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规范学习总结
A
:能力保护设计的基本原理?/p>
对于能力保护构件的设计与地震力已经没有关系了,这与?/p>
89
规范》是个显著差别,?/p>
力保护构件在地震过程中一直要处于弹性范围内工作,而与能力保护构件相连的延性构件是
允许出现塑性变形,这种情况下就要把延性构件能承受的最大抗力计算出来(这与地震力没
有关系的,是构件本身的特性,延性构件在地震中达到这个最大的地震力后就会维持这个?/p>
不变,从而使与其相连的能力保护构件得到保护)依次推算每个能力保护构件需要的最大抗
力,使其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弹性。也就是被保护的构件与地震力已经没有关系?/p>
B
:延性构件:
对于延性构件在
E1
地震作用下需要保持弹性,而在
E2
作用下可以进入塑性状态,所?/p>
E1
作用的时候关心结构的强度?/p>
而在
E2
作用的时候关心结构的变形?/p>
注意
E2
计算的时候要
注意如果用反应谱的时候要用截面有效刚度进行折减,用非线形时程分析的时候要用纤维单
元或者弹塑性单元考虑材料非线形?/p>
C
:超强系数:
超强系数
=
结构的实际极限承载力
/
结构的设计承载力(采用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结构
承载力)
超强的原因很多,这里说明一点:
?/p>
〈混桥规?/p>
〉中规定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结构的破坏标?/p>
是材料达到材料屈服强度,也就是的材料强度标准值,而我们实际采用的是材料强度的设计
值,材料强度的设计?/p>
=
材料强度标准?/p>
/
分项系数。这是出现超强的一个原因。实际求解超
强系数的时候结构的设计承载力是采用材料强度标准值的,所以需要注意。矩形截面容易求
解。圆形截面可以通过圆形截面小程序采用逐步叠代的方法求解,只是需要修改其中的材料
设计强度值?/p>
D
?/p>
8.1.5
条与
8.1.1.5
?/p>
约束混凝土与非约束混凝土的概念?/p>
规范条为了使延性构件有足够的延性能力,
故将提高约束混凝土区域作为一个限制条件,
其中圆形箍筋内部全部是约束混凝土,而矩形截面的箍筋仅仅是交点处是约束混凝土,为?/p>
提高矩形截面的约束混凝土区域所以加了很多拉筋,目的是为了增加交点数量。保证约束混
凝土区域。该条与圆形截面无关,因为圆形箍筋可以保证内部混凝土均为约束混凝土。但?/p>
在沿着构件的纵向,依然需要加密箍筋间距?/p>
另外规范?/p>
8.1.2
条规定塑性铰区体积含箍率最小为千分之四?/p>
对于直径较小的构件可?/p>
配螺旋钢筋,但是直径稍大,该条很难满足,就需要采用较密的环筋加拉筋的方式满足该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