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完整笔记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3:19: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受众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存在。——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的核心观点。 更多地从社会传播结构的变化以及大众传播的性质上找原因。 日本,清水几太郎的观点:

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原因是环境的扩大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人们与大多数重要的“实物”不可能保持实际接触,只能依靠传媒提供的第二手信息——“拷贝”。现代人处在“拷贝”的洪水的包围之中,无法躲避其影响。

“拷贝的支配”也会转化为“心理的暴力”,拷贝过程中存在两条“抽象的原理”:

1、利润原理。拷贝收集、制作和提供是作为营利活动来进行的。传媒为了迎合受众,提供大量刺激人的原始需求的拷贝。

2、政治或宣传原理。宣传:使用语言或其他象征手段,将众多的人们引向某种态度或行动的活动。宣传主要通过“拷贝”的选择和加工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具有一种“麻醉”效果。一般受众作为消费者被动地接受单向的拷贝洪流的冲击。

评价:揭示了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及其社会影响力。但把受众看作是绝对被动的存在的观点有失于偏激。受众不仅不是被动的,而且具有很强的能动性。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一、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受众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

受众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动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有时甚至超过大众传播的影响。

拉扎斯菲尔德,1940年,美国总统选举年,考察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举结果的影响。 在伊里县进行,又称“伊里调查”。

IPP指数分析。IPP指数: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种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IPP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选民的投票立场与他们的既有政治倾向有着密切关系。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

人们的政治态度与他们归属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既有政治倾向不但决定着人们的政治选择,也制约着人们对大众传播内容的接触。

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信息时,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选择性接触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不是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 二、 作为“市场”的受众

把受众看作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

麦奎尔,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

这种观点建立在几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上: 1、 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商品性) 2、 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商品性) 3、 各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竞争性) 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

20世纪80年代以前,把受众看作是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有效经营方式是提供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在媒体丰富化的今天,许多传媒认为大众市场已经饱和,准确进行受众定位,开拓具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有特定需求的“小众”市场成了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 “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几个问题:

1、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复杂的社会传播关系被简化成了单纯的买卖关系。

2、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3、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4、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受众不是单纯的消费者,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拥有传播权利的主体。 三、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 1、 传播权。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 2、 知晓权。

传媒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这些权利是建立在它们公共性和公益性基础之上的。只有在传媒作为社会成员和公民实现自己的传播权和知晓权的场所、工具和手段而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们才能享受这些特权。拒绝承担这些义务和责任,它们的自由权利也就失去了任何法理上的依据。传媒应加强自律和行业规范。 3、 传媒接近权: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巴隆《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为了谁的出版自由——论媒介接近权》 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三个方面产生了普遍影响: 1、 反论权。社会成员受到传媒攻击或歪曲性报道之际,有权要求传媒刊登或播出反驳声明。 2、 意见广告。媒介接受读者要求刊登的意见广告。 3、 体现在多频道有线电视领域。规定必须开设允许受众资助参与的“开放频道”的附加条件。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

卡兹《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链锁过程。

日本,竹内郁郁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184页 1、 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2、 实际媒介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其二是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它是在以往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3、 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4、 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 5、 无论满足与否,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改变对媒及的期待。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 1、 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性”,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2、 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3、 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矫正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理论。“适度效果”理论。 局限性:

1、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

2、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3、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地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一) 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两重含义P188

(二)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2、大众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P189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戈尔丁的四个类型;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效果的五方面课题P190 三、传播效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三种理论:常识理论、现场理论、社会科学理论

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P193

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早期的核心观点P193;“子弹论”的错误P195 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这时期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特点和三个主要研究领域P195;“传播流”的概念P195 (一)《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概括出来的五个理论假说P196 (二)《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个人影响》的四个“中介因素”P197;罗杰斯的大众传播过程的两个方面(信息流、影响流)P197。 (三)《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克拉帕的“五项一般定理”P198 (四)“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三、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

“有限效果论”在传播观与理论框架上的缺陷P200;70年代后出现的理论或假设的三个共同特点P200;宏观效果论与子弹论的不同P200

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传播过程的每个环节或因素都可能对传播效果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制约着传播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 一、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

(一)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可信性两个要素P201;霍夫兰的“可信性效果”的概念P202 (二) “休眠效果”:休眠效果的内容P203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种方法的各自利弊P203;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与传播对象属性的关系P204 (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免疫效果”的内容P205 (三)“明示结论”和“寓材料于效果之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几个一般结论P206 (四)“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对哪种方法更有效没有一致的原则P207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五)“警钟效果”:贾尼斯的实验结果P208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一)舆论领袖的作用:舆论领袖的概念P209;舆论领袖具有四个基本特征P209;测定舆论领袖的三项指标P210

(二)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影响:考察群体对于个人影响的两个基本视角P210 (三)传播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贾尼斯自信心假说P211

这一章传播效果研究是个重点!!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极其理论(子弹论,传播流和有限效果论,耶鲁研究的各种理论)

第一节不算重点,按课后习题弄清楚就行了。

第二节重点啊!最容易考了,193面第二段的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是一条线索,根据这个来理解。 *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子弹论记住其两个“核心观点”,其次是194面第一行其形成的两个原因:传媒发展以及社会利用。对其判断要注意其“唯意识论色彩”,与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密切关系,最后总结成195面最上面的一段,至少这段整体评价一定要清楚。 *40年代的“传播流研究”。

“传播流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三个内容分别探讨其时间、代表人物、理论、意义!!

(1)《人民的选择》:4个理论一目了然。否定子弹论,伊里调查前面在176面受众研究中也提到过。 (2)《个人影响》:就一个问题“中介因素”!

(3)《创新与普及》:也就一个问题“两极传播→多级传播”! 其实把书看一遍就很好理解了,不用死记硬背的还是很有趣味的。 198面对“三步曲”的评价一段话要记得。“无力的大众传播观”

*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可以说是对传播流研究一个总结。其“五项一般定理”当然是必背罗。

*说服性传播研究也就是耶鲁研究再第三节阐述的很清楚,而其意义则在262面的第一段很明确。

*还需要注意效果研究还包括“使用与满足研究”这点在180面已经叙述过了,当时是以受众研究来理解的,要懂得前后联系。

*70年代的宏观效果论主要在第十二章叙述了,所以主要了解200面第一段“有限效果论”的三个缺陷(注意对比217面议程设置功能的意义),和第二段宏观效果论的三个特点!

第三节的内容很多,都是些实验,很有意思,概念要很清楚,比如212面的第5题那些概念要很很清楚。感觉这里要么就出些名词解释,要么就出很大的发散思维的题目。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传播效果这个概念的双重含义: 1、 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2、 指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构成了两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1、 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 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3、 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1、 环境认知效果 2、 价值形成与维持效果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3、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影响人们的行动。“地位赋予”功能。

传播效果类型:

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积极效果、消极效果和逆反效果 英国,戈尔丁,大众传播效果的四种类型: 1、 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 2、 短期的非预期效果。“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 3、 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推广与普及,知识的传播等。

4、 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每一个具体传播过程的每一要素或环节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必须研究几个方面的课题: 1、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2、 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文本分析是基本方法。 3、 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4、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内容提示法、说理法、诉求法。 5、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英国,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主要有三种理论: 1、 常识理论。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2、 现场理论:传媒内部工作人员所持的观点。直接支配着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3、 社会科学理论。从个人、社会与媒介三者关系出发,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社会科学的传播效果理论的影响对象包括:1、影响公众,推动社会舆论监督;2、影响媒介工作者,增强社会责任感;3、影响传播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其基本观点是: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它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

1.什么是传播效果?他有那些含义? 答:所谓效果就是指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传播概念有双重含义:1、他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 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他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 广播 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2.传播效果分为那些层次?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答:(1)传播效果依据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与人们的视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与人们的观念或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得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么的言行表现纯来,既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2)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播的逆反效果。

答:1)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自主权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

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这里也有\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两类.前者指个人接触特定信息后所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模仿或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有利于社会的,如从中学习知识或领悟人生道理;可能是反社会的,例如接触有害的传播内容所诱发的青少年犯罪等等.

3)长期的预期效果.指的是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

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4.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之际,应注意那些环节和要素? 答:1、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考察传播者

学习资料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