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怎么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6:28: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时政新闻为何不受读者欢迎?

一是时政新闻可读性差,二是时政新闻同质化。

时政新闻本身存在容易枯燥、干瘪、生硬、索然无味的问题,相对于社会新闻多渠道的来源,时政新闻的主要来源渠道大多“同一”,不是新闻发布会,就是领导讲话稿,或者是各部门的汇报材料、工作总结。记者写出的稿件几乎千人一面。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转变观念

时政新闻也要与时俱进。

首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背景要求时政报道更多地关注经济话题;

其次,时政新闻要力求和广大读者“发生关系”,找出和读者有关的新闻要素。

再次,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也要求媒体根据受众需求的变化,提供更专业、更深入、服务性更强的时政报道。

二、采用“华尔街日报体”

时政新闻也要社会化,硬新闻要软化,要追求角度独特。

“华尔街日报体”是《华尔街日报》常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多运用在非事件性新闻报道与写作中,以引人入胜、趣味盎然的人物或故事开头,再自然过渡,层层递进,如同剥笋般逐步地把所要交待的新闻主题和盘托出,最后又呼应开头,回以开头时的人物身上。写作步骤与结构是:

第一步:开头(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 第二步:过渡(承小故事启大主题) 第三步:展开(集中力量深化主题)

第四步:结尾(回应开头故事作总结或升华)。

实际上,“华尔街日报体”的精髓是以写故事的手法来写新闻,将一些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写成有较强可读性、易读性和趣味性的软新闻。而它的结构又很像中国文论中的“凤头、猪肚、豹尾”的主张,讲究文章的起、承、转、合。

在非事件性新闻或深度报道的开头采用故事性描述的写作技巧,通过讲述一个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的人物故事,引出所要报道的新闻,然后逐渐展开,深化新闻主题。

三、 “华尔街日报体”值得时政记者学习的地方

1、学习它以故事带新闻的方法,增强时政新闻的可读性。

我们的记者写时政类稿件时喜欢用“记者从某某部门获悉”生硬开头,这在“华尔街日

报体”是不可能的。它首先必须展示新闻事件涉及到的活生生的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人物或现场的描写实际上就像电视新闻的新闻画面一样可视。当然,要描绘这样的“新闻画面”,要求记者不是拿到材料就万事大吉,还必须深入补充采访,寻找一些与新闻相关的人和事。 2、学习它“在诗外”所做的功夫,将同题新闻做成独特新闻。

一项重要措施或一项政策法规的出台,总有其背景和原因,总要影响或将影响一些人群。我们记者的通病是,往往只关注政策条文本身的信息,不关注与政策相关联的人或故事。

“华尔街日报体”要求,信息不能太单一,传播不能太赤裸,必须尽可能占有丰富的信息。我们看“华尔街日报体”的新闻,它一般是通过大量生动丰富的“关联信息”(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的信息、人物故事)来深化新闻“主信息”(主题)的,读起来让人觉得丰富多彩,避免了时政新闻的干瘪枯燥。而这些“关联信息”的采集,恰恰容易是独家的,恰恰体现了华尔街日报记者的功夫,与别人不一样的独到之处。可以说,没有这些“关联信息”,就没有“华尔街日报体”,同样,没有新闻发布会和文件材料以外深入仔细采访到的独家“关联信息”,就不会有独家新闻。这就要求记者在跑机关时,不仅仅是拿材料,参加会议,还要做一些后续采访工作。对于一项重大新闻可能涉及到或已经影响到的人和人群,记者必须再深入采访,从死材料以外再寻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鲜活故事。我们现在的一些记者缺乏的就是自我寻找,习惯于现成的材料。仅仅靠文件材料,是绝对写不出独特的新闻来的。 3、学习它选择角度的独到之处,将硬新闻软化为社会新闻。 “一千人死亡是个数据,一个人死亡是一场悲剧”。 任何新闻事件都是由部分和细节构成的,记者就是要善于从寻找和选择最具表现力、最为人关注的细节。我赞同这样一句话,新闻是一种选择的艺术。面对同一新闻,不同的记者认知深度和选材角度的不同,反映在报道中必然不一样。

“华尔街日报体”主张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写新闻,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故事主角,是记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次要考虑选取人物一系列故事和语言中最典型的事和最典型的语言,为所要表达的主题服务。在很多情况下,“华尔街日报体”新闻故事中的主角不是官员,而是低层平民。一般是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主题,写他们的感受和变化,使得大主题的新闻更具亲和力和贴近性。我们说“为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如果我们的记者跑完机关就收兵,不深入基层,不从普通人的角度写来自机关的新闻,又怎样体现我们的贴近性呢?

四、写时政新闻,这些要素不能忽视

1、找出时政新闻中体现领导亲民、爱民、具有亲和力的要素;

2、找出时政新闻中与受众有关的要素。

五、新闻是一种选择的艺术

第一,对象的选择。你要采访什么、报道什么,当然要选择。选择的标准四个字:好看、有用。

第二,角度的选择。角度也就是立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切

入角度体现着不同的取舍和写作意图。报道所选的角度要做到立意新、题材新、表现手法新。

第三,结构的选择。结构就是“谋篇布局”,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文章结构的基本要求是:完整性、连贯性。

第四,材料的选择。主要分两项:第一,取舍。就是哪些材料要,哪些材料不要。第二,决定详略。就是哪些材料要详写,哪些材料要略写。

第五,风格的选择。在动笔写作之前必须考虑这篇文章用什么样的风格、文体来写。有时候因为文体、风格不对,整篇文章写出来会很别扭。

相关链接

“华尔街日报体”新闻案例

案例一:《快餐店锱铢必较 餐巾纸越发越少》

(点评文章原载《今传媒》杂志。评点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葛贞) 开头:

最近情况变得如此之糟,以至于迪华纳.加德纳已开始自己准备餐巾纸。她每周两次在Popeye’s快餐店吃午餐,但从一年多前开始,这家快餐店里的餐巾纸就不再随处可拿了,而柜台里的员工也只提供少得可怜的餐巾纸。所以,当加德纳回到办公室时,手上总是油腻腻的,于是,她开始自己准备餐巾纸。“我的桌子上总放着餐巾纸,”35岁的加德纳说。 爱吃汉堡包的柯客.沃尔登是一名51岁的咨询顾问,住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他注意到这里的快餐店在发放餐巾纸时也变得十分吝啬。“现在我确信他们的口号是‘你应该自己买餐巾纸’,”沃尔登说。

(点评:文章以两个普通人物在快餐店的遭遇,吸引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想象,设置了悬念:为什么快餐店在发放餐巾纸时变得吝啬?这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不忍放下,想一睹为快。这种与新闻相关的人物故事,着力于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避免深度新闻的严肃与刻板。这样“以小见大”,通过讲述人物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使读者的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地被带入新闻主题。) 过渡:

餐巾纸正在消失。快餐店正在定量、减少发放餐巾纸,实际上就是把它们藏起来了…… 一些餐馆在自动发放机里装上过量的餐巾纸,以使顾客每次很难从中抽取一张以上的餐巾纸……

芝加哥Popeye’s Chicken&Biscuits 的老板雅各布.阿斯莫让他的员工对顾客依次发放餐巾纸。他为自己的决定辩护说:“人们滥用(餐巾纸),他们一次就拿20到25张。”正是这家快餐店使加德纳开始自己准备餐巾纸。

与此同时,据SCA Tissue North America称,从 Arby到 Taco Bell的所有快餐店都在缩小餐巾纸的尺寸…… 纸巾业顾问罗杰.博格纳估计,现在快餐店的餐巾纸比十年前薄了10%。芝加哥Au Bon Pain面包房的顾客凯瑟琳.门多萨在用午餐时举着一张餐巾纸说:“我能透过它看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