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论再生缘》书?/p>
?/p>
/
余英?/p>
近偶自友人处借得海外油印本陈寅恪先生《论再生缘》一书,据所附“校勘表”知原书亦为油印,固?/p>
尝正式出版也。此书流传情况至为不明,书成年月,遂亦无明确之记载,然稍考书中所附载之诗及案语,则知?/p>
书实作于
1953
?/p>
1954
年之间,兹请先证明成书年代:
陈先生于《蒙自南湖作》诗中注云:“寅恪案,十六年前作此诗
”是知书成之际上距陈先生在蒙自时
已逾十六年,陈先生原执教清华大学,其南迁时间与北大同。据钱穆先生《国史大纲》之《书成自记》云:“二
十六年秋
......
学校南迁
......
取道香港,转长沙,至南岳。又随校迁滇,路出广西,借道越南,至昆明。文?/p>
院暂设蒙?/p>
......
则二十七年之四月也?/p>
......
秋后,学校又迁回昆明。”则陈先生此诗必作于二十七年滞留
蒙自之数月间。自二十七年下推十六年为西历
1954
年。又书末附诗两首之序言有云:“癸巳秋夜,听读清乾?/p>
时钱唐才女陈端生所著《再生缘?/p>
......
”癸巳为
1953
年,盖陈先生听读《再生缘》之时也。今按此书考证?/p>
繁,决非短期内可成之作,陈先生双目失明,材料之搜集与爬梳,处处须有人为之助力,则所需时日必更长。书
中有一处记考证之经过云:“寅恪初疑陈端生之夫范某为乾隆时因收藏《顾亭林集》获罪,议遣戍而被赦免之范
起凤。后又疑为乾隆间才女陈云贞之夫,以罪遣戍伊犁之范秋塘。搜索研讨,终知非是。然以此耗去日力不少?/p>
甚可叹,亦可笑也。”可见此书非仓猝可成。今姑推定此书之写作始于
1953
年秋,而成?/p>
1954
年,虽不中当?/p>
不甚远也。英时之所以如此龂龂于年代之考定者,固不仅出于对先生考证学之倾慕之忱而故为东施之效颦,而实
亦由于成书年代之确定足以反映陈先生撰述之动机及其时代之背景,关系陈先生近数年来身陷大陆之思想状况
者,至大且钜。陈先生云:“寅恪读《再生缘》,自谓颇能识作者之用心,非泛引杜句,以虚词赞美也。”今?/p>
时草此文亦犹先生之意也!
今按陈先生此书之作盖具两重意义,其一为借考证《再生缘》作者陈端生之身世以寓自伤之意,故一?/p>
日:“偶听读《再生缘》,深感陈端生之身世,因草此文。”再则曰:“江都汪中者,有清中叶极负盛名之文士,
而又与端生生值同时者也。作《吊马守真文》,以寓自伤之意
......
”其二则为借《论再生缘》之书而感?/p>
世变,以抒发其对当前政治之厌恨之情,此层则为本文后节所欲三致其意而暂时不能不搁置者也。兹请先申论?/p>
感怀身世一点?/p>
陈先生自抗战初期即患目疾,而当时医药条件不佳,一误再误,终至双目失明。以先生之“绝世才华?/p>
及其史学造诣之深,又值最能著述之?/p>
(
病目时大约才过五?/p>
)
,而遽失双目,其内心之痛殆不可以言喻。此种病
苦积之既久,自不能不一求倾吐,而《再生缘》作者陈端生之遭遇颇有可以与陈先生相通者,此《论再生缘》一
书之所以作也。故《序文》中有云:衰年病目,虚书不观,唯听读小说消日.偶至《再生缘》一书,深有感于?/p>
作者之身世,遂稍稍考证其本末,草成此文。承平拳养,无所用心,忖文章之得失,兴窈窕之哀思,聊作无益?/p>
事,以遣有涯之生云尔
!
夫陈端生为乾隆时写弹词之才女,而陈先生则当代隋唐史之权威,前者中年殂?/p>
(
陈端生卒时约四十?/p>
)
?/p>
后者寿逾从心;前者生当清代太平鼎盛之日,而后者则遭逢近世离乱之秋,二人身世之不相侔者亦已多?/p>
!
今并
而论之,果有说?/p>
?
英时细绎《论再生缘》一书,知陈先生之所以深感”于端生者盖有数事焉?/p>
其一则同?/p>
“禅机蚤悟,
俗累终牵?/p>
?/p>
致所欲著逑者终不能成?/p>
此点但引陈先生原文一节即可以明之?/p>
呜呼
!
端生于乾隆三十五年辍写《再生缘》时,年仅二十岁耳。以端生之才思敏捷,当日亦自谓可以完?/p>
此书.绝无疑义。岂知竟为人事俗累所牵,遂不得不中辍。虽后来勉强续成一卷,而卒非全壁,遗憾无穷。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