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14号、16号文件解读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1 17:04: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土化”。对于数量不大、时限很紧的人才社会需求,与其花大力气在本地新建专业,莫如到外地有关院校招聘毕业生,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提高效率。

《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臵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体会?专业设臵范围不能够离“群”,新专业要有增长点。龙头专业和支撑专业对于不同的院校答案应该有所区别,此院校的支撑专业,可能就是彼院校的龙头专业,反之亦然。

四、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若干意见》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体会?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不能够停留在纸面上,要有制度性的约束。企业以生产为主,对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能够有多大?高职毕业生也应该有基本统一的技术规格,因此,这样的工作,由个别的院校自己来做显得力不从心,应该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事半功倍。

《若干意见》指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26

〖问题〗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手段符合高职教育要求,但是实践教学条件和双师型教师队伍至今仍然是亟待解决的两个难点,否则“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

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若干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体会?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技术、技能、技巧、技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反映出高职办学的特点——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教学过程的职业性表现出高职就业的定位——岗位(群)明确、标准清晰。实验、实训、实习这三个关键环节目前在不少高职院校中的地位还不高。以传授技术、技能、技巧、技艺为主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队伍的称职性、教学文件的完整性、教学组织的严密性、教学考核的科学性,还远远不能够与大多数教师所熟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拟。

《若干意见》指出,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27

?体会?一般来说,现在高职还不能够按照工种来设臵专业,也不同于培训机构,同时还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任务。因此,就全局而言,上述的“一致性”、“相结合”、“一体化”是今后努力的方向,还难以全面实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但是对于建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制度,仅靠“引导”还远远不够。关于“顶岗实习”,经济管理类、艺术设计类专业由于工作环境的“软化”特点,比较容易实现;而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由于工作环境的“硬化”特点,加上受到生产均衡、安全责任、用人指标、食宿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还难以真正实现。

《若干意见》指出,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体会?院校和企业的关系,应该是“互设共建”的,即院校在企业建立学生实训基地,企业在院校建立员工培训基地。在“互设共建”的过程中,彼此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彼此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院校派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应用和开发,企业派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

六、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28

《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体会?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很有必要,因为所受干扰少,训练目标明确,效果好、效率高。但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容量总是有限的,可以设想,万人规模的院校,数十个专业,需要多少建筑面积、多少占地面积才能够满足实训需要呢?岂不成为工贸园区了?另外,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必然要求有原料、产品、市场,要有消耗,连续性生产还是频繁开停车?即使是日常维持下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校园内建立基地还有安全生产的问题、环境保护的问题等。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经济问题恐怕不好解决。合作必须共赢,否则难以持久。

校外顶岗实习是件好事。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充斥“诚信危机”的背景下,如果不解决实习学生的身份问题,还会遭遇“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的壁垒。因此,最好能够将校外顶岗实习与就业联系起来,到已经签约的企业实习,才能打破壁垒,完成上岗前的过渡。因为考虑“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而不接受学生实习的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很多技术、技能、技巧、技艺,可能就是“秘密”。所以,对校外顶岗实习的效果也不能期待过高。

不妨设想,采取类似于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模式。据我所知,大多数“附属医院”是实行“企业化”运营的。院校可以在有关企业

29

选择若干典型生产车间,建立若干个“附属工厂”或者“附属车间”,对员工进行培训、考核和发证,使他们能够达到实训指导的水平,然后有关院校在实训时有偿使用,院校主要支付讲课、指导等管理类费用,而不负责设备、材料等生产性费用,该企业或车间的员工可以在院校评定实验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院校的教师可以在该企业或车间评定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这种“附属工厂”或者“附属车间”模式或许是经济和实际的。

《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体会?应该从技术政策的角度,要求有关工程设计部门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开发部门,在工程设计中,能够同时开发“企业版”和“教学版”,同期开发成本低、经济适用,不仅可以供高职院校使用,也可以提供给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时采用。至于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的开发,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列出基本项目,统筹规划,适当投资,通过招标的方式由专业公司解决,每个学校都来搞是事倍功半的。

七、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若干意见》指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

3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