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用解剖学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0:16: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艺用解剖》课程

教 案

课程编号:

总学时: 周学时: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开课时间: 使用教材:

授课教师姓名:万艳兰

09美术学

课题:艺用解剖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美术学专业必修的解剖学课程,通过解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和绘画应用,是人物绘画写生和创作及人物画教学必须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

艺用人体解剖课是高等美术教学中的技法理论必修课之一。学生能否学好人体解剖知识,直接影响到能否准确、严谨地塑造人物形象。本课对于提高学生的人物造型能力起作重要的作用。通过艺用人体解剖课的教学,学生应该了解与艺术造型相关的人体解剖知识。

教学重点:

1. 解剖学概论 2.人物头部、全身及各部位比例(了解和掌握头部五官比例及全身各部位比例)。 3.人体骨骼系统(掌握头部骨骼变化和全身主要骨骼的形态作用和相互结合关系)。 4.人体肌肉系统(基本掌握人体主要肌肉的分布,基本运动规律,负责收、伸肌肉的生长规律,以及肌肉和骨骼的结合规律)。 5.人体头部结构(掌握头部骨骼肌肉的形态,骨点和肌肉运动规律及几何分面)。 6.人体躯干结构(掌握躯干骨骼肌肉的形态,骨点和肌肉运动规律及几何分面)。 7.人体上肢结构(掌握上肢骨骼肌肉的形态,骨点和肌肉运动规律几何分面)。 8.人体下肢结构(掌握下肢骨骼肌肉的形态,骨点和肌肉运动规律几何分面)。 9.复习和考试。

教学难点:

①高年级结合幻灯和范图讲解人体骨骼肌肉,复习第一阶段基础知识。②对照人体模特直接写生分析人体肌肉骨骼,完成一张人体骨骼肌肉形态结构分析图。③恢复前一阶段学习过的人体解剖基础知识。④对照真实人体,结合理论知识,通过实践练习分析归纳出肌肉骨骼解剖图。

教具、教学素材准备:

人体骨骼和石膏肌肉模型、幻灯、挂图、课件等

教学方法:

本课是以人体骨骼和石膏肌肉模型结合技法理论授课,主要针对中低年级,以讲授和直观的人体骨骼和肌肉模型、幻灯、挂图相结合,边分析边讲解。对于高年级,一般对照人体模特写生方式进行。

教学时数:72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人体的比例、体型及部位区分

教学要点:

1.了解和掌握人体比例的意义。

从造型艺术角度研究生物结构的科学。又称艺用解剖学、造型解剖学。研究动物的分支称动物解剖学;研究人物的分支称人体解剖学。在人体解剖学中又分骨骼学和肌肉学。艺术解剖学主要研究人体解剖;着重外部结构以及内部结构显露在外部的部分(如在血液循环系统中,只关注显露在体表的静脉);并且研究人体根据姿态、情感、运动而形成的变化。

艺术解剖学与体质解剖学(又称医用解剖学)有 3个方面的不同:①研究的对象不同。体质解剖学注重特殊个体的全部结构;艺术解剖学注重正常人体的比例、体积和外部结构。②研究方法不同。体质解剖学主要进行尸体解剖和生理分析;而艺术解剖学除了尸体解剖之外还注意活体观察。③研究目的不同。体质解剖学最终要

解释各种结构的生理功能;而艺术解剖学最终要揭示人体的外形变化规律。更为重要的是艺术解剖学不仅说明人体物质结构对外形的影响,而且说明人的情绪、情感、心理境况、修养和灵魂等在人体上的反映。艺术解剖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一种体质社会学。所以艺术解剖学不可能完全用解剖学辞典来描述,它要求直接研究和感受真实的生命变动和特殊情境(喜、怒、哀、乐、爱、憎等)。 2.人体比例和体型分类的规律、特点。

比例关系 是用数字来表示人体美,并根据一定的基准进行比较。用同一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为基准,来判定它与人体的比例关系的方法被称为同身方法(见中图)。分为三组:系数法,常指头高身长指数,如画人体有坐五、立七,即身高在坐位时为头高的五倍、立位时为7或7.5倍;百分数法,将身长视为100%,身体各部位在其中的比例;两分法:即把人体分成大小两部分,大的部分从脚到脐,小的部分为脐到头顶。 标准的面型,其长宽比例协调,符合三停五眼(见右图)。三停是指脸型的长度,从头部发际到下颏的距离分为三等分,即从发际到眉、眉到鼻尖、鼻尖到下颏各分为一等分,各称一停共三停;五眼是指脸型的宽度,双耳间正面投影的长度为五只眼裂的长度,除眼裂外、内此间距为一眼裂长度、两侧外眦角到耳部各有一眼裂长度

人体全身的长度以头长为单位。我国古代就曾有“立七、坐五、盘三半”的比例法。 坐高5头长,盘腿3.5头长 头:为一个长度单位; 躯干:前侧接近三个头长;

颈部:从下颏至肩峰连线为1/3个头长;

胸廓:从肩峰连线至胸廓下缘为1又1/3头长;背侧:3.5个头长。 人体高度的1/2位大转子和耻骨联合处。 上肢为3个头长。 下肢为4个头长。

3.人体部位区分的科学性。

人体美学观察受到种族、社会、个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牵涉到形体与精神、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只有整体的和谐、比例协调,才能称得上一种完整的美。本次讨论的问题主要为美学观察的一些定律。

(一)黄金分割律 这是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发现,后来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将此称为黄金分割。这其实是一个数字的比例关系,即把一条线分为两部分,此时长段与短段之比恰恰等于整条线与长段之比,其数值比为1.618 : 1或1 : 0.618,也就是说长段的平方等于全长与短段的乘积。0.618,以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 为什么人们对这样的比例,会本能地感到美的存在?其实这与人类的演化和人体正常发育密切相关。据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骨骼方面以头骨和腿骨变化最大,躯体外形由于近似黄金而矩形变化最小,人体结构中有许多比例关系接近0.618,从而使人体美在几十万年的历史积淀中固定下来。人类最熟悉自己,势必将人体美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由物及人,由人及物,推而广之,凡是与人体相似的物体就喜欢它,就觉得美。于是黄金分割律作为一种重要形式美法则,成为世代相传的审美经典规律,至今不衰! 近年来,在研究黄金分割与人体关系时,发现了人体结构中有14个“黄金点”(物体短段与长段之比值为 0.618),12个“黄金矩形”(宽与长比值为 0.618的长方形)和2个“黄金指数”(两物体间的比例关系为 0.618)。 黄金点:(1)肚脐:头顶-足底之分割点;(2)咽喉:头顶-肚脐之分割点;(3)、(4)膝关节:肚脐-足底之分割点;(5)、(6)肘关节:肩关节-中指尖之分割点;(7)、(8)乳头:躯干乳头纵轴上这分割点;(9)眉间点:发际-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10)鼻下点:发际-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11)唇珠点:鼻底-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12)颏唇沟正路点:鼻底-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13)左口角点:口裂水平线左1/3与右2/3之分割点;(14) 右口角点:口裂水平线右1/3与左2/3之分割点。 面部黄金分割律 面部三庭五眼 黄金矩形:(1)躯体轮廓:肩宽与臀宽的平均数为宽,肩峰至臀底的高度为长;(2)面部轮廓:眼水平线的面宽为宽,发际至颏底间距为长;(3)鼻部轮廓:鼻翼为宽,鼻根至鼻底间距为长;(4)唇部轮廓:静止状态时上下唇峰间距为宽,口角间距为长;(5)、(6)手部轮廓:手的横径为宽,五指并拢时取平均数为长;(7)、(8)、(9)、(10)、(11)、(12)上颌切牙、侧切牙、尖牙(左右各三个)轮廓:最大的近远中径为宽,齿龈径为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