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0:48: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公,從“八”從“厶”,“八”等於說背,有“相違背”的意思。 [4]固,本來。以,通已。 [5]現在認爲公私利益一致,那是沒有經過仔細考察的毛病。同利,指公私的利益相同。 [6]計,計畫,考慮。者,語氣詞。 [7]“行”當作“仁”,下句“行義修”的“行”同此(依王先慎說)。 [8]受事,指接受國君委任的工作。 [9]顯榮,顯貴榮耀。 [10]不兩立,等於說不並存。 [11]高,意動用法,以......爲高,這里有“推崇”的意思。 [12]拔,指攻陷。 [13]堅,堅固,使動用法。甲,甲胄。厲,通礪,磨。備,防備。 [14]美,意動用法,以......爲美。薦,通?,插的意思。紳,衣帶。儒者的服裝,要插笏(音hù,古代朝見時所拿的手版)於衣帶間,所以稱薦紳。 [15]距,通拒。恃,依靠。 [16]廢,指棄而不用。屬,略等於現代的“輩”。 [17]舉行,等於說措施。 [18]治,和亂相對,指國家太平。強,強盛。 [19]平,太平。 [20]介士,即甲士。 [21]國家給以利益的人不是國家要用的人。 [22]服事,即服役。服事者,泛指從事勞動的人。簡,這里有怠慢、荒廢的意思。
今境內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1],而國愈貧;言耕者衆,執耒者寡也[2]。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3],而兵愈弱;言戰者多,被甲者少也[4]。故明主用其力,不聽其言[5];賞其功[6],必禁無用[7];故民盡死力以從其上。夫耕之用力也勞,而民爲之者,曰:可得以富也[8];戰之爲事也危,而民爲之者,曰:可得以貴也。今修文學,習言談,則無耕之勞而有富之實,無戰之危而有貴之尊,則人孰不爲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9]。事智者衆,則法敗;用力者寡,則國貧。此世之所以亂也。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10],以法爲教;無先王之語[11],以吏爲師;無私劍之捍[12],以斬首爲勇。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13],動作者歸之於功[14],爲勇者盡之於軍[15]。是故無事則國富[16],有事則兵強,此之謂王資[17]。既畜王資而承敵國之釁[18],超五帝侔三王者[19],必此法也。
[1]商,商鞅,秦孝公之相。管,管仲。法,指有關法令方面的書。家,每家。 [2]耒(lěi),犁。 [3]孫,孫武,春秋時吳國人,或指戰國時齊國的孫臏。吳,吳起,先爲魏文侯將,後爲楚悼王相。他們都是有名的軍事家。 [4]言戰,談論戰略。被,通披。被甲,指參加戰鬥。 [5]明主用人的力,不聽人的空言。兩個“其”字都是泛指。 [6]其,也是泛指。 [7]無用,指對國家沒有用處的儒家和遊俠的活動。 [8]以富,靠〔耕種〕富足起來。 [9]事智,從事智力活動,指“修文學”“習言談”。用力,指從事耕戰等體力勞動。 [10]書簡,就是書籍。簡,竹簡,上古沒有紙,把文字寫在竹簡上,稱爲簡策。書簡之文,就是上文所謂文學。 [11]先王之語,古聖王的遺言遺教。 [12]捍,通扞,干犯。即指上文“俠以武犯禁”。 [13]軌,用如動詞,這里有“遵循”的意思。 [14]動作者,指勞動人民。歸,使動用法。功,指農耕之事。 [15]盡之於軍,使他們全部到軍隊中去服務。 [16]無事,無戰事,指國家太平。 [17]資,等於說資本。王資,建立王業的資本;這是比喻。 [18]畜,通蓄。承,通乘,指趁機會。釁(xìn),縫隙,這里引申爲破綻、弱點的意思。 [19]侔(móu),
- 6 -
相等。五帝,說法不一,一般是指黃帝,顓頊(zhuān yū),帝嚳(kù),堯,舜。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今則不然。士民縱恣於內[1],言談者爲勢於外[2]。外內稱惡[3],以待強敵,不亦殆乎?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於從衡之黨,則有仇讎之患,而借力於國也[4]。從者,合衆弱以攻一強也;而衡者,事一強以攻衆弱也。皆非所以持國也[5]。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6],則遇敵受禍矣!”事大未必有實[7],則舉圖而委[8],效璽而請兵矣[9]。獻圖則地削,效璽則名卑。地削則國削,名卑則政亂矣。事大爲衡,未見其利也,而亡地亂政矣。人臣之言從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則失天下[10],失天下則國危,國危而主卑。”救小未必有實,則起兵而敵大矣。救小未必能存,而交大未必不有疏[11],有疏則爲強國制矣。出兵則軍敗,退守則城拔。救小爲從,未見其利,而亡地敗軍矣。
[1]士民,指儒士,遊俠。縱,放肆。恣,驕橫。內,指國內。 [2]言談者,指縱橫家。爲勢於外,指藉國外的力量造成自己的權勢。外,指國外。 [3]稱,舉,行。 [4]大意是群臣中向國君談外交事務的人,不是屬於合縱家或連橫家一黨,就是個人有仇怨,而想借國家的力量報私仇。外事,外交事務。分,指分屬。非......則,不是......就是。從,通縱,即合縱。戰國時蘇秦倡合縱之說,說服六國共同對秦。衡,通橫,即連橫。爲了對付合縱,張儀倡連橫之說,使六國各自和秦結成聯盟,以便各個擊破。患,一本作“忠”。 [5]持國,保持住國家。 [6]事大,事奉大國。 [7]實,指實際行動。“未”是衍文,下文“救小未必有實”中的“未”同此(依俞樾說,見《諸子平議》)。 [8]圖,地圖。委,交付。 [9]效,獻。璽,國君的印。請,指請求大國發落。“兵”字是衍文(依俞樾說,見《諸子平議》)。 [10]失天下,指失去天下人的信任。 [11]王先慎認爲“交”當作“敵”。以“敵”爲是。這兩句大意是:援救小國未必一定能使它存在,而以大國爲敵,未必一定不會有疏忽。
是故事強,則以外權市官於內[1];救小,則以內重求利於外[2],國利未立,封土厚祿至矣;主上雖卑,人臣尊矣;國地雖削,私家富矣。事成則以權長重[3],事敗則以富退處[4]。人主之聽說於其臣,事未成而爵祿已尊矣。事敗而弗誅,則遊說之士,孰不爲用矰繳之說[5],而徼幸其後[6]?故破國亡主,以聽言談者之浮說,此其故何也[7]?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當否之言[8],而誅罰不必其後也[9]。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10]。”夫王者,能攻人者也,而安則不可攻也;強則能攻人者也,治則不可攻也。治強不可責於外,內政之有也[11]。今不行法術於內,而事智於外,則不至於治強矣[12]。
[1]外權,國外的權勢。市,買。市官,指獵取官位。內,指國內。 [2]重,指權勢。內重,指國內權勢。外,指國外。 [3]以權長重,指縱橫家憑藉權勢在國內得到長期重用。 [4]退處,指隱居。 [5]矰繳,見《戰國策·莊辛說楚襄王》注。矰繳之說,指縱橫家用來獵取功名富貴的虛言浮辭。 [6]這句是說,縱橫家希望事敗之後能徼幸地免禍。其後,指
- 7 -
事敗以後。 [7]國君甘願冒著破國亡主的危險,去聽縱橫家的空談,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呢?“此”“其”都是指示代詞,指上面的話。 [8]當(dàng),適當。否,這里指不適當。 [9]在縱橫家事敗以後沒有堅決給他們懲罰。必,一定,有“堅決執行”的意思。不必其後,等於說“不必於其後”。 [10]王(wàng),統一天下。“大”“小”都指外交活動的效果。 [11]責,求。外,這里指外交活動。有,取。內政之有,從內政中取得。 [12]至,達到。此處有刪節。
夫明王治國之政,使其商工遊食之民少而名卑[1],以寡趣本務而趨末作[2]。今近習之請行[3],則官爵可買;官爵可買,則商工不卑也矣。奸財貨賈得用於市[4],則商人不少矣。聚斂倍農[5],而致尊過耕戰之士[6],則耿介之士寡[7],而高價之民多矣[8]。
[1]遊食之民,指沒有定居的人,如商賈,工匠等。 [2]趣,通趨,“寡”字當爲衍文(依《韓非子纂聞》)。本務,根本的事務,指農業。“趨”當爲“外”(依王先慎說)。外,用如動詞,有“排斥”“疏遠”的意思。末作,不重要的行業,指工商。 [3]近習,指國君左右親近的人。請,指近習的請求。行,實行。 [4]貨賈(gǔ),指投機的商業活動。用,這里有“施行”的意思。 [5]這是說商人聚積的錢財比農民的收入要多一倍。 [6]致尊,指得到社會的尊重。過,超過。 [7]耿介,光明正大。 [8]“高價”當爲“商賈”(依《韓非子纂聞》)。
是故亂國之俗:其學者,則稱先王之道以籍仁義[1],盛容服而飾辯說[2],以疑當世之法[3],而貳人主之心[4]。其言古者[5],爲設詐稱[6],借於外力,以成其私[7],而遺社稷之利[8]。其帶劍者,聚徒屬立節操以顯其名[9],而犯五官之禁[10]。其患御者[11],積於私門[12],盡貨賂[13],而用重人之謁[14],退汗馬之勞[15]。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16],聚沸靡之財[17],蓄積待時[18],而侔農夫之利[19]。--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養耿介之士,則海內雖有破亡之國,削滅之朝[20],亦勿怪矣。
[1]以,而。籍,通藉,憑藉。籍仁義,指憑藉仁義進行說教。 [2]盛,整。盛容服,指講究容貌服裝。飾辯說,修飾辭令。 [3]疑,惑亂。 [4]貳,不專一,這里是使動用法。 [5]“古”當爲“談”(依顧廣圻說,見《韓非子識誤》)。 [6]爲,通偽。爲設,虛構事實。詐稱,說謊弄假。 [7]私,指個人利益。 [8]遺,丟掉,不管。 [9]徒屬,黨徒。 [10]五官,指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五官之禁,泛指國家的禁令。 [11]患禦,等於說近習。 [12]私門,指貴族世卿之門。 [13]盡,用作動詞,指搜括盡。 [14]用,採用,接受。重人,指有權勢的重要人物。謁,請托。 [15]汗馬之勞,指戰功。 [16]苦,粗劣。窳(yǔ),有毛病。 [17]商人工匠積聚了許多供人揮霍的財物。沸糜,奢侈揮霍。 [18]囤積貨物,等待時機。 [19]侔,通牟,謀取。 [20]削滅,被動用法。朝,朝廷。
韓非子·五蠹
- 8 -
一、 字詞
蠹[dù]亦作“ 螙”。1.蛀虫。《荀子·劝学》:“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2.比喻祸国害民的人或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國之蠹也。”(《漢語大詞典》)
儒:《說文·人部》:“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周禮·天官·太宰》:“四曰儒,以道得民。”——儒:1.术士。周、秦、两汉用以称某些有专门知识、技艺的人。《周礼·天官·太宰》:“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儒,諸侯保氏有藝以教民者。”《汉书·司马相如传》:“ 相如 以爲列僊之儒居山澤間,形容甚臞。”颜师古注:“凡有道術皆爲儒。”参见章炳麟《原儒》。 2. 孔子创立的学派,儒家。《墨子·公孟》:“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政焉。”《韩非子·显学》:“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3.指儒家经学。4.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亦泛指读书人。《荀子·儒效》:“用雅儒,則千乘之國安;用大儒,則百里之地久。”《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漢語大詞典》)
文——【文學】1.文章博学。孔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德行:顔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刑昺 疏:“若文章博學,則有子游、子夏二人也。”朱熹集注:“弟子因孔子之言,記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長,分爲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於此可見。” 2.指儒家学说。《韩非子·六反》:“學道立方,離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學之士。”《史记·李斯列传》:“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3.泛指文章经籍。《吕氏春秋·荡兵》:“今世之以偃兵疾説者,終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説雖彊,談雖辨,文學雖博,猶不見聽。”4.儒生。亦泛指有学问的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自獻帝播遷,文學蓬轉。”
俠:《說文·人部》:“俜也。”——甹:《說文·丂部》:“俠也,三輔謂輕財者爲甹。”段玉裁注引荀悅曰:“立氣齊,作威福,結私交,以立強於世者,謂之遊俠。”如淳曰:“相與信爲任,同是非曰俠。所謂權行鄉里,力折公侯者也。”——俠:1.旧时指有武艺、见义勇为、肯舍己助人的人。《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史記·遊俠列傳》:“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唐李德裕《豪侠论》:“夫俠者,蓋非常之人也。雖以然諾許人,必以節氣爲本。”鲁迅《三闲集·流氓的变迁》:“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2.指见义勇为、肯舍己助人的性格、气质或行为。(《漢語大詞典》)
禁:《說文·示部》:“吉凶之忌也。”引申爲法律之條文。 法:《說文·廌部》:“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法,今文省。” 工:1.工具。一种曲尺。《说文·工部》:“工,巧飾也,象人有規榘也。”杨树达 《积微居小学述林·释工》:“許君謂工象人有規榘,説頗難通,以巧飾訓工,殆非朔義。以愚觀之,工蓋器物之名也。知者:《工部》巨下云:‘規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按工爲器物,故人能以手持之,若工第爲巧飾,安能手持乎??以字形考之,‘工’象曲尺之形,蓋即曲尺也。” 2.擅长;善于。《韩诗外传》卷二:“昔者舜工於使人,造父工於使馬。”(《漢語大詞典》)
【直躬】1.以直道立身。《论语·子路》:“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直躬,直身而行也。” 2.指《论语》中提到的证其父攘羊的人。《庄子·盗跖》:“直躬證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吕氏春秋·当务》:“直躬之信,不若無信。”《淮南子·氾论训》:“直躬,其父攘羊,而子證之。”高诱注:“直躬,楚葉縣人也。” (《漢語大詞典》)
吏:《說文·一部》:“治人者也。從一從吏,史亦聲。”——案:吏、史、事實爲一字,都象手持筆形,後分化爲三字。
報:《說文·幸部》:“當罪人也。”——報:根据犯罪者罪行的轻重大小,依法判处相应的刑罚。《韩非子·五蠹》:“司寇行刑,君爲之不舉樂;聞死刑之報,君爲流涕。”梁启雄浅解:“《漢書·胡建傳》:‘斷獄爲報。’”(《漢語大詞典》)
【暴子】逆子。《韩非子·五蠹》:“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汉刘向《列女传·赵佛肹母》:“君有暴臣,妾無暴子,是以言妾無罪也。(《漢語大詞典》)
北:《說文·北部》:“乖也。從二人相皆。”此爲背之古字(北bèi—背,古今字),因人之天性,喜陽而惡陰,故以背常所向之方爲北。又戰敗則背向敵而逃,故又有戰敗、敗逃義。
姦:奸邪;罪恶。——奸[ɡān]:干犯,扰乱。《左传·庄公二十年》:“奸王之位,禍孰大焉?”
- 9 -
杜预注:“奸,音干。” 【二者同源字。】
降:《說文·阜部》:“下也。從阜夅聲。”——鵬飛案:夅,不僅是聲,乃是兩止(腳)向下走的形状,從阜(
即山豎放狀,)即山上走下,是爲降—
。 與陟(兩止向上)意正相反。引申爲投降。
兼:《說文·秝部》:“並也。象手持兩禾。” 福:《說文·示部》:“祜也。”甲金文字形皆象供桌上置酒,是本義爲向神獻的酒肉祭品,即福禮。向神獻福,神享用了福,才能福佑祭祀者。大家分食福禮,而共同享福。
幾:1.将近;几乎。《国语·晋语四》:“時日及矣,公子幾矣。”韦昭注;“幾,近也。言重耳得國時日近。” 2. 此或通“冀”。期望,希望。《左传·哀公十六年》:“國人望君,如望歲焉,日月以幾。”杜预注:“冀君來。”陆德明释文:“幾,音冀,本或作冀。”——【庶幾】1.差不多;近似。《易·繫辞下》:“ 顔 氏之子,其殆庶幾乎?” 高亨 注:“庶幾,近也,古成語,猶今語所謂‘差不多’,贊揚之辭。”
書:文字。
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 私
:“厶”的今字。1.与“公”相对。私情,私心;属
于个人的。《书·周官》:“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孔传:“從政以公平滅私情,則民其信歸之。”《韩非
子·大体》:“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2.谓占为己有;利己。《诗·豳风·七月》:“言私其豵,獻豜于公。”毛传:“大獸公之,小獸私之。”孔颖达疏:“我在軍之士,私取小豵,獻大豜於公。” 公
:
1.公平;公正。《书·周官》:“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孔传:“從政以公平滅私情,則民其信歸之。”《吕氏春秋·序意》:“夫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設精則智無由公。”高诱注:“公,正也。” 2.公共;共同。《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郑玄注:“公,猶共也。”《鹖冠子·天则》:“夫裁衣而知擇其工,裁國而知索其人,此固世之所公也。” 3.朝廷;国家;公家。《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孔颖达疏:“退朝而食,從公門入私門。”《论语·宪问》:“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杨伯峻注:“公,指國家朝廷。”
【匹夫】1.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左传·昭公六年》:“匹夫爲善,民猶則之,况國君乎?”《韩非子·有度》:“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汉班固《白虎通·爵》:“庶人稱匹夫者,匹,偶也,與其妻爲偶,陰陽相成之義也。”2.指平常的人。
而高慈惠之行?信廉愛之說?美薦紳之飾?貴文學之士:意動用法。以??爲高/信/美/貴。 ........【薦紳】缙绅。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亦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薦,通“搢”。搢[jìn]:插。
【介士】武士。《韩非子·显学》:“國平則養儒俠,難至則用介士。”梁启雄浅解:“介士,即甲士、兵士。”
被:通“披”。——鵬飛案:“古無輕唇音”,被、披,在上古音同。被通“披”,反之亦然,即披通“被”,如“澤披後代”,即澤被後代。
尊:古字作奠。《說文·酋部》:“奠,酒器也。從酋,廾以奉之(酋,酒也)。引申爲尊敬。 農:《說文·晨部》:“耕也,從晨囟聲。”(徐鍇說從凶聲)按,晨,《說文·晨部》:“早昧爽也。”
吏(爲師):“法”與“吏”對舉而義通。【法吏】古代司法官吏。《南齐书·孔稚珪传》:“法吏
無解,既多謬僻,監司不習,無以相斷,則法書徒明於帙裏,寃魂猶結於獄中。” 軌:名詞用作動詞,遵循。 釁[xìn]:1.血祭。谓杀生取血涂物以祭。《周礼·春官·天府》:“上春釁寶鎮及寶器。”郑玄注:“釁,謂殺牲以血血之。” 2.缝隙;裂痕。《左传·宣公十二年》:“會聞用師,觀釁而動。”孔颖达疏:“釁是間隙之名。今人謂瓦裂龜裂皆爲釁。”指可乘之機。
【從衡】亦作“縱横”。1.纵向和横向。南北曰纵,东西曰横。《墨子·备城门》:“以柴搏從横施之。” 2.合纵连横。《韩非子·忠孝》:“故世人多不言國法而言從横。”《淮南子·泰族训》:“張儀蘇秦家無常居,身無定君,約從衡之事,爲傾覆之謀。”——鵬飛案:“從衡”是本字,“縱横”是假借字。《說文解字·從部》段玉裁注:“亦假縱爲之。”《說文解字·糸部》“經”字下段玉裁注說:“古謂‘橫直’爲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