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9:39: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管理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2012年10月26日 09:46 来源:《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5期 作者:黄诚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3

一、引言

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也是一门艺术。“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特别提出的“管理比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思想,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管理水平,走出国门,抢占全球企业管理制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如何有效提升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使企业保持长胜不衰,永葆青春活力,基业长青呢?笔者认为,管理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企业管理涉及内容广泛,具体体现在方方面面。这里讲的管理主要是如何对员工的管理。员工是企业生产要素中的第一生产力,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企业的兴旺发达,成功与辉煌,从一定意义上讲,关键取决于员工的整体团队的共同配合、密切协作、攻坚克难、拼博创新。因为企业的一切实践活动要靠员工来完成。如果没有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无从谈起。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了国家经济实力增长的主要力量。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用骄人的业绩演绎了“大象快跑的故事”,提升了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在2010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8家中国企业榜上有名。另有数据显示,在绩效指标方面,中国已有13的行业领先企业赶上或超过世界企业500强。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同时也要看到,时下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进入新阶段,企业在管理方面凸显的一系列问题正在不断迸发。比如,管理粗放,忽视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利益分配不公,企业效率低;激励机制不尽完善、合理;企业腐败等问题。只有不断深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以改革的精神,破解管理中的难题,才能有效实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良性互动,再创企业发展辉煌。

二、创新企业管理理念

企业管理说到底,关键是对人的管理。人是企业各项管理中最基本、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不仅是企业管理的主体,而且也是企业活动的实践者。员工智慧作用的发挥,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在企业各管理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管理者要不断地创新管理理念,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出发,以全新的姿态、方式、方法,感染和引导员工紧紧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而不懈的努力奋斗,形成统一的思想,达成良性互动的行为准则,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1.准确把握员工的思想脉络及行为规律,运用多元、多格局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当前,很多企业管理者,仍是在“把人当做物”来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必然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大损失。只要对员工管理得当、科学,就会不断地创造人间奇迹,这是人类发展反复所证明了的一条真理,他不仅会成倍地提高效率,而且也会为企业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因此,企业管理者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要善解人意,要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方法转变,矫正自己的管理行为。其实“人”才是一切改善的根本。在本世纪初,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就开始将精益管理进一步深化,从对造物的精益,进一步转向造人的精益。这就是“人性化”的管理。要让员工深刻而切身感悟到企业工作的温馨,真正找到自己在企业的生存价值与作用。彼得·圣吉的中国伙伴张成林阐释道:“要更多地让员工反思‘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是关键。组织学习有一公理:人们不管具体追求的是什么,最后其实发现大家都是以精神层面的东西为目标。可能有的员工自己认识不到,但是如果你追溯他的目标,几个回合追问下来,员工的回答就都很像了:在追求成就感!”这样,无论你是团队

内的一员,还是作为社会和自然的一员,都会对自己的价值有一个重要性认识,从而更易形成管理合力,而非各自为战。

2.强化企业管理,打牢基础。虽然,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引领下,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进行了“洗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阵痛,一大批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等多种形式,企业户数由原来的196家减少到现在的118家,全国共有1299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到2000年,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80%以上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企业基础管理仍然十分薄弱,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背景下,显得力不从心,企业活力不足,发展后劲堪忧,难以抢占国际国内市场的制高点,其关键原因,就是企业管理基础不牢,而且严重滞后。富士康企业发生的13起员工跳楼惨案,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管理基础差、管理不到位所致。因此,加强企业管理,打牢基础,做好内部各要素管理工作,依然是未来我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走向成功,占领国际舞台的当务之急。对此,要着眼于在企业管理体系、管理机制、管理文化、管理基础下工夫,以继续深化改革的精神,彻底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用现代化企业管理手段,以科学的规范、流程及控制,完善企业管理精细化,提升企业科学化管理水平。

3.注重对企业员工的“人性化管理”。企业无论大小,员工始终与企业同生死、共患难,共同为社会、人类创造奇迹。对员工来说,他们始终在为自己的企业作着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企业应当尊重每一位员工在工作、生活、学习,吃住行等方面的权利,给予更多的关心及关怀,帮助他们解决好工作、学习、生活等现实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真正感悟到企业就是自己家,企业视员工为家庭成员,使之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并肩作战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与企业有效结合,员工为企业而献身。笔者认为:一是要从企业员工内心深处给予关怀和爱护;二是要尊重企业员工个性特征对其进行培训;三是要以有效的激励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四是要以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对员工进行考核;五是要经常保持和员工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与动机;六是要搭建更多的平台让员工展示自己的才华。

三、构建激励机制,实现企业有效管理

所谓激励,主要用于管理,是指管理者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人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新性,使员工去自觉努力实现自我人身价值,更好地实现企业组织目标。它的分类通常情况下有五种,即目标激励、物质激励、机会激励、民主管理激励、情感沟通激励。实践告诉我们,有效激励是稳定企业人才聚集的基础,而人才聚集则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只有强势的企业,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而强势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争。这些是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激励不仅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利用各种有效手段,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新性的法宝。

1.物资与精神激励的方法。当前,在我国企业及社会管理中,通常采用的是物质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的办法来刺激人对某一目标任务的完成。物资激励,就是通过物质刺激的形式,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股权等;负激励,如罚款等。鼓励职工开创性地工作。这些刺激虽然很有必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当人们的幸福指数提高时,不再满足物资的刺激,而更多地追求精神奖励。所以,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激励的方法是不同的。在具体实践中,物质刺激的额度不能过大,要防止高低悬殊造成相互攀比,而降低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就当前来讲,就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特点,把物质与精神激励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再创辉煌。

2.建立多元、多层次激励机制。多元、多层次激励机制的目的,是为了调动不同层次员工的积极性,使每位员工的自我价值实现得以充分体现。据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调查发现,部门员工若不想被解雇,

发挥出个人能力的20%~30%就能保住饭碗,但如果员工受到充分激励,他们的工作能力能发挥80%~90%,其中50%~60%的能力差距是激励的作用所致。因此,激励的手段要灵活、多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不同工作、不同人、不同情况员工的积极性。联想内部管理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制定新的、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方案时,要多留一点空间、多一点办法、多一点跑道,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为企业发展后劲增值而贡献力量。

3.进一步完善企业家的激励机制。企业家的收入高低,对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薪酬过高,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的发展;过低必然对企业家、负责人是一大伤害。如何有效地做到科学、合理呢?笔者认为,一是薪酬要与企业效益挂钓、效益升则薪酬升、效益降则薪酬降,这样可解决增长机制不合理的问题;二是考核办法、结果与薪酬挂钓,从根本上解决薪酬能上能下的问题;三是在激励方式上要加大与市场接轨的力度,一方面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要切实制定具有本国特色的薪酬机制。这些年来,虽然我国企业为做强中国经济作出了较大贡献,但是我国的经济实力并不雄厚,各方困难、问题凸显,需要加大力度解决贫困、不公、不协调等难题。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推进中国经济、企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洞察“系统思考”的价值[J].中外管理,2011,(10):44.

[2]泰罗。“科学管理”中国企业之最薄弱环节![J].中外管理,2011,(10):56.

[3]柳娃,刘奕。论激励机制在现代企业人生资源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23.

[4]都跃良。管理者“通”管理的共性要素[J].中外企业家,2011,(11)。

[5]严云鸿。企业人本质量管理的新思路[J].时代金融,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