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2:26: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 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 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1

第三,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第四,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下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强调了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 第五,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杜威的教育思想:〈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一,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第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第三,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第四,学校即社会

第五,提出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而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身身心发展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段。在关键期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2、环境3、个体主观能动性4、学校教育

学样教育: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让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2

第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也属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意义。

义务教育:

概念——是指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的特点:

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等特点。(强制性,又称义务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动作了“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义务教育是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工作的体制”等到一系列制度。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素质教育工作者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第二章 中学课程

课程的作用:

课程在人才培养和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2. 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3. 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 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学科中心课程论(要素主义、结构主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克伯屈

3

社会中心课程论——拉梅尔德(社会改造主义)、金蒂斯·布厄迪(批判理论)

课程目标的特征:

1. 整体性。各级各类的课程目标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2. 阶段性。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系统,如小学课程目标、初中课程目标、高中课程目标

3. 持续性。高年级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 4. 层次性。课程目标可以逐步分解为总目标和从属目标

5. 递进性。低年级课程目标是高年级课程目标的基础,没有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实现,就难以达到高年级课程目标

6. 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目标会有相应的调整

课程计划:

含义——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指导性文件。

主要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

课程标准:

概念——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结构——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这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教材:

作用——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材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都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2.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的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课程开发

概念——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期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课程反映一定的社会、政治的要求,受一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则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4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性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可接受性4、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课程理论

目标模式——拉尔夫`泰勒 过程模式——斯腾豪 情境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

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新课程改革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话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观念,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状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本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第三章 中学教学

教学的特点:

1.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相配目的

2. 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