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的乌托邦——弗拉哈迪电影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7:52: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纪实的乌托邦——弗拉哈迪电影研究

【摘要】:纪实的乌托邦:弗拉哈迪电影研究作为一个不师成法的电影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以纪录的方式作为跳板,抵达的却是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意的乌托邦世界。纪实的乌托邦表明了弗拉哈迪电影世界本质特征,一方面它是一个主观化的理想世界,另一方面,这是一个经由纪实的方法建构的世界。首先,将试图通过研究弗拉哈迪生平行状来挖掘弗拉哈迪创造纪录乌托邦的人文背景与心理动因:成长于20世纪的美国,弗拉哈迪有着和那个社会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气质,却映射出维多利亚时代或爱德华时代末期文化传统的影子。究其原因,他特殊的成长经历与家庭环境至关重要。他潜移默化吸收的并不是美国科学技术至上的实证主义,而是一种贵族化的精英文化传统。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是弗拉哈迪电影世界形成的原动力。探险作为弗拉哈迪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最初方式,为他从事纪录电影创作提供了契机。浪漫主义视野则使他将目光投向遥远的过去,并且不遗余力地追求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从而最终使他的作品成为关于乌托邦世界的幻想和渴求其次,本文将试图从文化角度来分析弗拉哈迪电影世界的乌托邦性。空间形象,家庭模式,男孩意象是构建这个乌托邦的三个维度。弗拉哈迪的影像世界是一个封闭的本文:即通过将现实世界排除在外,以抵达他的理想国世界。在这个乌托邦之域中,时间失去了具体性;空间被置换到一个个遥远世界的边缘地带里。就这样,它有意割断了自己与历史的联系,而展现了某种“存在”本身,由此获得了弗拉哈迪孜孜以求的“永恒”,

但这种“永恒”毕竟是在现实缺席的语境中产生的,没有上下文的参照,因而不可避免地变成了一种主观化的表述,凸现着个人的情感向度以及理想色彩。再者,弗拉哈迪电影总是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游移,这无疑是他的一个特点。本文将从摄影机位置、搬演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动作的不确定性几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在拍摄方面,弗拉哈迪热衷于让被摄者主动参与拍摄过程,并不介意摄影机对于现实生活的种种影响与改变。所以,摄影机在这里是一种“参与性的观察”——在观察中,等待真实浮现,另一方面,通过摄影机的介入,又不断改变着现实。与传统虚构电影不同的是,摄影机跟随着现实,它以开放的态度朝向现实,并尊重其不可预测性。在长期的拍摄中,弗拉哈迪形成了一个传统:即开拍之前,与被摄者长时间共同生活;在拍摄中,让被摄者介入创作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了一种协作与互动的拍摄者与被摄者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君临一切的掠夺式拍摄:导演不是操控者,不是上帝,也不是墙上的‘隐形人’。拍摄双方这种协助与互动的关系对作品影响深远。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这是否构成了对真实的另一种阐释?最后,关注当代语境下弗拉哈迪的意义,是本课题的落点所在。从弗拉哈迪的困境入手,分析纪录电影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以基斯洛夫斯基为例,探寻突围的可能。当然作为独立电影之父,弗拉哈迪的整个创作经历对中国独立纪录导演尤其具有启示意义。当真实面临后现代文化的一次次质疑,当非虚构不再成为纪录片最后一道防线,关照弗拉哈迪就是尝试着去接近纪录的本体,为纪录寻找安身立命的处所。【关键词】:弗拉哈迪电影原型人文背景浪漫主义乌托邦空间形象家庭结构

男孩意象摄影机的位置与角色搬演动作的不确定性参与的摄影机简略叙事后现代主义独立电影虚构与非虚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905

【目录】:论文摘要6-8Abstract8-12前言12-14绪论:重审与澄清14-26第一章乌托邦的缘起:弗拉哈迪的生平形状26-42第一节童年:情感世界的最初形成26-31第二节电影:探险的延伸31-36第三节人文背景:浪漫主义视野36-42第二章寻找人类诗意的栖居之地:建构电影的乌托邦42-55第一节遥远、封闭的空间形象42-46第二节家庭模式:乌托邦社会的缩影46-50第三节简化的人:纯真与爱的符号50-55第三章构建诗意现实:弗拉哈迪电影的叙事修辞55-83第一节简略叙事:戏剧动作与现实场景的缝合55-64第二节叙事结构:建构诗意的现实64-72第三节有意味的形式:电影语言的表意性72-83第四章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弗拉哈迪电影制作方式研究83-100第一节摄影机的位置与角色:现实的‘心像’83-89第二节搬演:现实的延伸89-95第三节动作的不确定性: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95-100第五章弗拉哈迪与当代世界电影100-130第一节弗拉哈迪的困境100-109第二节从外部现实到‘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