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21 19:08: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

作为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说我对当前学校德育的现状再熟悉不过了:一方面学校的德育缺乏系统性(比如缺少比较完备的德育理论教材和德育可持续性的指导方法);另一方面学科教师在德育的认识上不够,把德育的任务简单的归结给班主任和班会课,忽视或弱化了学科教育的功能,在学科教学中没能很好的渗透德育。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意识体系变化对传统的德育教育造成较大冲击,影响着德育的效果,可以说有时学校长期教育的成果不及社会、网络等所反映出来的一些负面效应一个小时的影响大。因此社会上道德滑坡和诚信缺失现象的频频出现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一是我们德育教育没有到位;二是加强德育教育刻不容缓。

事实上每门学科都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而又有自身特点。每个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正好是德育的着力点和生长点,所以完全可以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内在动力,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对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获得真知产生作用,而且对学生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非智力因素产生积极作用。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基于上述情况,我就“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进行了研究,现就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策略一:充分利用数学教学内容中的辩证思想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以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在新课改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确实有些削弱,而这些辩证的思想正是中学生所需要的。但初中没有开设哲学课,高中哲学部分在高二文理分科后才开设,理科生几乎没有接触辩证法,所以学生看待问题往往比较片面,处理问题比较极端,不能变通,不能理性的面对问题,不能从自身找问题,不能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而这一切都源于学生没有发展变化和普遍联系的观点。

数学作为一门系统的自然科学,他本是蕴含着对立统一、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等辩证法。这正是数学在德育渗透中的优势所在。比如: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乘方与开方、微分与积分等矛盾,引进了负数和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一元二次方程在实数范围内可能无实根,但引进复数后却一定有根,这反映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函数的极值反映了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方程(等式)、不等式这一对矛盾的对立面却可以统一到相对应的函数中来,这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函数与图象这些内容把数学的两大基本要素“数”与“形”统一起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其实质就是矛盾可以相互转化,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等等。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就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间的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策略二:充分利用数学课强大的练习纠错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当前我们面对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不能够直面错误:做错题不能认真改正,做错事不主动承认错误、不积极主动的改正错误而是极力的搪塞敷衍,想方设法的逃避责任。缺乏担当的责任和勇气。这种现象在小学低年级较少,到四年级以后以及初中最盛,高中会逐渐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10至16岁的青少年年龄特点所致。

要克服学生的这种品德缺陷或让学生尽快改正这一错误,数学的练习功能就要发挥作用。数学是一门求真的科学,讲求的一是一、二是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有错必纠。不存在含糊不清没棱两可的结论。如若学生从小开始做错题不认真改错,老师家长督促检查不及时或不坚决彻底,他就会一次次蒙混过关,认为错还可以这样改,就形成不了“有错必改、要改必对”的优秀学习品质。长此下去会让学生对错混淆、是非不分、逃避责任,缺乏担当和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