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医学?/p>
《黄帝内经?/p>
《神农本草?/p>
《素女脉诀?/p>
中医理论体系内容: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方剂、本草、针灸、辨证、诊法、治则、养
生、运?/p>
用阴阳学说阐明医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p>
说明各种事物的普遍联系②说明事物的平衡、不平衡
③说明事物的互相转化④说明阴阳为矛盾共生
用阴阳学说说明事物的互为转化: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
暑,秋生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确立学派的依据:①师承授受:亲炙(师徒面对面传授学习?/p>
、私淑(未曾见面,学习著?/p>
尊其为师)②学术争鸣:不同学派、不同医?/p>
六大学派:医经学派:
《黄帝内经?/p>
;经方学派:经验方或仲景方;河间学派:火热立论;
易水学派:脏腑病症;寒温学派:中医外感病;汇通学派:中西医汇?/p>
刘完素(刘河间)
亢害承制论:①自然界运气承制是保持事物运动平衡的必要条件
②五运之气偏亢到一定程度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
火热论:
①火热病的广泛性②六气皆能化火③五志过极皆为热甚④火热病的治疗
(表证宜?/p>
解,里证宜攻下)
张从正(张子和)
处之者三,出之者三:天之六气、人之六味、地之六气合称三部之气,太过或者不及时变为
三部邪气?/p>
侵犯人体导致三部之病?/p>
按照症状部位不同分为上中下治疗对应用汗(表解)吐
(上涌)下(下泄)三法,使得邪去正安?/p>
攻邪之法:汗吐下三法
朱震亨(朱丹溪)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①理论依据,源于内经②取类比象,天地日月③人体阴精,迟成早渴
④精欲无涯,动火耗精⑤动静得宜,收心养?/p>
火热证的辩治:①实火可泻:正治法(黄连解毒汤热者寒之,小便降火极速,硝黄冰水?/p>
火郁发之:外受风寒(苍术柴胡?/p>
,内有郁热(火郁汤)
反治法:火盛者,当顺其性而发之必兼温?/p>
②虚火可补:滋阴降火法:阴血虚而相火旺(四物汤加黄柏)阴精虚而相火旺(大补阴丸)
引火归源法:附子未津调,敷涌泉穴
甘温除热法:人参,白术,甘草
郁证病因病机:寒暑交侵(外)
、饮食失节(饮)
、七情内伤(情)
、劳役过度(劳)导致?/p>
血佛有郁,导致血热湿痰(六郁)使得相因为病,变生他病(气湿痰热血食)
10
、孙一?/p>
论命门:含义:命门乃肾间动气,蕴含着原气、动气生生不息的变化,为人身先天之太极,
是原气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机理?/p>
部位:无形质、无具体部位可言、无经络可指、无动脉之形?/p>
属性:非水非火,可比作坎中之阳,反对命门属火,右肾属火
功能?/p>
肾间动气即元气,
元气生生不息的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脏腑、经络的形成
和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离不开?/p>
论火:天人之火各具君相;火有内外邪正之分
10
、张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