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22:07: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北仑中学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挫(cuò)折 蹿(cuān)升 混(hún)凝土 号呼靡及(mǐ) ....B.叨(tāo)扰 水泵(bènɡ) 角斗士(jué) 掎(jǐ)角之势 ....C.筵(yàn)席 鼻涕(tī) 压轴(zhòu)戏 强(qiǎnɡ)颜欢笑 ....D.逮(dǎi)捕 付梓(zǐ) 刽(kuài)子手 咬文嚼(jiáo)字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尼采就自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B.就“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凭添了搅扰。

C.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踏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 D.“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作为不同文化冲撞和互动的规模,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都没有“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更广大,更深远。

B.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C.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洋洋洒洒的漫天的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鲁....迅先生赞扬“紧”字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D.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了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关头。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其中别有原因?我们是漠 然置之?还是积极主动地去做些什么?

B.记得在一次讲座中,有人问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我的回答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 这个回答基本上概括了我对待友谊的态度。

C.如何看待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节日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意义呢?我们可以一言以蔽之:“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1

D.目前文物鉴定活动缺乏准入制度,缺乏行业规范管理,市文物局准备出台“民间收藏 文物鉴定管理办法”,加强对该行业的管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新高考改革下,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权,但怎么选,选什么,将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浙江是高考改革试点省份,多数中学已经开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B.昨日起,铁路部门开始发售2017年1月15日以后的车票,根据过去几年春运情况显示,除夕前三天将进入乘客返乡高峰期,因此春运抢票也将迎来高峰期。

C.近日,网上疯传的一段一名成都男司机将一女司机逼停后当街殴打的视频引起热议,导致女司机全身多处受伤。事件起因为女司机随意变道,后引发双方相互别车斗气。

D.从1987年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到今年的《回家的路》,几十年来,春晚舞台上的歌曲从喜庆到温情,这似乎投射出我们时代的变迁,同时更印证着春晚调性的变化。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决负约不偿城 貌恭而不心服 ....B.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C.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沛公居山东时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如因而厚遇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而君幸于赵王 不拘于时 ..

C.欲呼张良与俱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吴之民方痛心焉 朝济而夕设版焉 ..8.下列各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 死生,昼夜事也 将以有为也 B.籍何以至此 大王来何操 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D.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9.心理学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倒U曲线”,下图就是表现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倒U曲线”,请根据下图写出关于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两条结论。(4分)

2

结论一: (2分) 结论二: (2分) 10.中国古典小说巨著《红楼梦》不仅在思想内涵上博大精深,在遣词造句上也真正达到 了“一字不可更改,一字不可增减,入情入神之至”的境界!语言上的精彩之处比比皆是, 比如第八回当贾宝玉和薛宝钗正在互认通灵宝玉和金锁,笑语声喧时,“话犹未了,林黛 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对于“摇摇”二字,脂砚斋旁批曰“二字画出身”。请结合人物形 象分析“摇摇”二字的妙处。(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9分)

慎终追远 清明永驻

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这种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的呢?

首先,这与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介子推一段动人的故事。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火燃久了要熄掉,重取新火,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所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意味着新的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