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19:03: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六国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2、掌握和积累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词句。

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4、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1、结合课前预习,课上要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课后苏辙的《六国论》指导学生作比较阅读,扩展阅读视野,加强对课文的理解,锻炼筛选分析信息的能力 。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1.历史的兴废、有许多史实让人握腕叹惜,成为经久不衰的谈论话题。例如: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勾践灭吴》,写的是春秋时期的吴越之战,越国最初亡国,越王勾践成为阶下囚。后来卧薪尝胆,长期准备,终于富国强兵,一举灭吴,让后人唱出:“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历史慨叹,并以警策后人。

2.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然后经过短短的十五年,又迅速地走向灭亡。这也是历史兴废中的一件大事,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长久谈论的话题。以这件事为题材的文言文,我们已经学过两篇,请举出:

板书:《过秦论》、《阿房宫赋》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以此事为题材的文章――― 板书课题:

六 国 论

3、三篇文章虽属同一题材,但论述侧重点不一样。前两篇侧重论述,秦亡的教训,后一篇侧重论述六国灭亡的教训。主题也不一样: A:《过秦论》中心论是什么?

答:[仁义不施而改守之势异也。]

B:《阿房宫赋》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那么,我们今天学的《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答:[灭六国者,六国也,诽秦也―――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4、这三篇文章虽然同话一个话题,但时代各不相同:

板书:

《过秦论》―――西汉初年(汉文帝) 《阿房宫赋》――晚唐 (唐敬宗) 《六国论》―――北宋 (当时统治者)

为什么同一件事,后来人老去唠叨呢?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民富国强,这种定作动机叫[借古讽今]

板书:

《过秦论》(汉初。贾谊)――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劝汉文帝“安民”休养生息; 《阿房宫赋》(晚唐。杜牧)――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对唐敬宋大兴土木发出警告;借古讽今

《六国论》(北宋。苏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反对屈辱求和,抵抗契丹、西夏。 5、当时的时代背景到底怎样呢?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来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已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

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6、有关作者:

1) 看注解①;

二、熟读课文,根据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三、布置作业(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 作者及背景

二.教学课文第一段:

1. 生字词, 2. 朗读:

3. 字词讲析,疏通文意: 4. 口头翻译: 5. 内容分析:

1) 本段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中心论点。] 2) 这个论点指出了什么? [六国之的原因。]

3) 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又是从哪两方面?

[反面和正面。反面――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弊在赂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