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019年作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2:19: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运用语言来学习语言,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但是,在我国近几年才受到广泛的关注。我们对其了解不很充分,更缺乏有指导性的系统的研究论著①,实践也只是小范围的摸索。因此,该教学法在非英语专业的大规模应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法截然相反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主体,学习活动都围绕着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这与传统教学方式中“以教师为中心”不同,这种角色分工的巨大差异必然导致师生的不适应。首先,这种不适应表现在思想观念上。大多数师生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独占课堂,师生都感到不适应。很多学生习惯于被教师牵着走,因而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没有了“被老师牵着走”的感觉,反而不知所措,有些人甚至抱怨大学教师不管学生。而教师对新教学模式的认识也不尽全面,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教师把每节课的内容、程序等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照此学习就可以了。实际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由原来的唱“独角戏”转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导引和链接,学生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如课堂活动的主题设计、内容安排、具体操作

等都离不开教师,教学活动中出现冷场、激烈争论等一些问题时还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实现活动之间的顺利连接和转换。所以教师在新教学模式中的作用更重于传统教学法。如何认识这种角色转换,顺利进行语言教学,是师生都应该注意的问题。

此外,这种角色的变化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传统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法并不注重学生的需要,教师只需讲完教学内容即可。在新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真正成为互动的双向交流,师生间的配合更为重要。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教师采用新方法,学生继续旧模式;或有学生不积极参与教师预先规划的课堂活动。这样一来,课堂活动往往不能顺利进行。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合作意识;同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尽可能挖掘有意义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明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意味着什么,自己有什么责任和义务,从而有意识地去适应新方法,配合教师的工作,从而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尤其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师资缺乏,在岗教师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第二,教师的知识结构严重老化,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不够,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适应不了现阶段的教学需要,迫切要求知识更新。第三,教师角色的变化意味着教师要扮演好设计师、管理者、顾问等诸多角色,需

要多方面的学习和提高。

2.学生方面的问题。第一,传统教育养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习惯,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较差,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协同能力差。第二,学生能力差距大,包括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以笔者所在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这所重点大学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条件有限,英语教学质量不甚理想。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则眼界开阔,接受能力强,英语基础好;而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适应能力较差。除了学生地区之间的差异之外,语言知识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语法知识较好,阅读能力尚可,但听、说、写方面却比较薄弱。如果语音不准,词汇量小,语法运用能力欠缺,就无法在实际交际中做到反应迅速、语言得体。所以教学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语言知识及交际能力基础之上,否则费时费力,难有成效。第三,学生性格各异,每个人的能力、学习态度和认知方式等差异很大。外向、活泼、能力强的学生善于交际,能抓住机会;性格内向、反应迟缓的同学过于羞怯,害怕出错,参与课堂活动不够积极。 3.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带来了一系列教学内容上的变化。传统教学法以语言能力的获得为主要内容,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课堂活动的交际化,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学会运用语言。国内教材在内容上不够丰富,“只追求可教性与可学性,而忽视最重要的实用性”②。既然 “以学生为中心”,就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编排教学内容,突出真

实性和实用性,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和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条件方面的问题。第一,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我国大多数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一个班有五六十人之多,在5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难度颇大。第二,在一些知名院校或教学资源相对丰富的院校里,语言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可能并不存在问题或问题不突出。但是,大多数学校面临教育投资有限的难题,基本的语言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得不到保证。图书馆的外文资料满眼都是四、六级考试题集,缺乏培养外语基础能力和实用性较强的外文资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图书资料,就难以获取大量的语言、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造成学生的知识有限、视野狭窄,无法积极、有效地参与交流。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应用与英语统一考试的矛盾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大学英语统一的四、六级考试要求两年内教授大纲规定的内容,并通过考试,这是近期目标。这种人才培养的近期目标与长远目的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许多学校将四、六级考试成绩与评优、毕业证、学位证等挂钩。学生迫于这种压力,迫切希望能通过考试。教师也在各级领导片面追求四、六级通过率的压力下,只能为达标、提高通过率而努力。而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特点与英语统一考试的要求

有一定的距离。如在保证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可能逢错必纠,这就降低了学生语言学习的准确性,与考试要求相违背。此外,以语言知识为主的传统测试理论和方法仍然是外语考试的基本形式,考试并没有完全涵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如口语考试。由于口语成绩不影响学生获取四、六级证书,学生普遍不怎么关注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这种应试教育的短期目标如何与新方法协调是一个难点。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以上提到的问题不同程度上妨碍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施行。要排除这些障碍,必须针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从而摸索出有效的方法。第一,改变观念,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第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学习了解各种教学方法及心理学等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学生则要努力提高自我,加强基础语言能力,增强主观能动性。第三,教材内容也应符合学生的需要、兴趣,构建生活化的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第四,将口语测试真正纳入统考,使之达到与听、读、写、译同等的地位,这有助于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语言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一种能适应各种情况的万能教学法”③,每种教学法都有其长处和不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它的施行需要多方面成熟条件的保证,在运用的过程中还需要其他方法的补充,如语音、语法规则、词汇等基础能力的培养,仍要借助于传统教学法。所以,

教学法的选用应根据实际需要,博采众长,灵活、恰当地应用不同的方法,改进教学,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李予军.交际法研究在中国:问题与思考[J].外语界,2001(2):34-36.

②井升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1-23.

③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76-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