表面是否有A或B凝血原而定,即“以原定型”。有A凝血原的为A型;有B凝血原的为B型;有A、B凝血原为AB型;没有A亦没有B凝血原的为O型。对于同一个体来说,血清中不存在凝血原结合的相应的凝集素。如何凝集原与相应凝集素结合,则可引起红细胞凝

集破坏,出现溶血现象。临床上进行不同的血型输血有可能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同时必须作交叉配血试验。

7. 交叉配血试验的方法是: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混合称为主测;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混合称为次侧。两侧均不凝集时方可输血;主侧不凝剂,次侧凝集时一般不能输血,但在特殊紧急情况时也可少量、缓慢输血,并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若主侧发生凝集,不论次侧是否凝集,均绝对不能输血。 论述题:

1. 贫血的只能种类和原因有:(1)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2)造血原料如铁缺乏,或营养不良造成的蛋白质缺乏,可引起缺铁性贫血;(3)红细胞成熟因素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4)胃液中内因子缺乏,将引起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影响红细胞的有丝分裂,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5)肾病时,合成的促红细胞的生成素减少,引起肾性贫血;(6)脾功能亢进,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脾性贫血。

2. 抽血医生和病人血经抗凝处理后,放入试管中用离心机分别分离出血浆和红细胞,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医生的A型红细胞与病人的血浆混合为主侧,病人的红细胞与医生的A型血浆混合为次侧,结果见下表。

主侧 可能血型 次侧 可能血型 确认血型 (1) + B或O - A或O O (2) - A或AB + B或AB AB (3) + B或O + B或AB B (4) - A或AB - A或O A 注:“+”表示凝集;“-”表示不凝集。 上述结果表示如下:

(1) A型红细胞为A抗原,它与病人血浆发生凝集,根据免疫反应特性,病人血浆中含有抗A抗体。含有抗A抗体的血型可能为B型或O型。A型血浆含有抗B抗体,它与病人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反应,说明病人红细胞膜上步不含B抗原。不含B抗原的血型可能为A型或O型,综合分析病人血型应为O型。 (2) A型红细胞与病人血浆不发生凝集,说明病人血浆中不含抗A抗体,不含抗A 抗体的血型可能为A型或AB型。A型血浆与病人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说明病人红细胞含有B抗原,含有B抗原的血型可能为B型或AB型,综合分析病人血型应为AB型。

(3) 同理,A型红细胞与病人血浆发生凝集,说明病人血型可能为B型或O型;A型血浆与病人红细胞发生凝集,说明病人可能为B型或AB型,综合分析病人血型应为B型。

(4) 同理,A型红细胞与病人血浆以及A型血浆与病人红细胞均不发生凝集,说明病人可能为A型或AB型及A型或O型,综合分析病人血型为A型。 综上所述,用交叉配血试验方法,不难分析出用已知B型血亦可鉴定病人血型;也不难知道用已知O型或AB型血是不能用此方法来鉴定病人血型的。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选择题

1.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 A. 形成去极相的离子流不同 B. 静息电位水平不同 C. 形成复极相离子流不同 D. 超射值不同 E. 阈电位不同

2. 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主要依据是 A. 静息电位的水平 B. 0期去极化的速率 C. 平台期的长短 D. 超射值的大小 E. 动作电位时程长短

3. 兴奋传导速度最慢的心肌细胞是

A. 心房肌 B. 浦肯野纤维 C. 房室交界 D. 左右束支 E. 心室肌

4. 兴奋传导速度最快的心肌细胞是

A. 窦房结P 细胞 B. 心房肌 C. 房室交界 D. 浦肯野纤维 E. 心室肌

5. 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水平接近于

6. 心室肌细胞平台期的主要跨膜离子流是

A. Na+内流、K+外流 B. Na+内流、Ca2+外流 C. Ca2+外流、K+内流 D. Ca2+内流、K+外流 E. K+内流、Na+外流

7. 普通心肌细胞去极相和骨骼肌细胞主要不同在于

A. 去极相幅度大 B. 去极相由Ca2+内流产生 C. 去极化速度快 D. 去极化持续时间长 E. Na+通道对TTX 不敏感

8.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超射值主要决定于

A. Na+平衡电位水平 B. K+平衡电位水平 C. 阈电位水平 D. 静息电位水平 E. 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

9. 对心肌细胞复极化时Ito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使膜电位迅速回到平台期水平 B. 主要离子成分是K+

C. 通道在膜电位去极化到-40 mV 时被激活 D. 能够被Mn2+阻断 E. 约开放5~10 ms

10. 内向整流是指

A. 一过性Na+的内向电流 B. K+的通透性因膜的去极化而降低 C. 0 期去极化激活的IK 电流 D. 通过L型Ca2+通道的内向Na+电流 E. 通过L型Ca2+通道的内向Ca2+和Na+电流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