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p>
1.
通信网子网功能可以分为业务网、传送网和支撑网
业务网:固话网、移动电话网、互联网?/p>
IP
电话网、点
数据通信网、智能网、窄带综合业务网?/p>
N-ISDN
?/p>
、宽
带综合业务网?/p>
B-ISDN
?/p>
?/p>
传送网:数字信号传送网
支撑网:信令网、数字同步网、电信管理网
2.
协议:通信双方必须遵守的规?/p>
同一层之间通过协议通信,相邻层之间通过原语通信?/p>
相邻层之间通过业务接入?/p>
/
服务接入点进行通信?/p>
传输
层是端口?/p>
协议是“水平的
?/p>
,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p>
规则
;
服务是“垂直的
?/p>
,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p>
间接口提供的?/p>
3.
OSI
参考模型各层功?/p>
应用层:向用户提供服?/p>
表示层:对数据进行格式转?/p>
会话层:为通信双方建立一个会话连接,并控制会话过
程的进行?/p>
传送层:建立主机间端到端的连接,保证端到端间数?/p>
传送的可靠性?/p>
网络层:根据数据传送的目的地和网络状态选路,保?/p>
数据在网络中的可靠传送?/p>
数据链路层:利用差错控制、顺序控制和流量控制及链
路层的控制和管理,保证相邻节点间的链路上数据的正
确传送?/p>
物理层:利用物理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提供物理连接,
以透明地传送比特流?/p>
4.TCP/IP
上到下是应用层?/p>
TCP
层?/p>
IP
层、网络接入层、物理层
5.
两种模型的对应关系:
OSI
参考模型是一?/p>
7
层结构,
TCP/IP
协议模型是一?/p>
5
层结构,其中
TCP/IP
的应用层?/p>
OSI
的应用层相对应,
?/p>
TCP/IP
协议模型中没有表示层和会话层?/p>
这两层的?/p>
能包含在应用层中?/p>
TCP/IP
中的
TCP
层对?/p>
OSI
中的?/p>
送层?/p>
IP
层对?/p>
OSI
中的网络层,
TCP/IP
中的网络接入
层不能和
OSI
中的数据链路相对应,
是指
IP
网络的接?/p>
层具有独立的通信功能,可以使以太网?/p>
SDH
网?/p>
ATM
网络等协议?/p>
第二章:
1.
?/p>
?/p>
?/p>
?/p>
?/p>
?/p>
?
2.
电话网的路由规划
基干路由
:
不允许溢?/p>
低呼损直达路?/p>
:
不允许溢?/p>
高效直达路由
:
允许溢出
3.
网间互通原?/p>
i.
网间互联原则上应在本地级
ii.
同一运营商的网间互通遵循“发端入网?/p>
?/p>
不同运营商的网间互通遵循“收端入网?/p>
?/p>
(以
3G
用户与本运营商固定电话用户间的互通为例)
某业务区?/p>
3G
用户呼叫本业务区的固定用?/p>
?/p>
A
业务
区内主叫
3G
用户?/p>
A
?/p>
MSC/GMSC
?/p>
A
市本地汇接局?/p>
A
本地端局→被叫固定电话用户?/p>
?/p>
某业务区?/p>
3G
用户呼叫省内其他业务区固定用?/p>
?/p>
A
业务区内主叫
3G
用户?/p>
A
?/p>
MSC/GMSC
→省?/p>
DC1
?/p>
B
?/p>
DC2
?/p>
B
市汇接局?/p>
B
市端局?/p>
B
市被叫固定电话用
户?/p>
?/p>
某业务区?/p>
3G
用户呼叫其他省本地网的固定用?/p>
?/p>
A
业务区内主叫
3G
用户?/p>
A
?/p>
MSC/GMSC
→省?/p>
DC1
→其
他省
DC1
?/p>
X
?/p>
DC2
?/p>
X
市汇接局?/p>
X
市端局→被叫固?/p>
电话用户?/p>
某业务区内固定电话用户呼叫本业务区内
3G
用户
(主
叫固定电话用户→本地网端局→本地网汇接局?/p>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