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19 11:56: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作者:杨丽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18期

所谓语感,其实就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思维、比较、揣摩与品味、积累、迁移及丰富的语言实践来培养语感,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一 、以读为本

1、培养对阅读的兴趣。读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作家经反复推敲而写下的不朽作品,从这些精品中体会语言文字在知识与情感等方面的精妙之处,深深的吸引他们。没有兴趣的阅读,学生语感的培养是无从谈起的。

2、同思维相结合。“良好的语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思考能力。”小学生的思维品质正处于发展阶段其特点是: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不善于联系看问题,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更不善于创造性的分析。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努力让学生的思维融于阅读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的不同。

3、同想象相结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声、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世界,并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情感。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文中有一个比喻句: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几百里表示林广树多,进而产生想象,连绵起伏的群岭上郁郁葱葱,连成一片像大海;绿色的波浪,风吹树林,林鸣谷应,那声响多像大海里的喧腾涛声。这样就从林海的形声色三个方面去领略。那绿色的海洋比喻兴安岭,是多么的形象贴切,而这样的朗读,其语感就蕴含其中。

4、有感情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要入情入境,让主体的思想感情与文章融为一体,细细品味,体味文章的气韵和语言美。小语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而小学生更是情感尤物。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觉,去体验,加之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学生情感的波纹就会涌动起来。 二 、揣摩与品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篇优秀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确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自文字表达的贴切、形象。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甚至修辞方法进行比较、归纳。“学生只有对语言知识、语言形象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语言知识的获得才会更加牢固,语文能力的形成才会更加迅速而有效。”而有了这种习惯,其语感是不难培养出来的。 1.语句的比较。词语和句子是语言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多是通过其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因此课文中的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更需要我们细细比较和品味。如:《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一句,为了让学生体会“挂”字的妙处,可要求学生用“拉”或“飘”等字换“挂”,进行比较,通过学生的研究、讨论,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当:一个“挂”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点极其准确、形象、巧妙地描写出来,与文后面的“攀”相映成趣。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2.想象的运用。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声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3.联系生活。 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一定的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出现,离开了生活体验,语感的培养也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 三、语感迁移

语感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是将学得的语言经验有变化地运用到另一语言情境中去的活动。“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还要经过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内化。”因此,在教学中应多进行迁移练习,加强语言实践,以促进学生吸收和消化,将教学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深化学生的语感。 1、 情感迁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感情丰富,情感真挚,在学习过程,学生心中的情感因素总会被激发,而原有的意象也会被提取,并进行重新组合和创新,在意象的驱使下,从而调遣词句,写出自己优美的文章。如学习完叶圣陶先生的《母鸡》后,学生的心里总会有一种对母亲的感激,在其头脑中总会有一些关心呵护,细心培养自己的画面,而这都能促使学生用笔传情达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表达方式的迁移

语言材料的选择,其实也是向学生传递一种表达方式的规范,因此,在学生充分读懂、感悟的基础上,抓住材料的主旨、结构、表达顺序、修辞、句式特点等,让学生练习仿写、扩写、续写、缩写、写感悟等等,读写结合,可以升华感悟,深化语感。如学习完《桂林山水》之后,让学生练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学习完《猫》《鹅》之后,进行动物的仿写;用有的……有的……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这些材料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具体把握。 四、语言积累

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多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 加之小学生记忆力强,因此,对于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地欣赏,读出其中的韵味、体验其中的美妙,直至背诵。通过此,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其语言库存,并从积累中进一步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特别是对相同主旨相同事物的不同形式表达,更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把握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语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因为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使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