谤议不胜寒,冰心在玉?/p>
——《芙蓉楼送辛渐》宽度教学设?/p>
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
曾昭?/p>
一?/p>
设计理念
王昌龄作为唐代诗坛上的一个特殊人物,
七绝尤为出色,可与李白“争胜毫
厘?/p>
,故被后人冠以“七绝圣手?/p>
;他开馆授徒,传授作诗方法,培养诗才,时人
称之?/p>
“诗家夫子?/p>
?/p>
他还潜心研究总结诗歌创作理论?/p>
著有
《诗格?/p>
?/p>
《论文意?/p>
?/p>
《十七势?/p>
,提出了许多独具匠心的诗论观点,尤其是首先提出了诗歌的“意?/p>
概念?/p>
,是众多唐朝诗人中少见著有诗歌理论的人。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唐朝诗
歌“风骨”的代表,却在小学教材中,鲜见他的作品。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在十
二册小学语文教材中,只有《芙蓉楼送辛渐》一诗,而且还不是单列一课重点学
习,
而是作为古诗词背诵之一列入六年级下册毕业复习,
背一背而已?/p>
而李白的
诗作有五六首(有的只选了一两句?/p>
,有的作为重点,单列学习。王昌龄在小?/p>
教材中的尴尬地位,对于学生了解王昌龄,欣赏其诗作,十分有限?/p>
本课教学设计便是要借助王昌龄小学教材中唯一诗作《芙蓉楼送辛渐?/p>
,将
《小学古诗词必背七十首》中王昌龄入选的三首诗《从军行?/p>
《出塞曲?/p>
《芙蓉楼
送辛渐》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王昌龄及其“三境”诗说,体会王昌
龄诗歌独特之美?/p>
二、宽度教学可建材?/p>
1
、殷璠《河岳英灵集?/p>
,于王昌龄诗前小序说?/p>
“奈何晚节不矜细行,谤议
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息?/p>
。王昌龄为什么要表达“一片冰心在玉壶”?
是因为有人对他人品的攻击,以至于“谤议沸腾?/p>
,带来了恶毒的效果——不?/p>
“洛阳亲友”叹息,认为王昌龄就是一个“人品有问题”的人?/p>
2
、王昌龄的“三境说?/p>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三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p>
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像,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p>
外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