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7:47: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蒙城县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作者:蔡 军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19期

摘要 分析了蒙城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介绍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指出蒙城县可以采取加大宣传,提高农民生态意识;利用媒体,增强农民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制定规划,科学选点;抓好技术培训等措施发展生态农业,以期促进蒙城县生态农业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生态农业;资源现状;有效途径;主要措施;安徽蒙城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9-0330-02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如何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融为一体,是引导农业向生态、高效方向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我县按照完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构建农业发展新优势,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精心安排、认真实施,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1蒙城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农业资源现状

蒙城县位于淮北平原中南部,全县面积2 091km2,耕地面积12.2万公顷,总人口1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0万人。全县常年降雨量823mm,土壤80%为砂姜黑土,20%为潮土,丰富的光照和水资源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是国家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区,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质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红芋、花生、棉花、油菜等;近几年特色农作物发展迅速,主要有黄花梨、桃、双孢菇、甜玉米、保健南瓜、蔬菜等。总的来说,我县在发展农业上有以下几大优势:一是农产品资源充裕。粮、油、棉、瓜果、蔬菜产量高,品质好,并且是优质强筋小麦、高蛋白大豆、专用玉米生产区。二是人员素质高。农村劳动力充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科学种田水平逐年提高。三是有充足的水资源。四是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五是近年来重大农业项目不断投入,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日益提高,面源污染程度逐年减轻。据调查,2007年全县化肥用量29.2万吨,农药总用量1 600t,农膜用量1 700t。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蒙城县情,确立切实可行战略规划,树立科学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观,坚持走综合开发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道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使我县农业朝着健康发展的道路上迈进。 1.2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1.2.1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制约农业生产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为旱涝年份多。一年四季均有旱涝发生,如2003年上半年持续低温多雨,光照严重不足,造成小麦严重减产;7月上中旬发生洪涝灾害,秋庄稼被淹;7月下旬至8月上旬,玉米开花授粉期间,气温持续偏高,达37~38℃,造成夏玉米棒小、籽少、空秆多,产量低。年度之间灾害发生较为频繁,三年两头灾是常发生的事情,如1991年的夏季洪涝灾害、2000年的持续干旱、2003年、2004年的涝灾等,造成农田肥料流失,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加重,产量降低。 1.2.2人口日益增长,耕地不断减少,农业生态系统压力逐年增加。2000年全县总人口115.6万人,2004年全县总人口121万人,5年增加56.4万人。2007年全县人口达到122万人,耕地面积12.2万公顷,比2007年减少470hm2,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为1 000m2,比2007年减少60hm2。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农业生态系统压力逐年增加。

1.2.3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由于连年暴雨成灾,农田基础设施陈旧,排灌设施毁坏严重,造成土壤有机成分大量流失,植被遭到破坏。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耕地面积占用逐年增加,环境污染压力加大。近几年农民大量施用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化学品,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环境污染。

2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

2.1推进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建立无污染农业生态系统

根据蒙城县农业产业特点,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把品种调良,品质调优,结构调佳,面积调大,特色调浓,效益调高。随着黄花梨、无公害花生的生产,双孢菇、大棚蔬菜等一批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化肥用量正逐年减少,对农村沟、河及土壤污染也在不断减少。

2.2建立低耗、高产农田生态系统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坚持旱涝兼治、治旱为主的原则,切实抓好水土资源保护工作。重点是扩大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发挥沟、河、井、塘综合灌溉效益。目前我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经达到9.3万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6.3%,比2000年之前提高20多个百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点,旱涝保收农田达到6.7万公顷。二是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合理施肥,减少化肥施用量。据调查,平均年减少化肥用量0.33kg/hm2,全县年减少化肥用量9 100t。三是依托农业科技进步,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提高产品质量。如近几年推广了节水灌溉、深松整地、配方施肥等。四是加强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及生物防治方法,每年单位面积农作物减少用药2次,全县用药量减少90t,可有效降低农药、农膜等对环境的污染。

2.3建立优质、高效、安全、节约型生态农业

近几年,在上级有关业务部门大力支持下,我县先后在板桥、力巴、乐土等乡镇,大力发展养殖业,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以沼气池建设使用为核心,以种植小麦、花生、玉米等为基础,形成以“种植业—猪(鸡)—沼气—菜(果)”的循环模式。将废弃秸秆等污染物作为沼气生产原料,改土培肥地力,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每口沼气池年可节约用电190元,节煤380元,种植业产投比提高到3.8∶1.0,秸秆综合利用率、病虫害综合防治率及生物防治率分别达到93%、88%、65%。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 820元,比项目实施前人均增收2 400元。比当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2 896元增收1 924元,并逐步改变了农村脏乱差面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2006年我县先后在双涧、乐土等乡镇建立秸秆还田示范区1 733 hm2,取得了秸秆还田利用成功经验;2007年推广面积2.4万公顷,进一步推广秸秆还田禁烧,为减少大气环境污染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 2.4政府支持,项目推动

为了治理淮河流域面源污染,改善村容村貌,我县在淮河流域开展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外来有害生物防治、生态植物资源保护、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认证、农残监管等。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落实,我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活环境逐年改善,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通过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方针、政策,普及技术,树立生态循环经济观念,引导和发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生态农业示范建设中去。

(2)利用县电视台《服务农家》专题栏目,制作专题节目,宣传典型致富经验,介绍生态农业发展前景、重要性和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