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0 9:33: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键盘上的舞蹈》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钢琴的发展及种类、了解“钢琴诗人”肖邦。
2、完整的聆听《c小调“革命”练习曲》《A大调波兰舞曲》,并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曲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在观赏中国演奏家演奏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听赏作品,体会作品的情绪,感受钢琴丰富的表演力。并能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2、通过听辨作品,教会学生掌握听别音乐作品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引导法、欣赏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朗朗春晚创意表演《指尖与足尖》,导出《键盘上的舞蹈》的主角是钢琴演奏家的十个舞蹈精灵(十个手指)。
2、简介“乐器之王”——钢琴的发展及种类
世界上第一台钢琴,是由意大利人克里斯托佛利于1710年前后佛罗伦萨制造出来的。
现代钢琴从形状上主要分:三角钢琴和立式钢琴,由88个键组成,其中白键52个,黑键36。由于它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被称为“乐器之王”!(钢琴的意大利语与英语发音的不同)
二、新课:
(一)、作者简介:肖邦——(1810─1849)
肖邦,波兰钢琴家、作曲家,6岁学琴,7岁作曲,8岁登台演出,不到二十岁就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
肖邦一生创作了各种体裁形式的钢琴作品,被后人称为:“钢琴诗人”,为欧洲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把我的心脏待会祖国”。
(二)、欣赏《c小调“革命”练习曲》
1、创作背景简介
1831年,离开故国多年的肖邦,于返回祖国的途中,在德国斯图加特得知了波兰的华沙革命失败,俄国军队已占领华沙的消息。于是他在悲愤慷慨之余,写下了这首练习曲。左手奏出代表着失望与愤怒的上下行音节,似狂浪波涛般滚动,犹如同仇敌忾的热血在沸腾;右手同时奏出壮烈的八度和音旋律,似号角般铿锵有力,仿佛是肖邦自己在宣告\波兰不会亡! \。
2、作品欣赏——视频(青年演奏家李云迪视频) 问题欣赏,初听作品:
(1)、音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心潮澎湃、很激动)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乐曲中用了极快的速度、极强的力度再加上旋律线的持续下行就表达出一种愤怒、悲痛的强烈情感。)
师:我们知道音乐表现要素中有速度、力度,这首作品速度——快速,力度——强,这些都无不昭显了肖邦听到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汹涌澎湃的悲愤的强烈情感。
3、谱例欣赏并讲解
图片一:(李云迪视频片段)
引子:①右手高音区刚强有力,左手从高音到低音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奔腾不息、狂狼波涛,表达着作者极大地愤怒与失望。
②引子中一共出现三次这样的演奏,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般的“怒潮”!
图片二:(音乐片段)
音乐主题I,由丰满的八度和弦与附点节奏的音型构成,具有刚毅的英雄气质。 音乐主题学习——老师弹琴,学生随乐跟唱。 图片三(音乐片段)
音乐主题II ,采用坚定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音乐主题II学习:
i - 6 3 ︱ 2 - 1 0 ︱ i - 6 3 ︱ 3 - -︱ 波 兰 不 会 亡 ! 永 远 不会 亡!
歌词的加入使学生更加容易记住主题旋律。 图片四:(李云迪视频片段)
尾声出现蕴含悲痛的曲调,寄托了音乐家深沉的忧郁和哀思,左手在低音区快速的下行,积蓄力量,力度由很强达到最强,表达了音乐家“波兰不会亡!绝不会亡!”的呐喊和坚定信念。
(三)欣赏器乐作品的小窍门:
1、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2、从作品的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着手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具有号召性、战斗性、激动、愤慨的都需要用速度快、力度强的音乐来表现;而抒情的、优美的则可以用慢速、轻柔的音乐来表现。
3、欣赏是一种听觉得艺术,为想象插上一双音乐的翅膀。
师:刚才我们总结了欣赏器乐作品的小窍门,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小窍门,欣赏一下肖邦的《A大调波兰舞曲》。
(四)《A大调波兰舞曲》
1、欣赏肖邦的《A大调“军队”波兰舞曲》
提问: A:波兰舞曲是一种几拍子的舞曲?(庄重缓慢的三拍子) C:聆听了作品,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2、讲述《A大调军队波兰舞曲》的创作背景:
肖邦的这部作品创作于1838年,当时的波兰是俄国的殖民地,肖邦身处异乡,但他时刻为苦难深重的祖国担忧,又为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所鼓舞,他创作大量的音乐作品,用音乐来抒发他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用音乐表现人民对贵族压迫和奴役的反抗以及斗争呼声,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3、这段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及它所刻画的音乐形象是怎样的?
一群雄赳赳气昂昂的波兰勇士,身穿铠甲,腰佩战刀,奋勇杀敌的军人形象。 4、为什么同学们会认为作者刻画的是这样的音乐形象呢? 这首作品的力度——强,节奏——坚定。(教师引导、学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