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多半(儿)”的语义指向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13:57: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副词“多半(儿)”的语义指向

作者:高 松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01期

一、问题的提出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多半”的解释是:“多半”是个副词: ①表示某一数量内的半数以上;大部分。如: (1)a 游览北京名胜古迹的多半是外地人。

b 我的藏书多半儿是自己买的,也有一部分是别人送的。 c 参加长跑运动的多半儿是男同志。 ②通常。如:

(2)a 休息日,我们多半去父母家团聚。 b 过了立秋,天气多半会变得凉爽起来。 c 他有什么重要事情,多半要先找我商量。 ③表示对情况的估计:很有可能。如:

(3)a 钱包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多半在外边丢了。 b 他多半不会来了,我们不必等了。 c 我看,他们多半会同意的,你不要着急。

我们逐一地对这九个例子进行分析:(1)a 外地人是多半,是大部分,他们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多半”所指的对象是外地人。b 藏书的多半、大部分是自己买的,“多半”所指的对象是藏书。c 男同志是多半,是大部分,他们参加长跑运动,“多半”所指的对象是男同志。(2)a 这个句子有两个解释:一个是我们中的多半人,大部分人(设想父母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在休息日去父母家团聚,一小部分人,少半人可能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去,“多半”所指的对象是我们;另一个解释是对我们在休息日去父母家团聚的一种估计,表示一种可能。休息日,我们不去别的地方,可能去父母家团聚,“多半”所指的是去父母家团聚。b 过了立秋,天气通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会凉爽起来,天气可能、也许会凉爽起来,“多半”所指对象是变得凉爽起来。c 他有什么事情,通常或很有可能要先找我商量,“多半”所指的对象是要先找我商量。(3)a 钱包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很有可能丢在外边了,“多半”所指对象是在外边丢了。b 他可能不会来了,我们不必等了,“多半”所指的对象是不会来了。c 这个句子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他们中大部分、半数以上的人会同意,你不要着急,“多半”所指对象是他们;另一个是他们很有可能会同意,我估计他们会同意,你不要着急,“多半”所指对象是会同意。

这里把“多半”的第二个释义“通常”也归为第三个释义中。我们认为,它也是对情况的一种估计,按照普遍情况进行推测。只是它的例外情况较少,可能性更大一些。

对以上九个例子初步分析,我们观察到(2)a和(3)c这两个句子是有两种解释的,也就是说是有歧义的。这两个句子的主语是人称代词“我们”和“他们”。第一种解释就是我们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半数以上的人,此时,“多半”所指对象是主语“我们”和“他们”;第二种解释就是表示对情况的一种估计,很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此时,它所指的对象是其后边所陈述的情况。

二、具体分析

邵敬敏(2000)曾根据副词语义的“指”“项”的关系,把副词分为3大类7小类,即:单指单项副词、单指多项副词、前指单项副词、前指多项副词、后指单项副词、后指多项副词、双指多项副词。

在句法结构中,句法成分之间有一定方向性和一定目标的语义联系叫语义指向。成分的语义联系的方向称为“指”,按照句法结构的线形排列,副词只能跟位于它前边或后边同一方向的成分发生语义联系的叫“单指副词”;如有可能跟前后两个方向的成分都发生语义联系的叫“双指副词”。成分的语义上发生联系的数项叫做“项”,只能跟一个成分发生语义联系的叫“单项副词”,能跟两个以上的成分发生语义联系的叫“多项副词”。双指多项副词的语义指向既可以前指,也可以后指,语义所指的成分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所以,在包含双指多项副词的句子里,句子意思比较复杂。本文所探讨的副词“多半”就是个常见的双指多项副词。

我们对北大语料库提供的含有“多半(儿)”的500条语料进行了分析,其中不符合条件的(如:我差不多半年都没去书店了)有22条,也就是我们可利用来研究的有478条语料。在这478条语料中,“多半”所在的句子不产生歧义的有329条,产生歧义的有149条。列表如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此看来,“多半”可以使句子产生歧义并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它有近30%的可能性使句子产生歧义。在句子没有一定的语境制约、条件限制的时候,“多半(儿)”就很有可能使句子产生歧义。

接下来,我们分析这149条语料,发现“多半(儿)”产生歧义的句子格式有两种: 格式一:名词/名词性短语+多半+动词。如:

(4)大家讨论的话题多半是:田还有种头。(《人民日报》1995年) (5)考到外地的大学生又多半不愿意回来。(同上) (6)患者平均年龄35岁,多半是男性。(同上)

这三个例子的主语分别是:大家讨论的话题、考到外地的大学生和患者。前两个是定中关系的偏正短语,是名词性的短语,中心语是两个名词;后一个是一个名词。这个中心语和这个名词必须是一个表示群体性的(非一的)名词,因为只有是群体性的名词,“多半”才可能解释为它们中的大部分、半数以上。如果是表示个体性的名词,“多半”不会有这种解释,不符合逻辑。同时,“多半”解释为表示估计、可能,句子也是成立的。 格式:人称代词+多半+动词。如:

(7)相反,我们多半会赞扬前者。(《人民日报》1996年) (8)她们多半是妙龄女子。(余华《一九八六年》)

(9)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余秋雨《阳关雪》)

这三个例子,主语分别是:我们、她们、他们。这是三个人称代词,它们同样是表示群体性的,不表示个体。“多半”可以解释为他们中的大部分、半数以上。同时,“多半”也可以解释为表示估计、推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